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1月25日3版
海洋药物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研企合作、产业集聚加快成果转化
青岛“向海问药”筑梦深蓝
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前沿,近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业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日前,山东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列举了7个发展成果,几乎全部指向海洋药物,其中5个成果与青岛建设“蓝色药库”相关。
建设“蓝色药库”,研发海洋药物,青岛毫无疑问是国内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中有2个(PSS、GV-971)来自中国、来自青岛。国内上市的大部分海洋药物,如甘糖酯、降糖宁散、海麒舒肝等,也都来自青岛。
向海问药,海济苍生。青岛加快谋划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版图,正在日益清晰。
多个海洋药物正在研发中
力争每年都有临床批件诞生
海洋生物医药业,也称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产品包括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营养品等,一般而言,海洋药物的科技含量最高,其附加值也最大。
2000年之前,全球上市的海洋创新药物只有5个,对于海洋药物的研发,更多关注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现。步入21世纪,全球进入了发现海洋天然产物和开发海洋创新药物并举的新时期,海洋创新药物增加了11个,总数达到16个。
发现海洋天然产物,一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开展。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海洋药物研发领域“独领风骚”。目前,这些岛城高校院所正在进行海洋前端活性物质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近几年已发现新结构海洋天然产物1000余个,占全国的1/3、全球的1/10。
当然,仅仅发现和研究海洋天然产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进行筛选和开发。“目前,全球已发现3.5万余个海洋化合物,其中一半以上有活性,而且远比陆地上动植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要高。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海洋药物,在抗肿瘤、抗凝血、抗病毒及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海洋中寻找新的药物,被认为是新世纪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新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告诉记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左一)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为此,他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计划,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借助于青岛在海洋领域拥有的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算平台”,建立了“智能超算+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不断对可能成药的分子进行优选。
据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介绍,目前“蓝色药库”聚集开发计划项目池包括2个重点开发项目,其中1个正在推进临床研究,1个正在申请生产批件;5个重点项目,包括抗乙肝、抗肿瘤、抗凝等海洋候选新药,正处于系统临床前研究;10个重点培育项目,正在进行成药性评价;20余个培育项目,正在进行先导化合物研究。
如今,青岛海洋药物研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蓝色药库”正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通过源源不断的药物筛选和项目池补充,根据不同成熟度进行持续不断的梯次开发,项目池候选新药正在持续熟化、孵化,预计今后每年都有望诞生新药临床批件。”张栋华说。
药企“加盟”海洋药物研发
做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海洋药物研发方面,青岛科研“前端”很强。对于“后端”,即海洋药物成果转化方面,青岛近年来也加大了扶持举措。例如,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从海洋先导化合物发现到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投资支持。创建“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与“山东省海洋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在海洋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突破、前沿及共性技术供给转化、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青岛蓝谷药业有限公司、黄海制药、百洋药业等岛城知名药企也都参与到海洋药物的合作研发中来,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青岛海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正大制药(青岛)已成功研发并生产上市3个原创海洋药物,分别为藻酸双酯钠片(PSS)、甘糖酯片和海麒疏肝胶囊,这3种药品现已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藻酸双酯钠片和甘糖酯片年产量8亿片,基本已满足市场需求。
正大制药(青岛)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目前正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密切合作,大力支持海洋药物研究,加速“蓝色药库”产学研用成果转化。据介绍,正大制药(青岛)在研海洋药物3个,均为1类新药,今后将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8%作为研发费,开展海洋药物研究。
青岛蓝谷药业有限公司产品展示中心。
蓝谷药业已于2020年与沈阳药科大学签署创新抗肿瘤海洋药物HD-18合作研发协议。HD-18为1.1类首创新药,目前正处于临床前研究,有望填补国内抗肿瘤领域海洋药物的空白。2020年,蓝谷药业还与浙江万里学院签署年产1000亿粒海藻植物空心胶囊的重大技术转让合同,目前正加速实现生产转化。海藻植物空心胶囊源自纯天然海藻植物提取,有望替代传统药用明胶胶囊。
据介绍,蓝谷药业以海洋药物研发生产为主导,已落实产品12项,在研产品16项,逐步形成了产品系列和后备产品梯队。例如,其药用级共轭亚油酸技术国际领先,岩藻多糖新型海洋生物制品技术国际先进,海带膳食纤维首次利用海带渣制备膳食纤维,使海带渣变废为宝。接下来,蓝谷药业即将启动两款纯海洋创新中药的合作研发。
此外,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源海众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青岛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聚集开发海洋中药复方制剂、海洋糖类药物与保健品。百洋医药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发靶向蛋白降解这一制药前沿技术。
加快引进海洋生物医药项目
打造千亿级医药集聚区
纵观国内,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掀起热潮。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纷纷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
浙江依托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起多所海洋生物研究院,加快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初步形成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品产业格局。厦门明确提出将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做研究。
相较而言,青岛在海洋生物医药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这不仅得益于我市在海洋药物研发方面充满实力,而且也源于我市拥有的众多海洋生物制品“明星企业”。例如,明月海藻和聚大洋主导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0%,在世界同行业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一、第二;明月海藻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制备及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博益特手术止血材料“术益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英豪集团主导产品虾青素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7%,念珠藻、海马系列生物制品全球首家实现产业化;博智汇力生产的海洋寡糖标准品已成为世界最大试剂公司美国sigma的全球唯一供应商。
山东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省,2019年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半壁江山。青岛是山东的“龙头”,据初步测算,2020年前三季度,青岛海洋生物制品业同比增长11.9%,在产业规模和增速上,均居全省前列。
面对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青岛应立足优势,加快行动。
此前,青岛形成了以崂山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胶南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产业园、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以海洋生物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目前,青岛以蓝谷药业投资43亿元建设的海洋科技谷项目为依托,联合区域内引进的瑞利生物医药、科伦药业、肽之谷、蛋白质药物、中民商生物科技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项目,着力打造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产值过千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
其中,蓝谷药业科技谷项目将以自主知识产权海洋药物研发为核心,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公共检测中心、科普科创中心三大平台。目前,一期工程建筑主体已基本封顶,力争年内完成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实现部分投产运营。
集聚区内,中国药科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已于近日正式落地。接下来,沈阳药科大学也将在此建立研发中心。这些医药项目及相关高校研究院落地后,将推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资源集聚,促进国内更多的药物临床研究成果在青岛集聚转化,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