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三我”活动来信来电留言特刊|市民有难题,请@“直通12345”

2020-08-26 06:0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8月26日6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有啥不满大胆说 推动问题快解决

请扫码或在应用商店搜索“观海新闻”

○下载左侧观海新闻客户端;

○找到“直通12345”;

○留言并可上传图片、视频和语音。

手机一点,政府督办

“观海”上线一周已转办650多条投诉,办结277条

市民有难题,请@“直通12345”

8月17日,伴随着“观海”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客户端三大重要版块之一——“直通12345”平台同步开通,锐气逼人。上线仅一周,该平台已显示出青岛网端投诉受理第一平台的强大聚合力和吸引力,成为网民反映问题的最@平台。平台已向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转办650多条市民投诉,受理率达98%;接到转办件后,有关区市、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回应,目前已办结277条。市北区、西海岸新区和市公安局一直位居回复平台转办效率前三甲。

作为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客户端与市政务服务热线联动开设的市民投诉受理平台,“直通12345”以“三我”活动为重要抓手,积极构建智慧城市的政务服务生态,全面发挥党报党网党端舆论监督优势,努力打造青岛第一掌上市民投诉平台。开通以来,该平台全天候、全方位关注网民诉求、转达网民心声、全速回复民声,切实为百姓提供了一条反映问题、表达心声、解决难题的快速通道。

通过平台开设的“我要投诉”“部门直达”“办理排行”“记者追访”等栏目,市民可以将自己遇到的各种难点、堵点、痛点转达给相关部门、区市。其中,“我要投诉”栏目已成为网民反映问题的“第一通道”。网民通过登录“直通12345”,将自己想要投诉和反映的内容上传,还可配发图片、视频和语音等素材,丰富投诉内容。市民的投诉一经点击提交按钮,审核通过后,即可进入青岛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平台统一办理。上线一周的数据显示,目前网民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房产物业、道路积水、道路施工、交通拥堵、小区停车难和消防通道被堵塞等方面。

一周来,平台凸显实时对接、一键直达的强大功能,也为各区市、部门整改落实带来明显“提速效应”。8月17日,网民“28岁未成年”通过“直通12345”平台反映,丁家河社区脏乱差,楼道内垃圾乱堆,还配发了四张现场图片。平台接到投诉后,马上转给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转办。接到转办件,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立即落实,通知社区物业负责人组织人员对小区内所有乱堆乱放进行清理。8月18日,观海网友“Hot660”通过“直通12345”反映,市北区鞍山一路98号有大量车辆占用消防通道,安全隐患大。市北区接到转办件后立刻调查落实,派出城管中队执法人员联系该小区物业,敦促其做好地上车位的停车管理,维护小区居民停车秩序。两个转办件从受理、转办,到落实、整改,再到回复,整个过程在两天内完成。

不仅投诉转办提速,各部门、区市对于网民咨询问题的回复也异常踊跃。上线一周来,“直通12345”已成为解疑释惑的重要平台。“观海”网友xWiD1j在平台询问:福林苑小区建成这么多年,规划的小学、初中为啥还没有具体动向?并附上了2017年及2018年审批的规划图。接到转办件后,8月19日13时40分,李沧区教体局工作人员电话联系该网友,告知其关心区域规划有甘泉路中学和甘泉路小学,将根据周边适龄孩童情况,适时启动建设计划。李沧区政府也第一时间将办理结果回复本平台。该网民在平台反馈中发帖说,李沧区教体局工作人员很详细热心地回复了问题,赞!

通过“直通12345”平台,一些困扰市民多时的“疑难杂症”逐渐找到“药方”。观海网友PSejjs日前在 “直通12345”平台投诉,崂山区蓝岸丽舍小区住户反映2年了,房产证仍遥遥无期。接到平台转办件后,崂山区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迅速展开调查,并回复本平台:来电人反映蓝岸丽舍B6地块3号楼办证问题,经核实,该项目尚未提报齐全的首次登记材料,暂时不具备办证条件。为促进问题解决,该中心还派出工作人员与建设单位积极沟通,敦促其尽快提报材料。网民在评论中说,神速回复!感谢“观海”客户端提供的这个平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 正)

打通大街小巷“梗阻”

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市民生活必经之地,治理好街巷,确保其硬件、软件平顺运转,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民生所系。近期,读者、网友关于街巷问题的投诉数量居高不下,道路不通畅、小巷脏乱差等成为市民关注热点。为促进此类问题尽快解决,7月29日起,“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青报全媒体平台推出了“诸葛汇·街巷策”征集活动。

