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爆炸、“甩锅”……特斯拉在面对安全事故时的反应,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曾经的智能手机行业“老大”三星。三星的前车之鉴为傲慢的特斯拉敲响了警钟,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要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仅仅靠降价是不够的,还需拿出更多诚意。特别是在技术的探索上,安全永远是汽车行业的第一需求,特斯拉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安全问题,或将在中国市场重演“三星式”败局。
瞬间燃爆的火光浓烟,不仅烧毁了特斯拉,也在吞噬着消费者对于特斯拉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信心。近期频频出现的“自燃”事件,再度令特斯拉的质量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如果不对电池总成及控制策略进行根本修改,则燃烧或爆炸事故或将继续发生。
爆炸失控问题频现
1月19日晚,上海闵行区某小区发生一起特斯拉Model 3起火自燃事故。据称,现场浓烟四起且伴随有爆炸现象,味道刺鼻。
据工作人员透露,这辆特斯拉Model 3轿车驶入地下车库后,车主发现起火,随后下车求助,不久火势一度失去控制,幸亏消防队员及时赶到扑灭大火,但车辆整体基本烧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1月20日,特斯拉针对19日晚间上海市闵行区某小区地下车库发生自燃爆炸事件作出回应:我们初步判断起火原因为车辆底部的高压电池受到撞击后引发内部电芯损伤及短路,最终导致起火。
根据车主描述,其驾驶车辆进入地库后感觉底盘发生碰撞,随即停车查看。车主发现车辆前部开始冒烟后返回车辆取出车内个人物品,在其安全离开不久后车辆开始起火。
特斯拉方面表示,公司已第一时间全力配合监管机构和上海市闵行消防支队等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同时,特斯拉也与车主保持沟通,为其提供必要协助。目前,该案件已移送公安部门进行后续调查处理。
这已不是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一起自燃事故。2019年4月21日晚8时许,上海徐汇区某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特斯拉轿车突然冒出白烟,进而起火燃烧,有附近车辆被烧毁。
事后,特斯拉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经过中美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分析,没有发现系统缺陷,初步判断该个别事故由位于车辆前部的单个电池模组故障引起,并称由于电池包安全系统按照预期设计发挥了作用,所以“车内人员应有时间安全离开车辆”。
2019年1月,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重庆地下车库突然失火;3月,一辆Model S在上海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充电时起火;同月,广州市天河区汇景新城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红色Model S发生自燃。
除了在中国,特斯拉在其他国家的爆燃事故也屡见不鲜。据美国NBC报道,2018年5月10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警方称,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发生碰撞后起火,事故造成2人丧生,1人受伤。
2018年3月,一名男子的特斯拉Model X在加州Mountain View撞毁。这辆蓝色Model X在美国101高速路上向南行驶时,撞上中间隔离栅,导致汽车起火,其大块电池在事故中裸露,并在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时发生了小型爆炸。
2020年,特斯拉销量节节攀升,但是频发的车辆“失控”事件让外界对其车辆安全性能尤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特斯拉Model S及Model X自上市以来,在充电、行驶和碰撞中,已发生了五十多起燃烧、自燃及爆炸事故。因此也有人感叹:当玩电的特斯拉变成玩火的哥斯拉,曾经的电动汽车“英雄”也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怪兽”。
与此同时,今年1月13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正式致函特斯拉公司,要求后者召回约15.8万辆Model S和Model X电动汽车,认定两款车的触摸屏存在缺陷。管理局指出,触摸屏故障可导致汽车后视摄像头画面缺失、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丧失鸣响和提醒功能。驾车人将无法使用挡风玻璃除雾、除霜功能,如果遭遇恶劣天气、能见度差的情况,事故风险将会增加。
“甩锅”回应令人寒心
事至如今,对于自燃事件,以及自动驾驶失控事故,特斯拉官方均没有对车辆本身给出合理解释。特斯拉的解决方式和回应都以“甩锅”为主,认为事故原因都在于车主的不正当使用。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频繁燃烧或爆炸的原因,特斯拉官方从未积极正视,并始终坚持认为其拥有相当的安全性,不对电池总成及控制策略进行根本修改,这意味着燃烧或爆炸事故或将继续发生。
当年上海徐汇区的特斯拉Model S自燃爆炸事件发生后,特斯拉发言人表示:“特斯拉遭遇火灾的可能性大约是传统燃油车的十分之一。在此次事件中,我们并没有收到任何信息表明这起火灾是与汽车本身出现问题有关的,但我们仍然认为上述十分之一的起火概率很高,我们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起火概率接近0”。
另据报道,特斯拉Model S的自燃更可能与特斯拉的设计缺陷有关。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在2012年已经了解Model S系列的电池冷却装置设计不当,并由此会引发短路或起火。该报道称,记者获得了一份特斯拉的内部邮件,该邮件提到特斯拉在了解到冷却装置可能存在问题后,先后委托了Ricardo等三家公司检测并调查电池冷却系统,三份调查结果都显示其末端链接配件存在问题。
而对于导致此次特斯拉Model 3自燃爆炸的原因,特斯拉同样将其归结于地面的碰撞。然而有分析指出,要么是因为特斯拉对高压电池的保护措施仍不到位,也就是说存在设计缺陷;要么是因为底盘受到的撞击力度过大,那么特斯拉的底盘碰撞标准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对此,某知名车企表示,底盘发生碰撞后,高压线或电池引起短路导致电流过大发热,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对于车企来说,关键是设计时要做好底盘保护,即非特殊情况下应该碰不到高压线以及电池等关键部位。
另一家车企表示,较高车速情况下电池包直接撞击坚固障碍物则电池燃烧不可避免。但是,我们有底部撞击标准,比如,1公斤尖锥体放置路面上,车辆以100公里时速撞击时不应引发电芯变形,诸如此类的条款很多,都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标准。
具体到此次Model 3起火自燃事故,特斯拉的设计标准究竟是怎样的?Model 3的底盘设计究竟有没有缺陷?这些问题依然有待于特斯拉公司的回答。
