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留在青岛,过个好年

青岛日报2021年2月1日1版

留在青岛,过个好年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辛丑牛年将至,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往年此刻,无数中国人已经奔波在返乡之路上。但自去年12月份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有的省份或城市同时出现多条传播链,出现了家庭、社区聚集病例。这种情况下,大规模人员的流动,无疑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为此,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倡导“非必要不返乡”,“留在青岛,过个好年”也成为当前我市方方面面的共识。

留在青岛过个好年,需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呵护节日温情。抓好前者,才能安心;呵护好后者,才可暖心。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才能于细微之处见真章,更好地彰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疫情防控要提高警惕,慎终如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近日表示,从现在起到2月底,正是防疫最关键时刻。不让病毒有机可乘,需要我们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努力做到无懈可击。我市各相关部门也连续发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同往年相比,今年春运旅游客流、务工客流大幅减少,火车站不见了过去的熙攘热闹……这是共同努力防控疫情的最直观体现。诚如钟南山院士在一段视频中所说:“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

如何留在青岛并且过个好年,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既要有真金白银的关怀,也要有真情实感的温暖。年味是中国人的精神刚需。无论世界怎样改变,无论身处何方,过年都浸润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就地过年”的人们来说,浓浓的年味可以缓解孤独,抚慰乡愁。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作出了科学倡议和合理安排。我市各相关部门和企业也纷纷推出福利政策。青岛高新区对符合要求“就地过年”的外省务工人员和企业员工,按照每人800元的补贴标准,由企业以“先发后补”的方式一次性发放至个人;城阳区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每人发放600元电子消费券;市北区推出“爱心餐”供餐服务,可提供日常三餐及“三十年夜饭”供餐服务;在全市发放的“大礼包”中,则包括了送红包、送旅游、送通话、送流量……这一系列激励举措让人们倍感温暖,得到了广泛好评,也是青岛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人民至上”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除去宏观层面的物质鼓励外,留在青岛过个好年还需要有充足的精神慰藉。年味与文化息息相关,呵护年味需要文化接力。要有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就地过年”的人们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缓冲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虽然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宜举行一些聚集性节会,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公园、体育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可以保障开放时间。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线上服务,指导各地积极组织云剧场、艺术直播等。进一步增加网络、电视、广播等文化体育节目供应等,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需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留在青岛过个好年的关键。在“就地过年”的背景下谈论年味,其实也是对一个老话题的重新探究。这些年,“城市里年味越来越淡”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其实,年味的变淡,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的转型。春节原本根植的是农业文明下的熟人社会,祭祀、祈福等仪式均由此衍生。而现代都市早已步入工业文明乃至互联网时代,已进入陌生人社会。在这种现实之下,假如只凭习惯和记忆来过年,年味自然越来越淡。要想让年味重新浓起来,需要我们直面现实,放开怀抱,勇于接受不同的文化,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如今“就地过年”也正是一次打破隔阂、敞开心扉、促进融合的好机会。在传承千年的春节文化中,传统的“孝”与“和”等核心因素一直未变。将年货快递回乡,通过网络和电话给老人拜年,也可表达孝心;跟邻居、同事等以和为贵,把大家期待过年的好心情聚合在一起,也就有了浓浓的年味。“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那颗过年的心有处安放,在青岛也就有了故乡般的安稳。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当今世界,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疫和年味两手抓,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显著体现。“就地过年”是这个牛年春节的独特记忆,是每个人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细微流露。让我们一起“留在青岛,过个好年”,用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热情好客厚待身边每一个人,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共同守望春暖花开。(青岛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