截至发稿时,此次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有关大街小巷的投诉300余条。网民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道路坑洼不平、违章停车、小巷卫生差、断头路、人行道不通畅等。目前,相关部门、区市正在对网民留言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部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就如何治理好各类城乡道路,征集活动中不少网友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网友留言指出,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加大力度治理乱停车、乱占路、争道抢行等问题,营造规范、文明、通畅的道路交通环境。还有网友建议,青岛的道路设施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希望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协调推进,尽快提升城市道路整体水平。

现场“治路”

“临时填补+长效整修”破解“坑洼”

市民王先生反映,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理务关路北侧至胜利村、吉利河水库有一段环形路坑洼不平、难以通行。

收到市民反映的问题后,西海岸新区进行了现场调查落实。经调查,该路段是西海岸新区“四好”公路整修工程的一段,计划于今年10月底完工。由于该路段施工距离较长,施工方正按照计划加快组织道路施工作业。对于部分道路坑洼影响出行问题,暂由砂石填补,保障基本出行条件。由于近期降雨较多,雨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道路破损,将尽快予以修复,同时希望过往车辆减速慢行或提前绕行。

“安隔离桩+加强巡逻” 治理“占道”

网友“大猫”反映,市北区顺兴路14号楼下人行道和盲道常年被人停车占用,路人尤其是顺兴路小学的学生上学路过时不得不在车行道上行走,存在安全隐患。

收到市民反映的问题后,市北区台东街道办、市北交警威海路中队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落实。经确认,市民反映的应为顺兴路(昌邑路至诸城路)下坡位置。此前考虑到下坡处安装隔离桩在雨雪路滑天气对行人存在安全隐患,故未安装。8月14日,经与市政一公司再次协商,确定在此位置安装两个隔离桩。同时,辖区交警中队将加大对该路段巡逻执法力度,发现违法停车及时查纠。

网民建言

及时排查完善道路交通设施

我市不少城乡道路存在路面破损、道路交通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既影响通行效率,也存在安全隐患。为提升城市道路品质,确保安全、顺畅出行,建议有关部门在对道路交通设施进行定期排查、维护的基础上,根据季节、通行状况等增加不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因工程车辆增多或多雨造成的路面破损加剧,以及多种原因导致的交通标牌、标识、标线、护栏等设施破损、缺失等问题,迅速组织修复、更新、补位,消除安全隐患,保障道路环境安全稳定。 (网友 叮 当)

提高道路管理智慧化水平

建议我市借鉴上海等城市先进做法,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入交通管理,实现道路交通的智慧治理。例如,上海在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等试点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使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在外滩、国展中心等繁忙路口应用行人过街提示系统,可自动检测、提示警告闯红灯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还研发了查处“机动车噪音”“隧道内驾车不开灯”等问题的多功能、复合型的电子警察,使道路通行秩序明显好转,城市环境更加安静。(网友 小森林) 

编辑说

路畅街美,需多部门发力

治理好城市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多部门共同发力、久久为功不可得。

首先是做好规划。从几纵几横的主干道,到多如牛毛、被称为城市“毛细血管”的支路,都需要规划部门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编织好城市道路大网。其中的每一笔,既可能是撬动未来的动力,抑或是牵绊发展的缺憾。

在此基础上的道路施工不仅是建设部门的事,还有市政、电力、通信等多部门参与其中。随着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不断丰富提升,现代化的城市道路除了肩负通行功能,同时承载着各种管网、线路,是多部门的工作场。因而,道路建设需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推进,保质保量完成施工。惟如此,建成后方可长久通行,避免频繁整修、挖路铺管等带来的一连串交通问题和市民不满。

当然,道路的管理和维护也需多部门参与。路面修复是建设部门的事、交通秩序及设施管理是公安交警部门的事、环境卫生及占路经营是城管部门的事、道路绿化是园林部门的事、古力井盖是市政通信等部门的事……其间,时常有部门职能交叉的情况发生,此时则既需厘清责任,各司其职,也需相互协商配合,必要时“向前一步”,主动作为,问题方可迎刃而解,道路安全、畅通、整洁方可实现。

青岛日报8月26日7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圆桌话题

盲道如何才能畅通无阻

主持词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高低的“试金石”。而盲道的建设和使用无疑是最直观体现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

