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3月20日,身为被美方变相驱逐的中国驻美记者之一,我乘坐CA982航班抵达北京,两年零三个月驻美任期“非正式结束”。因美方急迫地要求限期离境,我的离任之路显得有些仓促和狼狈。
我常驻地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有人说,这座城市的节奏由“政治时钟”设定。不过,我在自己所主要从事的人文领域报道中亲身感受到,除了政治,这座城市还有着多样面貌,它和美国其他许多地方也都见证了中美之间广泛的合作。
在“乒乓外交”48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乒乓球队2019年8月抵达洛杉矶,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为期20天的共同训练。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两年多间,我有幸采访了不少为中美文化交流助力的人。正是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给我留下最深的感动。
2018年9月,我与同事赴美国中部艾奥瓦州的艾奥瓦城采访美国知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那也是在我心中最有分量的一次采访经历。
1967年,聂华苓与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美国以外的知名作家来从事短期写作及文化交流,迄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名作家和诗人受邀参与过。
“当年跟保罗创办这个项目,是为我们的理想——全世界作家的文学交流。我只管做,只要是我喜欢的作家,我就请他来。”聂华苓说。
她说,改革开放后自己第一次回国,就如愿见到了王蒙、冰心、艾青等作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带给他们夫妇的感受太过强烈,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国际写作计划”项目邀请中国作家赴美、加强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性。
此后,萧乾、丁玲、莫言、王安忆、迟子建……这些响亮的名字都曾出现在“国际写作计划”项目的名单中。
2018年9月17日,在美国艾奥瓦州艾奥瓦城,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前排右三)和“国际写作计划”项目参与者合影。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由于年事已高,近年来聂华苓对于项目具体事务的参与较少,但她仍坚持亲自挑选项目所邀请的中国作家名单。走到人生暮年,她对自己孕育的交流项目那份真情和初心依旧没变。
在艾奥瓦采访的几天里,聂华苓的女儿王晓蓝女士一直忙前忙后,热心细致地为我们安排行程。她是知名舞蹈教育家,多年来致力于促进中美间的舞蹈交流。母女二人在各自领域孜孜不倦地为增进两国民众间的沟通和了解贡献光与热,堪称佳话。
“国际写作计划”属于艾奥瓦大学。校长布鲁斯·哈雷德在采访中告诉我们,美中关系处在困境中,更应该延续人文交流的“势能”。
2018年底,我和同事采访了时任美国史密森学会秘书长戴维·斯科顿。史密森学会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和教育科研联合体。早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学会旗下的美国国家动物园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已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
史密森学会同中方合作的一大亮点是大熊猫。旅美大熊猫是美国国家动物园最受关注的动物明星。2019年11月,在那里出生和长大的大熊猫贝贝按照协议满4岁后要踏上回国之旅。不少“熊猫迷”专程从全美各地赶到华盛顿,为它送行。
我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作为中美友谊“形象大使”的大熊猫在美国受关注和喜爱程度之高。贝贝回国当天,各路媒体天还没亮就去占位置。在特意来与贝贝正式道别的人当中,有的依依不舍地拍照留念,有的则在明信片上写下祝福——“旅途平安”“一切顺利”,以及,“愿再相见”!
2019年11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动物园,中国旅美雄性大熊猫“贝贝”和游客见面。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大熊猫是两国间的文化桥梁。”斯科顿的一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文交流的意义在于通过各领域合作丰富对彼此和世界的理解,在正常情况下,政治因素不影响这些文化交流。”
回顾两年多驻美职业生涯,采访普通民众的一个个细节仍记忆犹新。
他们对中国怀着友好和善意,对美国政客频打“反华牌”、影响正常的人文交流颇为反感。与他们的相识也让我的驻美回忆多了一抹温暖柔和的“玫瑰色”:
我忘不了,很多美国朋友,在中国驻美使馆开放日、中国新年家庭日等活动现场,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和热情;
2018年2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一名参加“中国新年家庭日”活动的儿童玩“猪八戒”木偶。新华社记者杨承霖摄
我忘不了,华盛顿街头的三轮车夫罗伯特曾去过中国、会说中文,还期待与北京胡同里的同行切磋交流;
我忘不了,美国“吃货”豪伊·索思沃思太爱中国街头小吃了,专门写书把这些美食介绍给英语世界的读者。
2019年2月9日,在美国芝加哥,人们参加灯笼游行庆祝中国春节。新华社记者汪平摄
他们中,有摄影师马克,多次前往中国探访各大影视基地,用镜头记录当代中国的变化并集结成册,出版摄影集《上海往事》;
有大厨甄文达,50多年来致力于向美国和世界推广中国美食,并以美食为桥梁参与两国民间交往;
还有犹太老人丽莲·威伦斯,在上海出生,出版回忆录深情讲述自己与中国情缘……
2019年1月29日,在美国费城,上海爱乐乐团与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在首届中国新年音乐会上携手演出。1973年,作为“文化使者”,费城交响乐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这些珍贵的人和事让我越发感悟到,中美关系这对世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正经历诸多曲折,但越是艰难时刻,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越是重要。
我是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录者,也是亲历者。我衷心盼望着,虽经风雨,中美人文交流“势能”不减,我还有机会去记录和亲历更多这样珍贵的人和事。(记者:金悦磊;编辑:孙浩、刘阳、侯鸿博)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