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人民日报聚焦青岛:创业之城焕发生机活力

2021-01-13 07:42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2021年1月13日18版

应对疫情影响,千方百计抓项目、促投资,2020年前11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3%

青岛:创业之城焕发生机活力

“走,去青岛投资!”听到身边不少企业家朋友都在聊青岛,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会长、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没忍住好奇,带队到青岛走了3天,回沪后就开始牵线。一个月后,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召开,投资签约额高达356亿元。

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峰。2020年,面对疫情影响,青岛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抓项目、促投资,前11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一个个项目、一笔笔投资纷至沓来,印证着青岛的魅力,激荡着青岛的活力,也开启了青岛的未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关键在于抓好投资。”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认为,投资问题是经济增长问题、结构优化问题、自主创新问题,也是财政收入问题和民生问题,“投资稳住了,青岛这座‘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就会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以平台思维做乘法,吸引投资目光

“顶格推进”,主动出击,打造“国际客厅”,举办论坛展会,投资者纷至沓来

华润资本、红石资本、海尔创投……走进位于青岛崂山区的全球(青岛)创投风投中心大厦,墙上贴满了国内外知名创投风投机构的LOGO。一行标语十分打眼:“欢迎来做青岛的城市合伙人!”

风险投资,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创新资本,对孕育新经济具有重要先导作用。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青岛,握紧风投这柄“金钥匙”,点燃了转型升级新引擎。

青岛五四广场及周边景色。

2019年5月,青岛推出“青岛创投风投十条”,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青岛科创母基金。一年多来,资本裂变效应让人才聚集、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在青岛跑出“加速度”,已形成拥有61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库、500家企业的拟上市企业储备库。

不仅是风险投资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看到青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满满诚意后也纷纷赶来。

——亮出“顶格推进”的干劲儿,以上率下、提高效率。

什么是“顶格推进”?“如果一件事需要区委书记最终拍板,那么从一开始,就由区委书记推进落实。”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感慨,扁平化机制省去了层层汇报、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振了投资者信心。

瞄准产业变革宝贵机遇,青岛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海洋、高端装备等13条重点产业链,每条产业链均由一名市领导牵头,顶格协调推进。

“人工智能企业来青岛,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带着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现场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任务的王清宪,曾一天参加12场引资活动,为投资者现场解难题。

——拿出不等不靠的拼劲儿,克服困难、主动出击。

“疫情对住宿业冲击不小,但我们的酒店智能影音系统业绩却增长了30%以上。”青岛小帅智能科技公司创始人马小帅说。2020年8月1日,青岛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青岛动能转换产业实验室第一期培训班结业,包括马小帅在内的50多位学员亮出成绩单:逾77%学员企业业绩得到提升,7家学员企业获得融资,总额约3.2亿元。

2020年2月初,青岛市委、市政府向全球发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积极开展网上招商;5月,召开“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线上签约重点创投风投招商项目30个;6月起,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时不我待、迎难而上的拼劲儿,让青岛化危为机。

——运用平台思维的巧劲儿,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我们能不能来建‘法国客厅’,我很乐意邀请上下游企业一起来青岛!”2020年,一家法国客商参观完青岛“国际客厅”后,主动提出申请。

“国际客厅”,是青岛为吸引外资打造的一体化平台,可为各国企业、商会提供展示、接洽、法律、生活等全方位服务。目前,上合组织国家、德国、韩国、日本、以色列等数座“客厅”已开张运营。

“真诚、细致、耐心的服务,让我们坚信‘到这里绝不会被亏待’。”韩国中小企业厅青岛代表处有关负责人金相九表示,“韩国客厅”为中韩企业对接搭建了稳定可靠的平台。法国达能、新加坡丰益国际、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2020年1月至11月,青岛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82家,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1.4%。

“要想突破发展,靠线性思维做加法远远不够,必须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这两年,平台思维被青岛人反复运用:2019年以来,相继举办300多场有影响力的会议、论坛、展会,不少活动高朋满座;高科技头部企业一落户,青岛各区市分别“无缝对接”投资、研发、总部、孵化等合作,主动拥抱全产业链资源。

以生态思维优营商环境,激发投资热情

推动“新官理旧账”,组织干部赴深圳、上海体悟实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青岛为何能成为投资新高地?青岛人回答:光有一腔热情还不够,关键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市委市政府大力清理拖欠账款,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2020年4月,新华锦集团董事长张建华收到政府部门4200多万元土地补偿款后,难掩内心激动。

自2006年交出土地后的10多年间,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变动,欠款迟迟未能到位。2019年,即墨区组建专班、集中攻坚,终于结清这笔“旧账”。张建华感慨,“我们看到了青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的决心,没道理不追加投资!”

“新官不理旧账”,是一块阻碍投资的无形“绊脚石”。“新官要理旧账!”201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始深入开展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先后排查出各类未履约问题408个,目前均已依法依规解决。

杜绝“告官不见官”,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在行政诉讼中的出庭应诉率提升至100%;试点由财政向社会购买服务,企业遇到惠企政策不落实等19类问题,可找律师出面主张权益……青岛人深深懂得,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哪里法治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投资就会流向哪里!

