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 君:“创业板第一股”的“创业经”

周君:“创业板第一股”的“创业经”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周 君

写在前面的话

2020年11月底,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启动分拆子公司特来电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不久后,青岛证监局官网披露,特来电已进行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银河证券。距离正式登陆资本市场特来电又近了一步,而“二次创业”6年多的特锐德,也将借此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创业眼光”。

成立于2004年的特锐德,从一个23人的团队,到以铁路电力装备领域“黑马”的姿态登陆创业板,仅用5年时间。那时它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股票代码300001。

二次创业,特锐德提出了在外人看来天马行空的“充电网”概念,在质疑声中前后累计投资70亿元,研发投资11亿元,建起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充电网。如今,已服务城市335个,拥有110家城市运营公司,支撑全国15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每天充电量超过1000万度……2020年,特来电以超过140亿元估值跻身独角兽行列。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愿闻其详的创业故事。在特锐德建设的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中,老家天津的80后总裁周君讲述了企业的“创业经”。

面试的时候,于总(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就跟我说,电气行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行业,电力设备制造是跟着技术发展和能源革命,一直向前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能不能不断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过去16年多,特锐德算是比较成功的。从箱式变电装备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我们都在行业内做到了领先,从一家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转变为一家新基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如今,特锐德正在打造“第三条曲线”,目标是最具创新活力的能源管理公司。

这中间,除了技术这一根本,也离不开特锐德独特的团队建设、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以及始终保持的一份危机感。

对话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君(右)

关于团队

“特锐德人才流失率几乎为零,关键在 ‘找对人’”

团队,是特锐德各个核心竞争力当中“核心的核心”。

我们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狼性团队,凝聚力特别强大。2004年创业至今特锐德人才流失率几乎为零,这在民营企业中是很少见的。关键在于特锐德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坚持“找对人”,找志同道合的人。

做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时,我们没有从原有团队中抽调任何人,而是完全对外招聘。十位首席科学家,几乎全部是于总亲自从各个领域的“大拿”中邀请回来的。于总跟他们讲自己的理念、想法,他们也都看好新能源充电事业,大家一拍即合。

在团队建设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法”。采取“扬长避短、克服缺点”原则,规避缺点,挖掘优点,促使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包容以达成共同目标。

我们的案例被清华大学挖掘后,写进了清华大学教学案例。后来哈佛大学教授也来我们这儿考察。本来他们以为有了先前的案例,一天两天就能看透。结果一来就被我们团队吸引了,调研了一周多时间,回去之后将我们写进了哈佛大学教学案例,每个在哈佛读工商管理的学生,都会学到特锐德团队建设的案例。

青岛制造·高端访谈

关于资本

“资本能给快速发展型企业插上翅膀”

2009年,创业板开闸,特锐德第一个向发审机构递报了各种材料、第一个发布招股说明书、第一个通过发审会,一路下来,拿到了“300001”。

我记得非常清楚,正式敲钟前一晚于总半夜给我发短信,“001稳了”,后来就兴奋得一直没睡着,第二天起来就期待上市的那个时刻。

事实上,最初我们并没想争这个“创业板第一股”。

特锐德创业,是抓住了铁路电气化改造机遇。2006年前后,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特锐德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中国首条高铁线路京津客专的电力装备项目就被特锐德全线拿下。随后几年,特锐德在国内高铁电力箱变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提升至70%,每年业绩都翻番增长,相当符合上市公司各项要求。但当时,我们并没有认为特锐德需要上市。崂山区和券商主动找来,我们才想明白了,启动了上市计划。从想上市到上市成功,前后只用了100天左右时间。

特锐德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我们认为资本能给快速发展型企业插上翅膀。特锐德作为一家一直都在追求可持续增长的企业,资本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撑。

上市成功那一刻,资本市场对特锐德的资金注入比前5年的利润总和还要多得多。瞬间感觉自己有钱了,能购入更多新设备、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引进更多人才,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有了基础。

所以从上市至今,企业持股的核心人员没有一个抛售手里的股份。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支持了特锐德,特锐德就要把资本市场给我们的这份希望转化到企业发展里去。哪怕在2018年,全国性去杠杆时遇到过资金紧张,我们也坚持下来了。不久后,我们可能会开启一个和资本市场的全新对接。

关于危机感

“发展最好的时候,恰是要着眼于布局新未来的时候”

2014年,特来电成立,特锐德开启二次创业。

选择这个时间点,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高铁装备市场的天花板。

管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跨域S曲线”,一家企业在经历一条S形曲线增长的基础上,就要在最优的时候开启第二条S曲线。换句话说,发展最好的时候,恰是要着眼于考虑布局新未来的时候。

上市时,特锐德高铁做得是最棒的。但随后铁路系统内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提醒了我们一件事,只依赖一个市场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我们拓展了电网、石油石化等电力装备应用的新行业。短短两三年时间,特锐德对铁路市场的依赖就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就是拓展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网这个新业务。当制造业业务达到顶峰时,要有一个新的增长极支撑集团持续快速发展。

特来电成立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展了几年。第一批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国内专家和企业对电动路线更加坚定。我们做电力行业的,迅速明白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不过,我们不是要做充电桩,而是要做充电网。这是最初就明确的。

2013年底,特来电正式成立之前,召开了一次研讨会,管理层达成战略上的共识:电动汽车的属性会发生变化,在过去单纯交通属性上会增加能源属性,可以比喻为一个巨大的充电宝,不仅可以充电,也可以放电,能和电网形成友好互动。同时,电池、电机、电控替代发动机、变速箱成为汽车的核心,电子化之后必然会有信息传递,汽车也会新增数字化属性。所以,充电桩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插头,而是一个能源和信息链接的端口。

开始的时候步子迈得非常艰难。别人都做充电桩,就特来电一家做充电网,理念太超前了,大家都不认同。特锐德作为“母体”,源源不断给特来电输血,包括投借、运营平台建设和团队打造。坚持下来,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2017年,我们开始酝酿“第三条曲线”——微电网。能源转型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不久前,国家提出“3060”目标,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特锐德的微电网是要打造一个面向新能源市场的能源综合管理智能化系统。比如,建设一个连接光、储、充的微电网,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能与电网有序交互。这个业务板块会是一个真正的大集成,特锐德的制造、特来电的运营,以及未来能源和生态性行业的布局将形成合力,画出“第三条曲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 欣 整理)

责任编辑:张慕鑫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