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高新区亮出半年改革“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一

2020-08-20 06:5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2020年08月20日10版


跑出“加速度” 争当“领跑者”

青岛高新区亮出半年改革“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一

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进一步标定了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与方向。而在胶州湾北岸,一场关乎发展命运的变革,正在“12岁”的青岛高新区北部园区内进行。被按下“加速键”的青岛高新区该如何落实《意见》部署要求?如何肩负起城市新一轮发展大势下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改革,成为这里最鲜明的旗帜。

青岛高新区俯瞰图。

自青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序幕”拉开以来,青岛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冲锋”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四大“核心战场”,切实将功能区改革举措落实到提升发展之“质”、聚势发展之“速”的细微处,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GDP增长5.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1.7%,增速全市第一;工业投资实际增长56.5%,增速全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7%,增速全市第二。


青岛高新区行政服务大厅。

“今年以来,高新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把‘稳指标、保增长’作为头号任务,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复工复产、创新路数打法、深化改革创新,通过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心贴心的项目服务,把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说。

聚焦聚力 重塑主导产业新格局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剥离了52项社会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区,这也意味着必须精准建立与之高度适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架构,才能避免“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发展窘境。围绕全市产业方向和区域定位,青岛高新区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推动产业裂变式发展。

抢抓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大机遇,青岛高新区精准发力,在智能制造产业上大放异彩。上半年,园区企业宝佳自动化产值增长162%,盘古润滑产值增长122%,星华智能增长101.6%,新松机器人产值增长65.3%——可喜成绩的背后,是青岛高新区将原来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众多机器人相关产业门类“化零为整”的结果。当下,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各环节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正在这里发挥效能,企业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相互借力”,共享资源、跨越发展。

青岛高新区2020年首批落地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仪式。

得益于产业链结构的灵活调整,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期间,高新区医疗医药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爆发式增长,尚德生物产值增长855.7%,普瑞森医药产值增长61.8%,海尔生物产值增长40.3%。“医疗医药”产业链已累计引进150余个项目与330余家市场主体,总投资超过140亿元。

“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使企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上下游联动,相互赋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部长曾妍说。

为进一步避免产业“点低面散”“集而不群”等现象,青岛高新区研究编制了《“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专题规划》,出台《“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暨对标招商方案》《关于加快产业和人才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效应初步显现。

搞活队伍 开创担当作为新局面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功能区改革是省委、市委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和青岛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推出的具体改革举措,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内生动力,搞活干部队伍。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机构由原来的22个部门压缩为“八部一委”,干部队伍从平均年龄42岁降为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由37%提高到52%。

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在高新区揭牌。

为持续激发这支年轻队伍的内在活力,青岛高新区坚持“三化一型”标准,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倡导“勇争第一、唯旗是夺”“扎根高新、奉献高新”“尊重企业、爱护企业”“深入思考、扎实行动”“立说立行、马上行动”“充满活力、追求时尚”“严守规矩、守住底线”七种机关文化。先后两次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会,建立“夜学”机制,并配合全市开展“燃烧激情、建功青岛”主题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坚决破除“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逆向激励,树立起“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近期,青岛高新区纪工委出台《关于激励担当作为、争创一流的实施意见》,通过“3项教育”“3项制度”“6项机制”建立起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清晰制度导向,设立担当作为奖,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者“撑腰”“鼓劲”。同时,出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2020)》为党员干部们划出干事创业“安全区”。鼓励党员干部们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燃”起来、跑起来,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激励下,这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已然展现出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和担当实干的“高新精神”。

创业大厦的深夜灯火通明,周六日也同样如此,挑灯夜战已成常态,高新区的党员干部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五一”过后疫情刚稳定,招商部门便主动出击,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奔赴全国各地,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合肥、苏州、温州、潍坊……短短40天,招商人员走访项目32个,达成意向项目22个。

平台思维 “双招双引”实现新突破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以建设全市科技引领城的主引擎和主阵地为己任,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5月,青岛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开发区、全市唯一获批单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已经成为全国“双创”工作的一面旗帜。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服务品牌“蓝贝”在变局中开新局、化危机为转机,打出“云”服务组合拳,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创客5000余人次,多方面赋能科技企业稳步发展。

5月11日接触项目,5月26日即达成合作意向,仅用12个工作日,高新区就与全国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河北敬业集团牵手成功。项目落户后,当年就能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双招双引”跑出了“高新速度”。

在这些背后,是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思维、创新驱动、创新“双招双引”打法的结果:举办中国芯大会、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入中关村信息谷专业运营团队运营大荣生态科技园,开园当天就吸引爱泊车等18个优质项目落户;新成立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高新招商集团有限公司2家专业招商公司,引进了火石创造、深圳九州等专业招商公司,先后举办“携手京津冀”等9场“云招商”活动,引进明日世界(华东)数据中心、蔚蓝生物、中版集团青岛数字产业园等优质项目42个,总投资212.8亿元。通过短视频、微信群、视频会、线上批复等方式,加大网上推进项目合作力度,梳理了总投资348.6亿元的40余个重点项目信息。