自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正式颁布以来,我市盲道设施日趋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盲道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盲点”——盲道建设不规范、盲道被占用、盲道损坏严重等。去年10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求各区(市)全面排查整修辖区内人行道盲道。时间过去10个多月,盲道建设整改情况依然不乐观。近期,本报“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活动市民留言平台和舆论监督热线中,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盲点”再次引发关注。

盲道不仅为盲人出行提供便利,体现着全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呵护,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配,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近期,我市正在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兼顾各方民生,尤其是关注特殊人士的出行便利,无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题中要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园林各职能部门及各区市,如何破解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缺失,让城市“盲点”变成城市“靓点”,推动盲道真正帮得上“盲”,本报邀请各方专业人士进行了话题探讨。

记者探访

作为举办过残奥帆赛的城市,青岛近年来无障碍设施建设进步巨大。根据媒体报道,岛城的主干道、主要商业街、城市中心道路、广场、步行街、商场等公共场所,全部建设了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出行、生活提供了便利。

但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盲道建设得并非“直来直去”,而是“曲径通幽”,这样的盲道没有考虑盲人出行的感受。且不说无处不在的机动车乱占盲道,一些部门甚至将公交车厅、配电箱直接建设在盲道上。这些障碍物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抬下脚、转个身就能避开,而对于盲人来说,则可能是惊吓一场或无路可走。

现状一

500米人行道存10多处盲道“陷阱”

8月20日,在宜阳路北段,不足500米的人行道上,记者就发现10多处盲道“陷阱”。

宜阳路北端的人行道上,笔直的黄色盲道砖在两个通信公司配电箱前突然绕道,其中,部分盲道砖在配电箱下方缺失。“这个通信公司的配电箱设置时间应该比较早,人行道是近两年新铺设的,盲道铺到这里就拐了弯,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部分盲道铺到了配电箱底下,盲人走到这里肯定要吃亏。”在此附近经营小卖部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宜阳路北端附近有个盲人按摩所,这里还靠着市中心医院,他曾亲眼看到盲人在这个配电箱前发生磕碰。

记者沿宜阳路南行,随处可见挤占盲道的乱停机动车,还有临街商铺摆放在盲道上的物品。一家不锈钢加工店甚至将预制件堆放在人行道上,长短不齐的钢管伸到盲道上,成了“绊马索”。

宜阳路盲道成为“死胡同”。

靠近长沙路路口,人行道上的盲道被前方一个铁质护栏突然拦住,护栏右侧是墙体,左侧是一棵行道树,盲人如果行进至此,前方被堵,左右又有障碍物,会有走进死胡同的感觉。

现状二

11层电梯没有盲文按钮标识

8月21日,记者从李村地铁站通往崂山百货的电梯中发现,这个贯通负2层至9层的电梯里,所有按钮都没有盲文无障碍标识。最让人意外的是,李村商圈的京口路43号门前人行道上,画着“爱心”的市中心血站献血屋,竟然横堵在盲道之上。

记者随后在李沧区九水路142号附近看到,在小区入口处,一个贴着疫情防控通知的亭体横置在盲道上。记者绕过这个亭体,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家塑钢门窗店的加工现场,各种塑钢管件、半成品横七竖八摆放在盲道上。

记者沿九水路从青岛艺术学校步行至万年泉路路口,400多米人行道上,因商家堆放杂物、机动车乱停、亭体挤占等原因,盲道被分割成断断续续的“断头路”,最长的一段盲道不超过5米。

现状三

公交站点紧贴灯箱盲道受限

在永平路与永安路路口,盲道像九曲桥一样七拐八拐,右转到永安路后,消失在两个“铁塔能源”的配电设备下方,然后拐了个弯,出现在人行道中央。

永安路盲道通向“铁塔能源”设备箱。

这条曲折的盲道向前延伸大约10米,又右拐到靠墙位置。这里是永平路公交站,公交站台的广告灯箱紧贴盲道而设,一处灯箱没有上锁,盖窗翘起来,将原本狭窄的盲道又挡住半幅。

话题探讨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我市约有4万名视障人士,对这一群体来说,盲道就像他们的第二双眼睛。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盲道“危机四伏”并非个例——盲道或者被机动车、商家杂物临时侵占,或者被公交站亭、电力通信箱体等公共设施阻碍,同时,盲道、电梯盲文标识等无障碍设施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也屡见不鲜,无法保障视障人士的基本权益。

如何破解无障碍设施的管理困境和尴尬?记者采访残疾人市民,并连线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探索如何破解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难题。

