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美食|这道七夕美食仪式感满满,快来体验浪漫与传统相融的甜蜜

2020-08-24 11:1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近日,胶州市胶东街道办民间艺人崔传宝办起了磕子展,将精心收藏的火烧磕子、月饼磕子、巧果磕子、糕点磕子、吉庆民俗磕子等300余种饽饽磕子展示了出来,这其中的巧果磕子便是七夕必吃的传统美食——巧果的制作模具。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磕巧果这一七夕习俗。

青岛《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七夕节这一天要吃"巧食",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是七夕节这天必做、必吃的一种传统节日面食。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来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巧果磕子是制作巧果的必要模具,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等。据了解,人们在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诸如“福禄寿喜”形成一套。同时常用的还有寿桃模、莲子模等,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寓意连生贵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在锅里烙熟之后,用红线加秸草支撑串起,下缀彩穗。十几个巧果为一串,挂壁间或儿童脖子上,作为装饰或零食,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地方这天生豆芽,称“巧芽”。

在古代七夕节的时候,女孩子会做一些巧果儿送给恋人,就像是定情信物一般,也从侧面证明自己是个贤内助。然而,当下年轻人庆祝七夕往往忽略这一道仪式,少了些浪漫的传统气息。大家在七夕这天吃过巧果吗?评论区留言告诉小编吧~

责任编辑:冯琴(实习)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