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铿锵玫瑰,永远盛开!今天将C位留给她们

2021-03-08 06:24 青岛早报  

今天是3月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一个专属女性的节日。在生活里的各个角落都不乏优秀的女性工作者,她们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引领着行业与世界的进步。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是在工作岗位上,她们独立、智慧、迷人、闪耀,用女性独有的温柔与坚韧彰显着柔美的力量,诠释着使命和责任。今天,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聚焦“海陆空”行业里的女性工作者,她们用自己的态度,在各自的岗位上散发独特的光芒。铿锵玫瑰,永远盛开。

海洋玫瑰:乘风破浪出海远航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秀娟曾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科学号”远洋科考,3次出海经历,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探索深海对生命科学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在这一行业里逐渐有了女性科学家的身影。她们聪慧、严谨中,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面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面对困难艰险的科考任务。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王秀娟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3次出海经历让她对远洋科考有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通过她的讲述,记者仿佛对远洋科考有了身历其境般的体验。

王秀娟。

对海洋科考始终保持着热忱

“其实我考大学时本来是想学医的,但机缘巧合下在吉林大学读了地球物理专业。”王秀娟告诉记者,自己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方向都是地球物理,但做研究生论文选题时,偶然间接触到了可燃冰项目,从那以后,就与海洋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来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读博士,就完全转向涉海研究了。”

从读博士到现在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晃,王秀娟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已经度过了近20年时间,但她对海洋科考这份事业,始终保持着年轻时的那份热忱与好奇。

“我一共出过三次海,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而第一次出海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王秀娟告诉记者,“那是2006年9月,当时正好‘科学3号’首航,也是海洋所自筹资金的第一个开放航次,是从青岛出发途经舟山、厦门到三亚的近海航行。”那时候王秀娟刚博士毕业,从未出过海,对大海心怀憧憬。“当时觉得特新鲜,那次在海上的航行时间很短,三天时间就抵达舟山了,我在船上主要做一些数据记录等辅助性工作。”第一次出海,“晕船”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当时船上很多人是第一次出海,有人晕得厉害,严重到需要输液,没想到我还挺好,虽然有一些不舒服,但还是坚持下来了,脑子里更多的是第一次出海带来的兴奋感。”

登船科考体验“乘风破浪”

在王秀娟看来,第一次出海的经历仅仅只能算是一场体验,时间短、距离近,再加上自己当时刚毕业,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科考。她万万没想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出海航行要等到10多年后。

2016年,已经成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的王秀娟慕名申请了“乔迪斯·决心号”大洋钻探船的科考名额,在2017年底登船,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一同前往大洋洲进行远洋科考。“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出海经历,中国仅两个名额。”王秀娟告诉记者,“决心号”科考船被称为“深海研究航空母舰”,在这次航行中,她使用先进的设备采集了研究俯冲带流体活动过程、地震反演和可燃冰课题所需要的数据。“和来自各个国家优秀的科研人员一同工作,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为之后的工作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2018年年初,从“决心号”上返回不久,王秀娟就接到了跟随“科学号”赴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中部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的任务。这次航行,她不仅有了身份上的转变,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重难题。

设备沉入深海难过至今

“这次我是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带着研究所的师生一起参与任务。”2018年8月20日,“科学”号科考船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岛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海上调查任务。

“这次航行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台风频发,原计划15日出发,为了避开台风,选择20日起航,绕道巴士海峡。”王秀娟告诉记者,因为这次出海需要外交申报,航行有时间限制,不能无条件延期。那段时间她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先打开天气预报,然后和大家一起研究出发时间,计算台风登陆的时间和地点。

在这次科考中,团队遇到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专业设备丢了。“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我们使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数据的地方有6000多米深,采集完数据准备回收设备时,发现设备拿不上来了。”王秀娟告诉记者,那套设备价值100多万元,他们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法将设备完好取上来。“设备就在我们脚下的大海中,但是我们却束手无策,最终只能放弃,眼睁睁让它沉在海底。”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王秀娟旧事重提,依然有了些哽咽。“太可惜了,太遗憾了,所有人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了。我们出海作业,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设备安全。”王秀娟说。所幸,团队在出发前带了两套备用设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热流调查原位监测的实时传输,保障了数据质量。队员们最终顺利完成数据采集工作,首次采集了马里亚纳海沟中部大量的热流数据,为研究地震与流体的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观测数据,但丢失设备这件事情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队员尤其是王秀娟的脑海中。

/ 新闻延伸 /

科考船上女生越来越多

钢琴、健身房、篮球架……通过王秀娟的介绍,记者得知,原来科考船上的生活娱乐设施这么齐全。“现在科考船的条件很好,住宿、饮食和平时差别不大,上船之前会储备大量的食材。”除此之外,“科学号”的通信条件也比较好,有公共wifi,大家可以和家人视频通话。