以生态思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大投资热情!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投资更安心的同时,近年来青岛还推出一系列创新之举,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让投资更舒心。

“以前,在机关里见到企业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总觉得他会求我签字;现在真心感到创业不易,和企业家见面总是不由自主先站起来问好。”在深圳“蹲点”3个月的经历,让青岛一位干部发生这样的转变。

2019年8月起,为培育干部队伍“市场化意识、法治化素养、专业化能力和开放型气质”,青岛分批选派优秀干部赴深圳开展百日体悟实训。不同于挂职、借调,实训干部不进党政机关,而是到民营企业、中介组织和投资机构当职员,接受“沉浸式教育”。

“跟着企业学、围着企业转,让我深入了解了企业经营过程,也真切体会到企业急什么、怕什么、盼什么。”第一批实训干部、青岛市工信局局长卞成总结道。

一年多时间,前后5批、757名干部将“深圳经验”带回青岛,化作200多条改革建议。2020年6月、10月,青岛又先后选派两批共204名干部赴上海开展现代服务业实训,学习资本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经验。

学深圳、学上海,促进了青岛与两地资源的对接,带来了规模可观的投资,也悄然撬动了青岛干部思维、状态的改变。

2018年7月,中央第七巡视组向山东省委反馈巡视意见时指出,“青岛市存在‘小富即安’心态,‘头雁效应’不够强,‘关键少数’没有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重锤”敲醒了青岛的党员干部!这两年,青岛开展全方位“政治体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变“同意须报批”为“说‘不’须请示”,包容审慎监管为创新厚植土壤。

2019年,创业企业山东能链到崂山区审批注册,其核心业务是线上能源交易。按照传统监管,该企业需取得消防许可资质,但他们是能源行业的全新企业,按现有规定很难拿到资质。经过仔细研究,崂山区毅然让企业合法“出生”。2020年,该企业交易额比2019年翻了一番。

“过去遇到新经济审批,惯性思维是‘一看法规怎么说、二看别人怎么做’。”孙海生介绍,为了鼓励创新,崂山区政务大厅为办事窗口人员立了一条“规矩”:说“同意”不用请示,说“不”一定要请示,“现在,不少青岛干部时时提醒自己,增强创新意识,提升鼓励企业敢闯敢试的担当精神,而非轻易说‘不’。”

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提高政策精准度。

2019年5月,“青岛创投风投十条”出台,清算退出、超额利润让利等方面措施让投资机构大呼“专业”。这些政策正是来自企业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的建议。高清视频、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工业互联网……近年来,青岛制定重点产业政策,无一不是在头部企业、行业协会提出的方案基础上形成的。

变“多窗口跑”为“一次办好”,提升创业便捷度。

线上推行“一网一表”、通办到底,线下实施“一窗办结”、一站服务,这两年,青岛持续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将企业开办环节由7个压缩为1个。他们还推出多项“全国首创”——企业登记注册“掌上办、零材料、智能审”;试点“无感审批”,在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互认基础上对企业办事需求精准预判、智能处置。

一系列改革广受企业欢迎。2020年,在某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20》中,青岛位列全国第八位,较2019年前进18个位次,进步明显。

以互联网思维拓空间,释放投资效能

一笔笔投资,给青岛带来升级的动力、经济的活力、发展的后劲,让产业链更强劲,产业体系更完善

投资给青岛带来了什么?走进生产车间、研发一线不难发现答案,那就是升级的动力、经济的活力、发展的后劲。

最近,百年老企业青岛纺织机械公司解决了一个头疼已久的难题:纺机卖出后出现故障,无需再千里迢迢派人过去,维修人员只需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远程指导维修,既节省了厂家维修成本,又缩短了用户停机时间。

传统制造企业难题得解,得益于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的科技赋能。48小时为山西侯马某公司上线全自动口罩生产线,提供全员防疫职能管理等16大复工全场景解决方案……疫情防控期间,在“云端”的卡奥斯助力2万多家企业用户供应不断档、生产不停歇、智能升级不停步。

互联网思维不仅为制造业注入活力,还渗透至新能源领域。

“充电40秒,续航10公里。公交车停好后,不用乘客下车,无需手工操作,自动智能充电!”在青岛特锐德公司,特来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永光指着一座智能柔性充电弓说,这一“秒充”技术已在上海、成都等地新能源公交线路应用。已在全国建设近20万个充电桩的特锐德眼中,有一张宏大的“新能源互联网”:把每辆电动车变成一个移动“储能工具”,利用充放电双向灵活变换和控制技术,让电动车在夜间能源充足、电价低时充电,在白天用电高峰期于园区停放时放电,“车主赚取‘峰谷差价’,企业充分用能,城市将拥有一张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网。”

华为、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15家头部企业在青岛发起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新一代网络设备、工业软件、芯片等1800多家IT行业企业加快布局……以工业互联网为新引擎,曾以“五朵金花”闻名全国的“青岛制造”正跑出二次腾飞“加速度”,让青岛离“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梦想越来越近。2020年1月至11月,青岛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6%,占GDP比重超过31%,新一代信息技术投资增长55.2%,预计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超过20%。这几年,青岛还将推动30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随着产业链在创新中越发强劲,青岛的产业体系也愈发完善。

创新实力更雄厚——预计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300家,较年初净增500家以上;46家企业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科创母基金已储备超过130只子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

现代金融更发达——2020年,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管理基金数量的同比增速均位居全国第一;新增过会及上市公司17家,总数达67家。

人力资源更丰富——预计2020年引进聚集各类人才25万人,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将突破50%,超出此前最高水平2个百分点。

2020年11月27日,“青春崂山智创未来”创客“马拉松”拉开帷幕。

一个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正在黄海之滨加速形成。“通过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青岛正在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成为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企业家、创业者、创业团队沐浴阳光雨露、实现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王清宪表示。(本报记者 冉永平 陆娅楠 侯琳良 刘志强)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