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宏放
打造平台、创新机制、强化生态建设,加大青岛引才、用才力度
市人大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宏放关注青岛市的引才工作。他说,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30余城出台人才政策,多维度吸引人才资源。青岛也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产才融合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他说,不久前,青岛更是一次性出台了六大人才新政,全力护航人才创新创业,信心和决心力度空前。从引进人才成果的维度来看,2019年和2020年两年青岛各引进各类人才25万人,引才总量再创新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然而,孙宏放也指出,降低门槛引才只是种下“梧桐树”的第一步,能留住、用好“金凤凰”才是根本,这还需要有好的平台、制度和环境,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就目前来看,人才招引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可以优化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人才成长平台的关注不足。引进人才是基础,发挥价值是关键,平台正是人才发挥其长处,进而创造价值的载体,是在解决“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吸引人”之后,回答“能创造什么价值”的答题板。目前,青岛市人才政策支持多集中在对人才本身以及中介机构方面,而鲜有对人才成长平台的实质性支持政策和互动措施。第二,是对人才的考核管理不够灵活。青岛市将引进人才分为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等十个类别,并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从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来说,的确是一项好的制度。但是,申报和评估中存在唯学历、唯年龄、唯职称、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条件限制,项目管理人员编制、薪酬管理有太多条条框框,结题验收需要各种经费支出证明材料,十分繁琐。第三,是对人才生态的打造未形成合力。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不仅仅体现在宜业方面,还在于宜居宜业宜乐宜游。青岛市提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方便快捷而又贴心有温度的人才服务、有力度的创新创业扶持等人才生态建设思想,是一个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美好构想。但实现这一构想,不仅需要在人才招引上下功夫,还需要全市通盘谋划、相互促进,目前除了人才招引政策颇具竞争力,人才生活、发展软环境政策不多且分散。
为此,孙宏放提出了相关建议。要加大对育才平台的支持,出台育才平台鼓励支持措施,支持各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平台为青岛招引人才贡献力量;对招引人才数量突出,被招引人才贡献突出的单位给予荣誉称号、现金奖励、税收优惠等奖励;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海洋无人装备等领域的人才平台建设,采取上门服务、引才培训、典型示范等多项措施加强互动,以大型企业、高校院所等科创平台建设单位为核心,打造一批育才平台。
要创新人才考核管理机制。建立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实行信任管理,倡导科研诚信,对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依法实施,未违反科研诚信要求,且勤勉尽职、未谋取私利,不做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科研经费由负责人自主管理,经费施行包干制,简化预算编制、支撑明细等管理要求,简化预算调整、外协和采购审批流程。
要强化人才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宜乐宜游青岛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金融资本要素,在“人才贷”、“人才金”等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容纳创业者、投资人、金融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的聚合体系,既能保证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需求,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强化人文环境要求,系统性提升人居生活环境,统筹解决人才及其家人医疗服务、子女入学、交通出行、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营造既有事业,又有生活的良好氛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