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挑大梁”,破除产业“卡脖子”痛点
岛城科创平台进入新的繁荣期,为打造创业城市探索新路径
■海信牵头建设的青岛市智慧城市头雁工程示意图。
科技创新生态的打造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尤其是进入2021年以来,以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青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发力,形成了一个新的“繁荣期”。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4家、青岛市创新创业共同体5家,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5家、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30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8家、青岛市重点实验室75家,山东省备案新型研发机构46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取得了零的突破。
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一个个郁郁葱葱的创新“微生态”,不仅完善了青岛的城市创新体系,也增强了青岛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科研成果和产业匹配提供了“通路”,为青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
提升科技造血能力
青岛的科创平台首先是原始重大创新的“出处”,是增强我市科技创新策源力的有力“助推器”。
不久前,青岛新增5家省重点实验室,覆盖了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科学及深层油气等领域,展示了青岛在科技创新尤其是海洋领域创新的强大策源力。
省重点实验室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而青岛的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的都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往往都是牵头单位。
依托单位自身科研实力雄厚,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然要不间断发力,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造血能力:在目标上,既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又要兼顾一流学科建设,精准凝练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在团队上,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在任务上,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学科建设和解决行业、产业“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撑。
同样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还有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独立法人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要履行好开展技术研发的核心功能,更要在产学研合作、管理模式、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等方面突破科技发展的体制束缚,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打样”。
而刚刚获批的青大附院“山东省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更是让青岛取得了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零的突破,将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诊疗规范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评价研究和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建设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科技创新基地。
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就是创新引领发展的“牵引力”,将通过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为我市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提供平台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
牵头科创平台更加“有的放矢”
在科创平台搭建的过程中,青岛把“挑大梁”的任务交给了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吸引“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集聚,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提升等各功能耦合互动,加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打造创业城市聚力。
正如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产品经理李建伟所说,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本质是一个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不仅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优势,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还具有行业资源整合和上下游产业孵化的能力,是最适宜“牵头”推进“四链合一”、打造完整创新生态的单位。
李建伟告诉记者,此次海信网络牵头的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共同体与海信本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未来,海信网络将进一步聚合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共同发力,将青岛打造成智慧城市的示范样板,建好生态圈,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行业发展。
可以看到,在青岛的各类科技平台中,龙头企业频频“出镜”。
不久前,青岛诞生的第四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由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共同体,将依托工业互联网的“龙头”卡奥斯,聚焦行业痛点,提升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赋能作用;省技术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中也遍布达能环保、森麒麟等行业龙头;而青岛目前累计建设的30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更是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建设。
企业从市场中来,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企业代表了产业应用前沿,所以各类科技平台要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升技术创新原始能力;企业需求几乎等同于“行业需求”,所以各类科技平台能有的放矢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促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推动形成行业技术标准,解决产业和企业实际技术难题。
可以说,青岛搭建科技平台的过程就是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激发企业认同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意识的过程;把平台搭建的任务交给企业,就是交给了市场。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青岛更加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瞄准”发展实际,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找到了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立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供需两头旺、路径不通畅”,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次,青岛的科技创新平台找到了破题的新路径——“自下而上”,立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健康食品创新创业共同体的起步就站在了产业端,提出要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青岛农业大学为共同体的共建单位之一,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庆杰说:“我们已经走访和调研了大量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收集了企业发展的共性难题,找到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痛点。这就是共同体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以花生油压榨行业为例,企业普遍采用的高温压榨技艺,产油和产花生粕的比例为1:1,导致花生粕的蛋白受到损坏,只能用作动物饲料,拉高了花生油压榨的成本。了解到这个问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室温压榨花生油技法便有了“用武之地”,该技法得到的花生粕可以制成人工肉等食品,减少了浪费,也降低了成本。
而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技术创新中心更是承担带动产业迈向高端、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任务。1月初,青岛又新增了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其中,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省锅炉及其辅助设备技术创新中心主要研发方向为高端装备、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节能环保装备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依托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省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创新中心则定位于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核心建设示范工厂,带动纺织印染新产业、新生态;依托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山东省航空轮胎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打破国外对航空轮胎关键制造装备的技术封锁,攻克大型航空轮胎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并掌握全纤维子午线航空轮胎技术……显然,每一个技术创新中心都“剑指”青岛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提速发展。
企业发挥主体地位、政府加码推动保障,青岛科创平台不断整合创新要素,强化产业上、中、下游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创新协同,必将让科创进一步聚焦产业技术前沿、贴近企业需求,全面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