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青岛“拆弹专家”,无声背后的秘密|青岛警察故事⑦
- 对于大多数青岛人来说,排爆这项工作,只在《拆弹专家》《警察故事》《重案六组》等影视剧中见过。的确,当一名警察穿上35公斤重的排爆服时,他就选择了直面死亡的威胁。他们要面对最大的危险,决不能出现失误;当他们紧盯着疑似爆炸物时,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当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时,他选择了独自坚守,成为了现实中那个“隐秘而伟大”的角色。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 刘卓毅 实习生 柳彦宏/文、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柳栋/图
- 1月21日上午,劲松一路特警支队四大队训练场,正在进行一场模拟处置演练:有人报警称,一栋楼房前出现疑似爆炸物。民警到场后立刻疏散了周边群众和车辆,同时拉起了警戒线。青岛市公安局专门处置爆炸物的专家——特警支队四大队的排爆小组很快赶到。
- “有没有听见类似于电子读秒器或者秒表的异响?”“有没有特殊的气味?”排爆小组到场后立刻向现场民警了解第一手情况。随后,排爆小组得知疑似爆炸物附近没有燃气管道和地铁隧道,没有造成二次灾害的危险后开始着手处置。
- 排爆小组早已启动车载式频率干扰仪屏蔽了周边所有信号,一名排爆民警穿上排爆服,戴上头盔慢慢朝疑似爆炸物走去,用便携式X光机开始检测。确认爆炸的可能性不大后,另一名排爆民警在远处遥控履带式排爆机器人慢慢靠近疑似爆炸物,随着机械臂慢慢伸展,疑似爆炸物被抓起。排爆机器人慢慢沿着钢板爬上了一辆排爆车尾部,将爆炸物顺利送进排爆球里——演练顺利完成。
- 特警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朱海波告诉记者,影视剧为了效果,经常出现穿着排爆服的警察趴在地上或者车底,用剪刀和螺丝刀动手拆弹的镜头。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倒计时的定时器剪红线蓝线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便携式X光机、远程销毁器、排爆机器人,排爆杆等装备陆续出现,排爆民警可以实现远程处置。
- “从处置理念上讲,我们讲究最少人员、最小接触。能一个人做的就不要加入第二个人,能一次接近的就不要再去第二次,能转移、销毁的就不要去拆解。”特警四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姜宏渊告诉记者,从原理上,他们会下大力气去研究;实践中,还是要以民警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 虽然排爆手段越来越机械化、智能化,但有些现场,还是离不开排爆民警的人工处置。排爆服、头盔、大头鞋……各种各样的防护装备看上去能起到有效保护,但每一个排爆民警都知道,装备的防护力有限,一旦爆炸物当量较大,还是免不了有牺牲的风险。“排爆服虽然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有时会影响灵活性。”排爆民警表示,处置每晚一秒钟,就可能多一分危险,有的地形复杂、狭小的现场,为了尽快处置,他们会主动褪下部分保护,用生命和忠诚直面危险。
- 虽然排爆民警不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但他们要直面犯罪嫌疑人最残忍的一面。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排爆民警经常化装成电子产品“发烧友”,去各大市场了解电子元件的新趋势,提前给自己模拟假想敌,并寻求相应解决方案。“设想得越多,到现场才会更加从容。”一中队中队长姜宏渊告诉记者,他们还经常进行“红蓝对抗”,我造炸弹你来拆,你造炸弹我来拆,一遍遍锤炼队伍。
- “排爆之前,没有人会知道这是‘炸弹’还是‘诈弹’。就算是你第二天就要退休了,最后一次排爆也可能遇到‘真家伙’。”排爆民警们感叹,和爆炸物打交道,是绝对不能出错的行业。只有排除危险的那一刻,才是一名“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