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8日讯 去岁今初,中国足协一纸新政让中国足坛伴随着各种争议热闹起来。中国足协前不久发布《中国足球协会关于进一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从加强国家队的建设和管理、促进职业联赛健康发展、大力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等8个方面提出35项措施。其中,史上最严限薪令,毫不留情地撕掉了中国“金元足球”的标签,引来各方赞誉。而职业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改革,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生硬地一刀切,引来的有肯定和赞扬,更有吐槽和抱怨。“挤掉泡沫才能赢得未来”,作为中国足协主席的陈戌源,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了这次改革的目的和决心。
投入,中超成亚洲第一联赛
中国职业俱乐部每年究竟投入多少?这即便是在行内人眼中,也是谜一样的存在。近年来,足球成为资本的角斗场。自从恒大涉足中国职业足坛,中国足球就被贴上了“金元足球”的标签。
当然,在经过了十年前“反黑风暴”后,一直处于爬坡的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重振士气。随着恒大、苏宁、上港等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涉“足”,中国职业联赛步入“金元时代”。
里皮、斯科拉里、卡佩罗……这些世界大牌教练纷纷加盟。德罗巴、奥斯卡、帕托……大牌球星们扎堆来投。球迷回到了看台,赞助商也来了。与资本、名教头、大牌球星相伴随的,是天价转播费、各种名目的商业合作。
一时间,中超摇身一变成为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联赛。豪门俱乐部不停地挥舞着支票簿买买买,将本土优秀球员收入囊中;中小俱乐部只能不停地卖卖卖,用一个个自己培养的球员维持生计。几年下来,中超联赛俨然变成了豪门俱乐部的“富人游戏”。
联赛虽然热闹了,但中国足球的真实水平,却并没有因为职业联赛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而提高多少,作为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代表,国足在亚洲二流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2019赛季末,随着深圳队从中超降级,坊间“十亿投入难保级”的传言不胫而走。虽未经证实,但2020年初若干俱乐部掀起的退出潮,已经暴露出了中国足球的问题所在。
限薪,降低俱乐部运作成本
“各级国家队已经15-20年没进入世界大赛,我们俱乐部的投入,是J联赛俱乐部的三倍多,是K联赛的10倍多,球员薪酬是J联赛的5.8倍,是K联赛的11.7倍,我们难道还不觉醒?我们难道良心已死吗?我们难道还要继续生存在这样的足球环境中吗?”在2020年底上海举行的足球工作会议上,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发出灵魂拷问。这次会议也拉开了中国职业联赛“史上最严限薪令”的序幕,本土球员税前年薪最高五百万,外援年薪税前最高三百万欧,中超俱乐部年度支出不得超6亿。
如此限薪令,让整个中国足坛为之一震,更让投资方长舒一口气。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规定执行,那么投资方将减少40%的投入。这将给经历了去年初职业俱乐部“退出潮”后的中国足球,提供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肯定是好事,当时在中国足协召集各家俱乐部代表开会时,大家都拥护这样的政策。”黄海俱乐部总经理孙迪这样说,“现在球员身价虚高,导致投资方压力比较大。通过限薪,可以降低俱乐部的运作成本,对于俱乐部长远发展也大有好处。”
限薪令一出,足球“江湖”却是死水微澜。实际上,类似的限薪令已不是第一次推出,但每次推出都收效甚微。过去,曾发生过的阴阳合同、签字费等等花样繁多的应对方式,使得限薪成为了一纸空谈。眼看新赛季各级联赛将于两个月后开打,原本正是热闹的转会市场却鲜有动静。
按照中国足协的想法:想赚大钱的去欧洲高水平俱乐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谓的高水平球员也都明白自己的“斤两”,背井离乡找饭碗,也许还不如躺在床上赚顶薪。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制定新政中国足协管理层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更名,完全去企业化有争议
与限薪相比,中国足坛另一个颇热闹的话题是俱乐部更名。
