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初三回娘家,正月庙会多!青岛春节期间年俗大盘点

2021-02-14 10:31 青岛早报  

“移民而居”与“临海而居”的两大特点共同构成了青岛地区的年俗——既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年俗的特色,也独具地域风貌。近日,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采访了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听他讲述了他所经历和考据过的青岛年俗,追忆着过往的热闹,以及当下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年年岁岁的更替也便有了新的意义。

过了小年就为“年”忙

青岛人过年可是从小年就开始了,经过忙年、接年、年除日、守年、迎年、拜年、送年等,串起春节的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的一段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多在忙年,据《崂山县志》所记载,青岛当地人忙年的主要事项是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年三十的这一天,也有许多为年而忙的程序,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此日贴春联和“福”字是技术活,大人会带上孩子一起上手,既为多个帮手,又是年俗的传承演示。诸多人家,还会在门楣上贴一排五颜六色的剪纸,称做“过门钱儿”,亦有叫“福贴”的,迎风招展,看着颇为喜庆。城中村的民俗则更正式,家中正屋悬挂“柱子”,上书列祖列宗牌位。所谓的“柱子”,类似于家族宗谱表,现如今在李村大集上还有专门卖“柱子”的摊位。

“除夕”这一名称,最早出自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而青岛的除夕夜的习俗差异极大,老沧口片的青岛人,在年三十的中午就开始摆上酒席开喝了,持续至年三十的晚上;而其他区市的除夕大多从晚上6时到8时开始,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8时点至午夜零时,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过年少不了的饺子,在民俗专家看来,只有在子时吃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饺子”,取“岁更交子”之谐音,串联起“一夜连双岁”的更替之意。但“十里不同俗”,各家下饺子过年的时间也不一致,年三十的晚上,从晚上的8时开始,22时、24时、凌晨2时……都能听到下饺子时放鞭炮的声音。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特别是大年夜的零点一到,电视里的春节文艺晚会开始倒数撞钟,大街小巷鞭炮齐鸣,霎时间,千花齐放,万鞭竞响,此起彼伏,正所谓是“声声灌耳辞旧岁”,此时的欢喜融融成为留存记忆中最为精彩的时刻。

“守岁”也是不少家庭保留的习俗,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农村的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也是俗语所说“五更分二年”的由来。

穿新衣拜新年说吉利话

辞了旧岁,就要给长辈拜年。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这叫“近拜”。长辈要拿出钱来分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叫“压压腰”,现如今大多数人将其称作“压岁钱”;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可以说,正月里的初一、初二,是重要的交际活动时间,家家户户桌上摆满炒花生、炒葵瓜子、五香黑瓜子、炸麻花,以及糖果和水果等,以示富足和热情。人们四处走亲访友,登门拜年,相互祝福,交流增进感情,拜年的队伍往往一波来了一波走,鱼贯而行,相互间似有默契般。此外,还有一种拜年帖,一般适用于关系没有那么亲近,但是礼数也得周全的人家,通常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会用红纸糊一个收纳纸袋,人到家门口留下名姓和住址,也就完成了拜年的仪式感。

此时,也是小孩子们最为欢乐的时刻,依俗穿上新衣新裤,提着灯笼,去“五服”内的亲戚和四邻家拜年。在鲁勇的记忆中,小时候的灯笼是竖长木制的框,四面插上玻璃,中心放支红蜡烛。出门时,会在手中持一柱香,手中的香即将燃尽时,要马上回家,续上燃烧的香,为的是家中香火不断的好彩头。

正月里,下饺子时如果露了馅,绝不能说皮破了,要讲“挣了”;打碎了家什,得赶紧口念吉祥话,尚未深解其意的小孩子经常会困惑于以前打碎东西要挨上一顿揍,过年时家人却满脸堆笑地对他说“岁岁(碎碎)平安”……小孩子活泼可爱、伶牙俐齿地说上几句吉利话,自然讨得大人们的欢心,手里、口袋便会塞满了糖果、瓜子、零嘴,赶回家中放在只有自己知道的“藏宝地”,慢慢解馋。

青岛地区大多人家是初二送年。《胶南县志》记载:“初二晚上鸡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饺。”但也有说法“过年早,送年晚”,故在正月初三清早送年的人家,也为数不少。

正月初三,还是青岛地区传统的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为人父母的一大早就得忙碌起来,精心备好酒菜,隆重招待闺女和女婿全家,席设中午。依俗,天黑前闺女必须要出门返家。给娘家带的礼品也极为讲究:六斤肉、六斤鱼、六个头面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六六大顺”,中午这顿酒是丈人管的,没结婚的弟弟当陪客,这也就是青岛当地“小舅子灌姐夫”的说法。

庙会一开热闹到十五

若要论青岛过年最特别的风俗,则是正月里的庙会特别多。据鲁勇回忆说,正月初一到初五,在太平路上有天后宫庙会;初四是龙王的生日,有龙王庙会,现在的沙子口、燕儿岛、奥帆基地以前都有龙王庙会;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则有萝卜会,因正月初九通常都在立春前后,民间素有“咬春”一说,因而庙会上卖萝卜人有很多,也就成了现在的萝卜会。

另外,正月十一有于姑庵庙会,正月十一是五谷之神后稷的诞辰,为祭祀五谷之神而有了这个庙会;正月十三,有真武庙会,在现在的浮山所,以前有真武庙大院,因会上卖的最多的就是“油条”(当时称“香油果子”),所以,真武庙会又被称为“香油果子庙会”;正月十六,则是海云庵糖球会。

庙会上除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吃外,还有“耍”。以前的“耍”以里院或单位为主,有情节,有故事,踩着高跷走上几里路,一路上能演好几段有唱、有表演、有主题的故事,就像是胶州秧歌属于“小戏”,是有情节的表演,三个人三个角色“旦生丑”,应该比东北二人转还丰富。此外还有“五虎棍”、“扛阁”等民间艺术,现在也已经失传。

年俗在不断演变,旧年俗消失的同时,新年俗也在不断产生着,比如现如今许多青岛人家都会在春节期间买上一盆年宵花,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这是南方传来的一种习俗。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言,“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不是年味在淡,而是年俗在变。”(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责任编辑:王逸群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