“有很多未解的东西都还掩盖在深海里,建设‘海洋强国’是很有必要的。”王秀娟说,“这些年,国家对海洋的投入越来越大,从事海洋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我觉得在这个行业没有男女之分,我也欣喜地看到有很多女学生出现在科考船上,大家都是在尽心尽力去做海洋科研,发自内心地想为建设海洋强国做自己的贡献。”

/ 对话 /

记者:在海上作业和在陆地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秀娟:在海况比较好的时候没有太多差别。一开始肯定会不习惯,站不稳,但是到了后来就以习为常了。在海上作业有风浪是很正常的,海浪两三米高都算是好的。在保证人身、设备安全的情况下,我们的作业是不能停的。

记者:远洋科考过程中有遇到什么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吗?

王秀娟:一次是在“决心号”上,恰逢我过生日,大家一起给我准备了生日蛋糕,每个人都写了祝福,这是迄今为止我度过的最难忘的生日。还有一次是第三次出海,在“科学号”上,航行过程中遇上了教师节,学生们特意为我排练了一段舞蹈,特别惊喜。(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实习生 徐雪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铁玫瑰:“动车医生”昼伏夜出

作为青岛动车段青岛北动车所的一员,26岁的董颖是一名活泼开朗、文武双全的“星级”女机械师。白天,一列列动车在铁路上飞驰,运送着南来北往的旅客,晚上则依次驶入动车所的检查库,等待着地勤机械师们检修。董颖年纪轻轻,却早已习惯了夜班的工作状态,对她而言,能保障好行车安全再累也值得。

董颖。

刻苦学艺被评为星级机械师

烟台莱阳姑娘董颖从山东职业学院铁道车辆专业毕业后自考专升本,就读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17年8月成为铁路职工后,在青岛动车段青岛北动车所从事过司机室检修、车顶检修、诊断组远程工作,2018年10月取得了动车组机械师高级工职业资格,现在青岛北动车所诊断组从事远程监控工作。

2017年9月,董颖开始跟随班组的师傅学习司机室检修工作,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工作流程熟记于心。同年10月,她参加了总公司举办的动车组机械师理论培训班,一个月的学习,让她对动车组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未来动车组的学习更加好奇。在跟班组学习期间,为了让自己更加理解司机室与车下、车顶的作业关系以及动车组的运用原理,董颖主动找车顶星级机械师邵学文、车下星级机械师王宇政,学习车顶、车下的作业流程,以及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故障,并将其记录下来,总结整理,遇到的困惑找老师傅学习经验,找技术人员学习原理,为以后顺利顶岗独立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监控动车运行筑牢安全屏障

2020年4月,董颖主动报名,通过层层选拔考试进入了诊断组,开始担负起远程监控的工作。在这里,董颖发现故障远远不止动车组司机室屏幕上显示的那些,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她牢记CRH380B、BL故障代码表1000多条,能在短时间快速检索发生的近万条故障信息,熟记CEH380B型动车组、2A动车组及复兴号走行部温度限度,并能准确预判、及时汇报,减少故障对动车组线上运行的影响。

如今,董颖从事诊断组远程监控工作已近一年,借助之前的车顶、车下、司机室方面的工作经验,她在远程监控工作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发现网络辅助类故障、车门类故障、制动类故障等数十次,筑牢了安全屏障。

今年2月5日晚上8点,董颖检索故障,发现5744-1车报环路供电接触器43-K18无法闭合故障,立刻联系应急人员上车检查,检查发现了列车制动存在的问题,立即更换了故障继电器,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了动车组无故障出库。

在保障动车安全的同时,董颖还是一名负责任的好师傅,在取得司机室星级机械师后,她先后带出多名星级机械师徒弟,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司机室的一些常见故障等。她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方法和较为合理的作业流程,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将自己记录的重点故障案例分享给同事,与大家交流产生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情况。她多次参加所内组织的“小练兵,小比武”,并引导自己的徒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总结问题,找到不足。董颖说,师带徒这种方式要求自身的技术过硬,才能带出好徒弟,而通过传授技艺也使得自己的技术能力有了提高。

心中还有一个“动车司机”梦

董颖在从事动车组司机室检修工作的两年里,共检修动车组约360组。从事动车组远程数据监控工作后,她每班平均监控30组动车运行数据,最多的时候达到40组。如今,她负责该工作已近一年,共监控了2700余组动车的运行数据,从未出现过失误。  

工作3年多,董颖凭借出色过人的技术和能力,获评中国铁路总公司2017年动车组机械师岗位培训班“优秀学员”、青岛动车段2017年新入路大学生培训班“优秀学员”、青岛动车段“先进女职工”、青岛动车段2019年“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动车段2019年度司机室星级机械师等多个荣誉称号,收获满满。

