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类剧集本身比较少见,大多数观众十年来对棋类最深刻的印象,要么是《棋魂》里佐为“神之一手”,要么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罗恩“巫师棋”里斩首王后的一幕。《后翼弃兵》成为2020最燃的美剧,一方面在于女主角伊丽莎白一路开挂的棋坛生涯,另一方面在于它的“不明觉厉”:即便看不懂西西里防御、剑桥变例,仍然能从一群天才“吐血名局”里感受棋局世界的残酷、刺激。
对于资深美剧观众来说,《后翼弃兵》(又译为《女王的棋局》)难得的谦卑,它摈弃了太多套路,透过棋盘上女王称霸的故事展现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极度压抑的女生一步步被善意、友谊和爱情所释放。
这其中她的运气只能说普通甚至偏下,却能从孤儿院里走出一条荆棘之路。女性成长如棋,伊丽莎白下到了华冠加顶的那一步,而《后翼弃兵》生动呈现了一种可能性:放弃了不一定是输家,执着于取胜、甚至被克格勃或者FBI一路贴身监视去夺得胜利,这本身意味着一种残缺和失败。从父母人生里的弃子,到自己生命里的女王,伊丽莎白走出了激荡又低徊、幽暗又绵长的棋局。
美剧对天才特别不友好,充斥着刻板偏见和冷嘲,《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本身就是极佳例子,从第一季到最终季,谢尔顿和他的朋友们把天才们在生活、爱情、友谊里的笨拙无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后翼弃兵》相对而言友好了很多,伊丽莎白在每一条生活路线上都实现了跃迁:孤儿院到收养家庭、公开赛棋手到职业棋手、州级冠军到国际冠军。在天才同路人里,她的童年阴影少得可怜,没有父母虐待,没有孤儿院霸凌,收养家庭虽然清贫,养父还抛弃了养母,但至少她及时赚得了第一笔冠军奖金,从未有过衣食匮乏。《后翼弃兵》的剧情中心实际上是女性成长,伊丽莎白棋路上的成长与她的生理、心理成长同步:她的第一个导师、第一个闺蜜、第一个男友甚至第一次生理窘迫都来自于国际象棋。她撕破纱帐,把天花板当做自己的棋盘,击破了一个个穹顶,直至棋赛组织者改口喊出了“祝棋手、女棋手下棋愉快”。
伴随着国际象棋,伊丽莎白一步步摆脱棋盘之外的桎梏。她被终生的对手博戈夫三次击败,第一次击败后她显然要重蹈养母的覆辙,即将被酒精摧毁,这时哈利教练出现了——讽刺的是,哈利曾经是一位被她摧毁了象棋欲望的高手,然而在天才成长的道路上,失败者纷纷认出了天才的光芒,主动为理想主义者让路、铺上红毯。哈利带给了她大胆弃子的思路,让她学习前辈棋手如何抛开愤怒、专注进取。
第二次败给博戈夫,她开始跟全美冠军班尼学习下棋心态,从纯粹的棋局变成熔合了美式烟火气的、年轻人互相砥砺的棋局,与博戈夫代表的古典棋局分道扬镳。然而她仍然吃到了第三个败局,这次她几乎被博戈夫击溃了,在孤儿院导师萨贝的葬礼上,她遇到了从童年起相伴的伙伴,体会到了导师那种深沉无言的关爱,此时她要下的是属于自己的象棋:拒绝了来自赞助组织的情感勒索,真正以自己个人风格的棋艺与博戈夫一决高下。
《后翼弃兵》完全可以拍得更恶俗一些,例如用美式的自由、嬉皮来击溃博戈夫的古典、古板,但是它没有,它的笔墨在于女性的成长,伊丽莎白的棋艺成长不在于能否战胜博戈夫,而在于她能否下好自己的多个棋局。天才棋手太多了,他们被尊崇,成为王者,然后在生活棋局上脆败。而伊丽莎白从孤儿院女孩遇见亲情、爱情、友情,她的棋盘每一步都可能停滞,每一次停滞都会产生一个我们常见的女性:被困于生命的某一阶段无法实现跃迁,直至丧失光华、死心接受命运的安排。伊丽莎白用棋局换来了自由和治愈,这也是《后翼弃兵》最燃的地方。
未来的史实证明,国际象棋早早被电脑攻克了:深蓝、更深的蓝连续战胜了世界顶级棋王,也让这一棋局丧失了终极神秘感。
然而棋局仍然被用来形容命运。
《后翼弃兵》里的棋士们各自带有深切的符号意义:博戈夫被克格勃贴身监视参加棋赛,怕他中途叛逃,奇怪的是,被监视的是博戈夫,却让每个棋手到观众都感觉被拴上了狗链。孤儿院校工萨贝堪称剧中最卑微的棋士,他的关爱如此深沉又固守本分,把天才伊丽莎白当做自己的终身责任,伊丽莎白也在这位老人身上寻回了人性的温暖,激励她挣脱对酒精的依赖。任性狡黠的班尼以牛仔的形象横扫全美棋坛,他擅长心理施压,让对手们还没下第一步就感到了碾压,跨越班尼也意味着伊丽莎白超脱了美式棋手的最高峰。
古代中国患者会把熬剩的药渣倒在路上,过路的郎中踢散药渣,一方面学习其他医者的药方,一方面琢磨药材里是否有遗漏或者失当的成分。从弃子到天才再到女王,伊丽莎白踢散了一堆堆的药渣,自己也屡屡成为倾倒在路上的一堆废料,终于在异乡的加冕战里她走到了最后,面对伟大的博戈夫喊出了无声的决杀:将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