点题

因为盲道很“忙” 盲人只能走机动车道

“咱们青岛的盲道很‘忙’,上面有停着的车、门店的商品、无法预料的杂物,还有各种亭体构筑物,让我们盲人无从下脚。”先天失明的李霖(化名)是南京路附近一家按摩理疗部的按摩师,每天上下班都要走同一段路。虽然从家到上班的地方需要走的路并不算很远,但是因为不敢放心地使用盲通,所以到现在李霖每天都需要家人护送上下班。

“说实话,我们盲人能独立走出家门,是克服了心理恐惧,并经过严格训练的。可现在越来越多盲人不敢独立出门了,即便有少数能独自出门的,宁可冒险沿着机动车道边的马牙石走,也不愿意在人行道上走盲道。因为相对盲道而言,车辆穿梭的机动车道比盲道还安全畅通。”李霖苦笑了一下说,最初他遇到盲道上的乱停车、乱摆物品,他会拨打交警或城管的电话投诉,但后来发现投诉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就放弃维权念头,选择了妥协。

在李霖看来,盲人不走盲道的原因,不仅有盲道被侵占的问题,还有盲道设计不规范的问题。“有一些盲道设计得比较曲折,本来可以直来直去的道路,不知道当时设计的时候为什么拐了好多弯,要多走好多路,走起来也费时费力。”李霖说道,“还有就是盲道铺设的时候指引做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一些路口处,铺设的方向不正确,很容易就把盲人指引到马路中央,很危险。”

记者采访了解到,无障碍设施建设中的盲道砖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根据盲道砖的铺设规范,公交车站牌要距盲道0.3米,或间隔一块人行道砖再铺装导向砖。但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发现引导砖和提示砖混用的问题,甚至有引导转错位铺设的情况。

“除了盲道,青岛的交通系统无障碍设施也存在缺陷。”原青岛市盲协主席丁原驰告诉记者,青岛街头的红绿灯设施很少有智能语音提示,盲人在过马路时,经常是随大流,或询问旁边的行人、志愿者“能否通过”。丁原驰说,现在的公交车进站取消了提示音,也让盲人无法确认自己要乘坐的车辆。

破题

参与维护部门繁多 无障碍设施管理难

“包括盲道在内的无障碍设施,从建设到管理、维护,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参与,我们也接到许多残疾人朋友的投诉和求助,但只能通过向相关部门反映,请这些职能部门协助解决。至于机动车占据盲道,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哪条道路没有乱停车辆占盲道?我们就此向主管部门反映过无数次,但问题依然存在。”说起盲道的现存问题,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也倍感无奈。

“我们现在能参照的就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其中规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但后期因道路施工、公共设施建设导致的无障碍设施改变或损坏,应该怎样管理和维护,没有具体可参考的细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残联只能关注残疾人在使用无障碍设施时发现的问题和需求,进行汇总了解,然后反映给相关部门。

据工作人员介绍,无障碍设施管理维护涉及部门较多。比如机动车侵占盲道,需要联系交警处理;商家门店在盲道摆放物品,要投诉给城管执法部门;公交站亭紧挨盲道的问题,需要交通部门解决;绿植遮挡盲道,要反映给园林部门;电力通信设备阻碍盲道,又需要各个具体设置部门处理……“更多的无障碍设施归属在各区市,这又牵扯到辖区管理问题。”市残联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询到《青岛日报》2019年10月一篇关于盲道无障碍设施的曝光台报道,有7个单位和部门涉及到回复整改。

解题

厘清权责 科学规划 严格监管 及时维护

公开资料显示,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2001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中国颁布实施,并于2012年进行优化完善;2019年,《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公布实施。如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标配,在城市快节奏发展中,彰显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特殊产品和服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助残,而是社会各方面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市政协委员、市残联理事长葛仁水认为,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规、标准日益完善,我市的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如:盲道的“断头路”“迷宫路”“陷阱路”或被车辆、摊贩等占用;公厕中的残疾人专用设施被损坏或者关闭、停用……无障碍设施变得“障碍重重”,有名无实,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文明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和通畅程度,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葛仁水建议,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维护中,相关职能部门要真正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划、施工、投用、维护等工作机制,真正让无障碍设施“畅通无阻”“完好无损”。此外,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舆论氛围,抵制和消除损毁、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和现象,真正让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让残疾人的日常生活顺畅无阻。