董颖还有一个动车司机梦,“有一次在等待司机上车交接主控钥匙时,那位司机将他的行李箱放在一旁,行李箱上放着一顶动车司机的帽子。我拿起帽子戴在头上,司机见状开玩笑说,‘你想当动车司机吗?我们还没有动车组女司机呢。’我充满期待地问司机,‘你可以给我演示一下怎么开车吗?’司机老师一步步操作着,把每一句指令说得清楚明白,我则在后面模仿着司机的操作动作。当具备出库条件时,他推动牵引手柄,动车缓慢前行,我的动车司机梦从那一刻就萌了芽。”

2019年5月,济南局面向全局招聘首批动车组女司机,在工长的鼓励下,董颖提交了简历,并参加了面试,“虽然结局有点遗憾,但是这个经历让我难忘,我默默鼓励自己,你要更加优秀才行。”

/ 新闻延伸 /

工作和生活

都需要认真努力

别看董颖在工作中善于和钢铁机器打交道,在生活中她可是一位才女。工作之余,她常常在宿舍研墨挥毫,用毛笔书写着对文学的热爱。今年春节前夕,她将自己写的“福”字分送给在岗职工。除了写字,董颖画画也是一等一的好,动漫、素描都不在话下。工作和生活在她心中同等重要,她对待任何事情都会拿出百分百的认真和努力。

董颖喜欢捡石头,用丙烯颜料将她热爱的动车绘在上面;她还会用旧包装纸盒做工艺品。除了这些,董颖还喜欢打羽毛球、篮球和爬山,“因为能认识更多的人,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宽自己的圈子。”

董颖告诉记者,“练书法给我带来的是内心平静,绘画给我带来的是创作灵感,心里若有风景,心中处处是风景。去年疫情来得猝不及防,因为不能外出,只能宅在家中,我便拿出画本,将心中的风景绘于本上,有时一画就是七八个小时,乐在其中,甚至忘了睡觉。”

董颖常常说:立足本职工作,就要做到在岗一分钟,敬业六十秒。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面掌握了岗位的工作特点,认真探索出各项工作的内在规律,结合实际不断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难题,不断超越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追求更高目标,为铁路安全生产做出更多的贡献与决心。(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世杰)

空中玫瑰:万米高空木兰花开

穿着帅气制服、戴着酷炫墨镜,驾驶飞机翱翔蓝天,飞行员的职业令人羡煞,而飒爽英姿的女飞行员更是引人注目。潘飞飞是东航山东分公司青岛飞行部唯一一个女飞行员,这个1992年出生的浙江绍兴女孩在2016年11月进入东航,迄今为止已经安全飞行3300余小时,飞行总航程相当于绕地球58圈。

潘飞飞。

飞行梦缘于“美丽的笔误”

潘飞飞告诉记者,她的飞行梦源于户籍警一个“美丽的笔误”,“我出生在浙江绍兴农村,本来叫潘菲菲,学龄前办理户籍迁移时,户籍警阴差阳错地把我的名字写成了潘飞飞。可能就是这个美丽的笔误,注定了我和飞行的缘分。我从小住在机场附近,每一次看到飞机划破长空都很激动。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有了成为一名飞行员的梦想。”

直至上大学,潘飞飞心中依然梦想着翱翔蓝天。2009年她考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专业后,却时常关注招飞的信息。“我经常在网站上查看招飞信息,但都仅限男性,直至2012年,我看到东航的招聘信息:在青岛招收‘大改驾’飞行员且不限性别。我兴奋极了,实现当飞行员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了!”

从大学的非航空专业转行学习飞行的,在航空公司叫做“大改驾”。成为女飞行员,除了身体健康外,还要求身高1.68米以上,臀线以下腿长不少于74厘米。这种“高个头、大长腿”的严苛要求,是因为飞机上的很多操作动作,只有腿长才够得着。很多报名的女生尽管身高够了,却因为腿不够长而惨遭淘汰。正读大四的潘飞飞参加了招聘,“竞争很激烈,体检结束后剩下了12个人,面试结束后就只剩下了4个人,我幸运地跻身其中。”在闯过了体检、面试、政审等各个环节后,潘飞飞在2013年5月被东航录取,同年8月被派往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习飞行技术。

第一年是理论学习,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潘飞飞需要从头学起飞行原理、航空气象等功课,每一个科目仅有4次通过机会,通不过则会被淘汰。而除去理论知识,航空体育课对于女生而言也很不容易。潘飞飞是通班30多个学员中唯一的女生,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一年内通过了私照、仪表和商照三科的理论考试。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习期间,潘飞飞不仅扎实学习飞行知识,取得了优异成绩,还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担任区队干部和班级团支书,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过五关斩六将”一飞冲天