其实早在两年前,足协就已经有意对职业俱乐部名称进行去企业化改革,但直到今年,他们才下狠心给更名设置了时间限制。国安,申花,亚泰,建业,泰山,这些从1994年职业联赛以来就让球迷耳熟能详的名字,居然一夜之间消失,这也让很多球迷难以接受。
于是乎,有北京球迷购买大巴广告捍卫“国安”。有河南球迷联名上书拒绝“洛阳龙门”。更有球迷甚至哀呼,“中国足坛再无恒大”。建业、国安、恒大,这些原本的确是企业名,但经过长年累月的时间沉淀,这些企业名早已成为俱乐部本身的文化符号。每每当球迷以我是“国安球迷”、“恒大球迷”自称时,总是带着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如今,突然就把贴在身上引以为豪的标签就被无情撕掉,球迷们显然有些难以接受。
在这一轮改革中,很多俱乐部为了能够保留住自己的名称,想尽了办法。为了保住有着28年历史的“北京国安”,中赫集团已经向中信集团正式提交了股权收购意向——如果中赫集团拥有国安俱乐部的全部股权,则“国安”二字与股东就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将得以保留。鲁能泰山,在经过对关联企业进行改名后,保住了“山东泰山”这个金字招牌。青岛中能选择了“青岛海牛”这个中国球迷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看重的,就是“海牛”承载着青岛职业足球发展的历史,能够唤起那些曾经为青岛足球摇旗呐喊人的激情。
就在这次更命令下达不久,作为近几年中国足坛“大黑马”的泰州远大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有些人认为,正是因为足协的“更命令”,成为了压死泰州远大的最后一棵稻草。要知道,以俱乐部名称来作为投资方回馈,在眼下可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一旦连这样的方式都无法保证,投资方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挫伤。在更名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上海上港改名为上海海港,简称仍然为上港的案例,居然能够通过中国足协评审小组的认可,这显然也让人有了对足协搞“双标”的质疑。
权衡,着眼长远和落脚现实
但不可否认,从职业足球长远发展看,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是势在必行。无论是欧洲五大联赛,甚至是紧邻日本、韩国,职业俱乐部的名称几乎完全实现了中性。曼联,AC米兰、巴萨、皇马,乃至鹿岛鹿角,东京FC,这些名称已经被全世界范围内的球迷所接受。
世界足坛每一支豪门球队,无一例外都是从社区发展而来,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村庄。在通往百年俱乐部的道路上,他们同样遇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俱乐部的名称却始终如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社区的俱乐部才会从周边汲取养分,给球迷带来归属感,才会出现祖孙三代为一支球队加油助威的画面。这次中国足协推行“去企业化”的目的,就是让中国职业球队成为“城市的球队”,真正把根扎在这片土地,培养真正的铁杆球迷,形成真正的足球文化,这是“百年俱乐部”的必经之路,甚至也是中国足球真正崛起的必经之路。
“足球,不应该成为投资人的玩具。”一位青岛足坛资深人士这样评价道,“相比欧洲职业足球发达国家,中国的职业足球才刚起步。中国足协的这次改革,从长远看更加有利于职业俱乐部的良性发展,有利于足球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虽然暂时可能会引起一些非议,会损害到一些投资商的热情,但这只是暂时的。”
“我感觉这次更名时机选择上还是有些问题。”孙迪介绍说,“目前大环境下,中国投资足球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更名肯定会给投资方的热情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也曾想象国安、泰山那样,通过更改名称的方式来符合中国足协的要求,但实际盘算下来,黄海制药也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们当然不会因为俱乐部来更改母公司的名称。”此外,更名也给各家俱乐部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我们黄海俱乐部成立时间比较短,但在市场开发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现在名称改变,包括一些相关的市场开发的产品都要进行调整,俱乐部的文化建设同样意味着基本要重新开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文 王雷/图)
责任编辑 李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