用半年时间,青岛高新区打造起“小草葱郁、灌木茁壮、乔木参天”的双创生态系统。目前,这里聚集起中关村、腾讯、华为、中兴、百度、微软(中国)等全国知名孵化平台,建成产业载体35个,投入使用孵化器面积约230万平方米,自主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1家,引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500余个。并引进光电院、声学所等6家中科系院所,中科研发城、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投入运营,康复大学、山东大学国际产业园、青岛中以国际客厅、欧盟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多领域百花齐放的创新平台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顶格推进 展现营商环境新作为

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重点外资企业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产值增长156%,并计划追加2000万美元的投资,企业经济逆势上扬,坚定发展信心的背后,始于高新区的“立言立行”。

环保要求和企业效益如何兼顾?用电高峰导致的供电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埃地沃兹负责人在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的一次企业调研中提出的。“服务企业,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又要有‘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灵活。”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当场这样表示。调研结束后,青岛高新区针对园区重点外资企业相关问题迅速成立以管委“一把手”挂帅的顶格推进小组,相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申请“绿色工厂”,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企业在保证环保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减少停产次数,确保产能达标;积极与国家电网红岛供电中心对接,先期通过高峰调流、优化供电效率等方式,保障企业夏季用电。

当前,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正成为青岛高新区管委“办事”的新理念,更成为众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的“关键一招”。

领导带头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摇旗呐喊,正逐渐成为高新区改革后的常态——组织青岛市首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百个;参加“援企助销”活动帮助企业内销带货;参加机器人线上推介大会,吸引全市逾千名企业家参与;组织企业参加银企对接会、现场解决十余家企业融资难题;参加路演、带货等活动,帮助企业在疫情中寻找机遇……功能区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一把手”频频带队为企业“站台”“鼓劲”,画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同心圆”。

对于新拿地的产业项目,高新区目前全部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快速开工建设,同时还推行了“容缺预审查”和“告知承诺制”两种模式,将原本几个月才能完成的流程,缩短至几天即可合法合规开工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大胆突破推出“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的交易方式,完成了青岛五十八中高新校区项目的招投标交易活动;针对康复大学项目率先采用EPC招标模式,对设计、施工等过程实行一体化招标,为项目后期建设减少了环节,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争取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建立“1+N”政策体系,设立1亿元抗疫专项资金,出台11条服务政策,通过租金、税费、金融等“点对点”的扶持,筑牢市场主体的“基本面”。同时,高新区积极推行网格化服务,将园区内1200余家重点企业纳入网格,选派83名网格员下沉一线,围绕企业主动问需、反馈政策落地、收集意见建议,实现政企携手化危为机,牢牢把握了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开放共赢 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地

“目前世界上仍没有针对单个精细胞筛选的技术,我们很有信心填补这一空白。”在万里之外的以色列,Q-Art医疗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阿隆·沙列夫坐在电脑前,通过视频形式向来自中国的医疗机构及投资者介绍其团队项目——自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4月份试营业以来,这种跨国际的项目交流和产业对接活动正在成为常态。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在高新区启用。

“我们依托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协助青岛中以天梯创新技术研究院举办线上交流活动,响应了中央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纳新表示,“目前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已经完成实体平台建设,‘空中客厅’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我们希望通过双平台同时推进的方式,让以色列的朋友们能非常舒服地寻找合作伙伴,将青岛高新区打造成以色列人在中国的‘首站地’和‘温馨驿站’。”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所在的位置是青岛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智力岛,岛上链接着欧盟、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人才资源。欧盟创新中心、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布局于此,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走进硅谷、伦敦、柏林,“中以创投家”进行全球巡回路演,美国硅谷11个高科技项目来青岛高新区投资路演、以色列创业加速器StartupEast来访、芬兰萨洛市市长来访、芬兰国际创新项目亮相……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在青岛高新区频频上演,为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新的开放战略支点汇集技术、汇聚资本、汇合要素。

顺应城市开放大势,融入时代开放大局,正加速青岛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的步伐。其中,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已连续举办5届中国(青岛)-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吸引中欧政商代表超过2000人次参会,涵盖西班牙、法国等近30个国家,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640余项。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共引进高端海内外人才项目50余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30余名,专家引进数量居青岛市前列,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其中外籍常驻人员164名,外籍专家32名。

今年是体制机制改革后的开局之年,高新区已然树起了“勇争第一、唯旗是夺”的大旗,党员干部们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在青岛高新区铺就的“快跑、再快跑”高速公路上奋起直追。

如果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那改革就是驱动引擎不断加速的原动力。站在未来看现在,如何将功能区改革成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引领作用?青岛高新区正在以改革作为“冲击钻”,对原有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当前,一个主责主业更加清晰、主导产业更加聚集、运行机制更加顺畅的高新区正在不断创新思路打法,不断汇聚发展势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涛 通讯员 尚萌萌 李青健 傅 瑜)

责任编辑:李婧菲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