2014年11月,潘飞飞开始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学习飞机驾驶。从学员到副驾,潘飞飞每一步蜕变的背后都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考核,她从无数学员中脱颖而出,最终如愿走进了驾驶舱。

在小飞机模拟飞行阶段,学员飞满13个小时,就要接受一次整体考核,一旦不合格,面临的依然是严酷的淘汰。累计满35小时飞行后,学员需要独自驾驶飞机飞行,这一关被称为“放单”。这一关仅一次机会,不能过关,便会被从飞行学院退学。不少人因为不能独立“一飞冲天”,在这个环节功亏一篑。

相对于男飞行员,女飞行员在体力上天生有弱点,如果没有“配平” (类似于汽车的电动助力)的辅助,操作起来特别吃力。为了锻炼新人,在训练时,教练一般不会让学员启动“配平”。此外,在飞机出现故障时,如液压失效,很多操作就会变得吃力,类似汽车熄火时扭动方向盘一般费力,这对女飞行员是一个体力上的考验。

“从一点不懂到成为专业人士,真的是很难的过程,要掌握的知识太多太多,真实飞行训练更是对意志力、抗压力的极大锻炼。”潘飞飞告诉记者。在洛阳航校飞行训练中,潘飞飞学会了处理各种特殊问题:高G转弯训练时,飞机快速下降后转弯拉升,瞬间有3倍于自身体重的重量压在身上;慢飞行训练时,千米高空上教练偷偷关掉发动机……经过刻苦训练,2015年4月22日潘飞飞完成首次单飞,“我至今记得那是一个美丽的黄昏,我驾机总共飞了12分钟,飞了两次起落,走下飞机那一刻,我真的好开心。”

接下来潘飞飞经历了各种实践考试,几乎隔几天就有一次考试,理论考不过,停飞;私用驾驶员执照考不过,停飞;商用驾驶员执照考不过,停飞……只要一项不合格就要停飞,每次测试之后都有人被淘汰。潘飞飞在多次考试中均一次性通过,获得商用驾驶员执照、高性能训练合格证、ICAO4英语签注。2016年11月,潘飞飞来到东航山东分公司青岛飞行部,先后参加了A320机型改装、完成本场训练,获得A320机型签注。经过考核,相继被聘为第二副驾驶、第一副驾驶。

已安全飞行3300多个小时

2017年5月,潘飞飞第一次参与航班运行,当月底就作为烟台—郑州航班的驾驶员完成起落。近4年来,她配合主飞安全飞行3300多个小时。

在日常航班生产运行期间,潘飞飞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握好运行的每一个过程。做到每天航班运行之前认真准备,了解熟悉相关的机场特点、航路结构、飞机状况、天气信息以及相关的运行风险;在航班运行期间做到遵章、守纪、严谨、认真、精细,在运行结束之后对当天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切实履行好一名飞行员应尽的职责。

在平时工作中,潘飞飞积极配合工作安排,按部就班高质量完成自己的任务,遇到紧急航班调整,她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2019年2月8日是正月初四,正值春运航班生产繁忙时刻,潘飞飞执行完MU2044首尔—青岛航班任务,刚刚在青岛落地,就接到飞行部值班员的通知:8日凌晨江苏分公司航班天气原因备降青岛,机组人员休息期不够,需要青岛飞行部临时派机组执行青岛—南京补班任务。尽管她于情于理都可以选择回家休息,由单位临时安排其他同事来补班,但是她不忍心打扰正与家人团圆的其他同事,毅然主动接受了飞行任务,保证了航班运行。

/ 新闻延伸 /

飞行员不分男女 只看责任

谈及作为女飞行员的优势和不足,潘飞飞说,在飞行行业不分男女,她也不会把自己看得太特殊,更不会把自己特殊化。“一旦危险到来,不分男女,只看职责。我跟所有的飞行员一样,具备飞行员一切该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要说优势的话,潘飞飞说,作为女生,相对来讲会更加细心、细致,飞机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科目,但是同时要求飞行员具有细致、细腻的心,“做到了细致、细腻,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所提高。对我而言,飞行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段旅程是新的,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飞行,都要做到对自己负责。我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一直飞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希望日子可以一直这样平平淡淡。”作为副驾驶,潘飞飞的肩章上是三道杠,这三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

和邻家女孩一样,潘飞飞不仅热爱自己从事的飞行工作,更热爱美好的生活。这个皮肤白里透红、眼睛大大、睫毛长长的江南小美女,兴趣爱好广泛:旅游、美食、运动、读书。在休息日,她走遍天涯海角,领略祖国壮美景色,品味各地多彩风味,日子过得惬意而有品位。

“巾帼不让须眉,蓝天续写华章”,潘飞飞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机长”。“飞飞”,这个名字里写满梦想的姑娘,已经成为万米高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为蓝天白云带去一抹女性的铿锵之美。(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世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逸群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