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结束30余年无身份历史,他终于有了身份证

2020-08-18 17:3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夏日炎炎,但是这个夏天,市南居民葛伟林和他“儿子”内心却无比高兴,随着8月17日下午3点一家人怀揣31年的心事终于得到解决,葛伟林和“儿子”肖亚终于走上了新的人生阶段。


肖亚拿到身份证后,和“爸爸”葛伟林合影留念。


一切都要从1989年说起。当年,在市南区泰安路附近摆水果摊葛伟林看见一位聋哑儿童被几个青少年欺负,心怀恻隐之心的他主动上去帮他解围。“这孩子不会说话,看样子流浪好久了,他也不知道自己从哪来,几岁了,叫什么。”葛伟林告诉记者,这名聋哑儿童看样子有七八岁,当时用两个手指头一边比划,嘴里一边发出“呜呜”的声音,意思是他是坐火车来的。又用手在下巴处比划捋胡子,驼起背假装背扛锄头,葛伟林和家人猜测,他是想表达老家的爷爷是务农的。


“当时看孩子可怜,让他在家里吃饭,洗澡,这孩子就不想离开我们了,期间也向有关部门咨询收养事宜,想为其落户,但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无法收养这名聋哑儿,也想过送福利院,但有关机构让我出具一些证明,我无法出具,一直没给孩子找到好的去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便成为了这名聋哑儿的‘干爸’。”葛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全家人都忙着为了生活奔波,之后关于聋哑儿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了。


市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1996年葛先生与表妹在市北合作开饭店,这名聋哑儿就跟着他们在饭店打杂居住,后来饭店因拆迁关闭后,他又到葛先生表妹朋友的饭店帮忙。

“肖亚现在也是居住在表妹的房子里,一直和我们家人一起生活。”葛先生说,“孩子没法落户,就没有正常身份,看病、出行处处受限。”葛伟林说,有一年过年,他们本打算带着已经成年的“干儿子”回平度老家过年,但去车站买票时发现,由于没有身份证,“干儿子”无法买票,他们只能留他在青岛独自过年。

由于此类需要实名认证的状况越来越多,2018年,葛先生向媒体进行求助。收到求助信息后,市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协同街道民警先后多次走访调查居委会及其周围邻居,逐一询问了解葛伟林收留聋哑人一事,但由于事发年代久远,无法确定葛伟林与该聋哑人的关系,后再次经咨询公证处业务部门了解,这种情况确实不符合收养法律法规规定,无法办理收养公证。


“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有关工作的通知》(青政发〔2017〕16号)规定:不符合收养法律法规规定又无法办理收养公证的,由抚养人居住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动员其将被抚养人送民政部门指定的机构,采集生物检材,公安机关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核查比对,排除拐卖嫌疑后,18周岁以上人员在市民政部门指定的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救助机构集体户登记户口。”市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4月26日,比对结果显示该聋哑人不在全国打拐DNA信息库中,排除拐卖嫌疑。


由于市南区民政局没有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救助机构,结合葛伟林收留聋哑人的相关情况,最终将其落户到了青岛市社会福利院集体户。至此,这位命运颠沛的聋哑人终于结束了长达30余年没有身份的历史,并拥有了自己的姓名——肖亚。


“落户办理身份证后,肖亚就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残联部门鉴定残疾等级,届时将根据肖亚的残疾等级等现实的情况,给予其社会救助。”市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拿到自己的身份证之后,不善表达的肖亚没有外露出过多的感情,而是赶紧把它珍藏到自己崭新的钱包中。“由于肖亚的情况很特殊,中山路派出所的民警和市南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为了核实各种细节,前前后后跑了很多趟,对此,我们也真的很感谢。”葛伟林告诉记者。


“我今年已经62岁了,肖亚也40岁了,现在在我朋友的饭店帮忙,挣得很少。落户到青岛市社会福利院集体户后,我还也将根据肖亚的现实情况,为其向有关部门申请相关政策保障,让肖亚的未来生活更有保障,我就不会有那么多心事了。”葛伟林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记者 王萌 摄影 王萌)


责任编辑 乔文静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