对于频发的事故,特斯拉经常采用“甩锅”式公关策略。去年10月,特斯拉在给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一封信中,否认其车辆悬架存在隐患,并表示是部分中国车主滥用造成。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特斯拉的部分车辆搭载了松下18650三元锂电芯7000-9000节,在某些特定情况或外界因素影响下,这种架构缺陷间接成为了事故不断发生的最大诱因。
据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主要是液态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两大类。液态电池主要指电解质为液态的电池,其优点是增强了导电性,弊端则是安全性问题。专家指出,“多孔隔膜浸泡在电解液里,两边是正极和负极,如果隔膜破裂导致电解液流出,则容易发生短路和起火。”
安全问题制约发展
在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的2020年,特斯拉股价飙升了743%,市值超越脸书,成功跻身美国市值第五大上市公司,而特斯拉CEO马斯克也一度成为世界首富,彭博社将其称为“世上最快的财富创造”。然而,车辆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给特斯拉今后的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交付了近14万辆新车;2021年,预计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将超过30万辆;2022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将超过100万辆。然而,车辆安全问题的频频爆出,不仅透支了特斯拉品牌,更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了严重损耗。
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乘用车并没有形成广泛而统一的认知和认可,促成消费者购车的最主要原因仍为财政补贴和不限牌的双重政策推动。此外,消费者在做出选购纯电动汽车的决定后,其焦虑重点已从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转移至车辆的安全性问题。
随着需求攀升,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整车能耗要求,以及续航里程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安全问题则是根本问题,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特斯拉如若不加强对于车辆安全方面的重视,那么势必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被自己埋下的隐患巨石重重绊倒。
固态电池“破壁”电动汽车安全焦虑□记者 王鹤 上海报道近段时间以来,蔚来发布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的150度固态电池包,称将在2022年四季度交付。蔚来最新车型引爆的固态电池热也正在A股持续发酵。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磷酸铁锂/三元/钴酸锂正极。电解质是可燃的液体电解质,但液体电解质容易引发安全忧虑。而且,能量密度为300瓦时/公斤时就已经达到了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极限。下一步,就是要发展固态电池或逐渐过渡到全固态锂电池。
固态电池是指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的最突出优点是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其具备不可燃、耐高温、无腐蚀、不挥发等特性,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新一代动力锂电池。
如果全固态电池全面量产,则意味着里程焦虑将被彻底打破,电池安全性也有了突破性保障,电动汽车将打破性能“天花板”。
整车企业此前集体错过了液态锂电的布局先机,因此纷纷加大对固态电池领域的投入,以摆脱在这一核心零部件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据申万宏源证券梳理,大众汽车投资了Quantum Scape,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投资Ionic Material,福特、宝马、现代投资Solid Power;北汽、上汽、广汽先后参与了清陶能源D/E/E+/E++轮融资;一汽参与了辉能科技的D轮融资。
有外媒报道称,丰田计划在2021年首次亮相搭载了固态电池的量产车。
根据主要车企的规划,搭载固态电池的产品预计最早于2022年以后量产。
“固态电池”何时不坐“冷板凳”
“未来十年是固态电池破壁的十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说,全固态电池是最理想的模式,全固态电池和固液态电池相比是革命性的。第一阶段,锂离子电池固态、液态互相学习,固液态会得到很好发展。第二阶段,全固态电池600至800瓦时/公斤将有更好的安全性,这必然是革命性的。
黄学杰还表示,固态电池不仅仅是指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还会走向金属锂电池,也不排除金属钠电池、空气电池。
“到2030年,不仅仅是电动汽车早已在经济性方面战胜燃油车,500瓦时/公斤以上的固态电池必然会走向适用,未来十年的电池界是锂离子电池和金属电极的固态电池比翼齐飞的时代。”黄学杰说。
虽然固态电池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这意味着大规模应用言之尚早。
“从实验室成果来说,固态电池的特点是能够展现出来的。但是,实验室成果和商用化产品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包括性能目标、可靠性目标等。此外,价格要能让消费者负担得起。”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告诉记者。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固态电池应用之路困难重重。一是重塑供应链,固态电池相比现有成熟的液态锂电池技术变化巨大,需要重塑本就极其复杂的锂电池供应链。二是降低成本,固态电池采用的预锂化硅碳负极或远景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固态电解质等新科技材料生产成本远高于目前对应的材料,成本下降过程极其艰巨漫长。三是快充性能不佳。
梁锐指出,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应该是从目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到半固态电池再到全固态这样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将现有的技术和设备都能够利用起来,这已成为业界共识。
“预计全固态电池应该可以在2030年之前实现商用化,也可能是在2025年至2030年之间,这样的时间点更为现实。”梁锐说。
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兴无此前透露,国轩高科将在2020年至2022年引入固态电池技术;2022年开始进行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升级,生产高安全性固态电池。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在2020大众中国业绩沟通会上说,目前大众、丰田等公司都在研发新一代固态电池,我们对于固态电池量产的判断,与丰田基本一致,在2023年到2025年左右。
责任编辑: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