“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厘清权责、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及时维护。”市政协委员、市立医院东院区骨关节中心主任滕学仁对无障碍设施管理,在制度上提出建议。滕学仁说,鉴于无障碍设施的管理维护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我市可以成立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来对无障碍设施的维管进行督查,将发现的问题移交责任单位限期解决,避免“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问题。

“由于目前无障碍设施管理欠账较多、问题较普遍,监督委员会工作初期可以针对某条道路、某个区域,进行重点督导治理,形成规范化、标杆性效应,以点带面,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补齐短板。”滕学仁说。

他山之石

深圳:无障碍设施信息化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2020年在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中,更多的引入信息化手段。

根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市福田区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对人流、车流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等有需要人群的出行便利度以及安全性,制定了CBD智慧无障碍街区改造实施方案。通过完善无障碍系统、改善无障碍环境、提升无障碍出行安全、增加智慧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打通中心城区无障碍微循环系统工程。

其中包括:路面采用下沉式井盖,井盖上标有盲道标识,减少盲道绕行;将路口提前降坡、消除地块高差,红线内外无障碍衔接,使人行路面更加平坦顺畅;根据热力图、手机信令等大数据信息,对车流量较小车道科学“瘦身”,增大步行通道宽度,保障行人安全性和过街舒适性。

编辑点评

让有“碍”变有“爱”

无障碍设施是城市建设中对残障人士最温情的部分。作为一项公益性无障碍设施,盲道更是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盲道铺设和管理得如何,无疑也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进步程度。

目前,我市共有4万多名视障人士,盲道就如他们的“导航仪”,指引着他们的出行安全。但随着记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些盲道的铺设可谓五花八门,使用起来也阻碍重重,使得本应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施变成了“新障碍”,让许多视力残障人士的出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涉及城建、城管、公安、交通、园林等多个职能部门和辖区,各种特殊设施是否合乎规范,管理是否得当,都考验着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水平,各职能部门应尽快厘清权责、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及时维护,别让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

关爱弱势群体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盲道”不仅要“有”,还要更“优”。未来,相关部门还应该在“有”的基础上,实现“好”的提升,比如可以从优化规划入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盲道,杜绝死角,减少弯道,为盲人提供更为方便的行走路线;再比如,可以学习深圳市的先进经验,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改善无障碍环境、提升无障碍出行安全。

盲道畅通与否,不仅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也拷问着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不让“盲道”变“忙道”,除了职能部门建立长效机制、联动机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外,更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避让盲道的意识,让不占用盲道、不损坏盲道成为社会共识,让“有碍”真正变成有“爱”。

青岛日报8月26日8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编辑点评

家门口的“旧愁”与“新愁”

本刊近期推出的留言主题都是市民家门口的事,有的由来已久,有的近期刚刚凸显。

比如房屋漏雨,可谓老生常谈,扰民久矣。其形成原因、呈现形式多样,难以条分缕析。既然问题仍在,且时时登上市民吐槽热榜,就该得到持续关注、全力解决。如果能够通过制度、规范确保建设单位规范施工、精细作业,漏雨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如果问题出现后负有维修责任的单位能够态度积极一些、修缮彻底一些,市民的不满是不是可以少一些?

再如电动自行车无处停放、充电,是近年随着电动车大量出现和城市化加速而浮出水面的新问题。如何清除目前困扰城乡多处居民小区的电动车在楼道内随意堆放、充电乱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损坏和安全隐患,尽快为电动车停放、充电提供安全、有序的场地和规范化运作方式,需要多部门协商谋划,制定规则,建立制度,探索长效解决之道。

市民家门口的这些难事,看似无伤“大雅”,却折射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疏漏,提示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沟壑浅滩”,也在很大程度上牵动着百姓日常的喜怒哀乐。希望相关部门拿出更大的热心与责任心,去一一化解市民的“旧愁”与“新愁”。

青岛日报8月26日9版

(点击版面查看更多内容)

广场变身“停车场” 楼下圈成“小花园”

“我们小区里的街心花园小广场被私家车占用,俨然变成了个停车场。不仅如此,居民楼下的空地也都被圈占严重,希望有关部门能调查处理。”近日,网友“护球”在本报舆论监督部邮箱留言,反映市南区青铜峡小区公共休闲小广场变身私家车“停车场”、楼底公共空间被业主圈起来成了“自留地”的问题。

根据线索,8月22日,记者来到青铜峡小区实地探访。该小区位于西陵峡路上,是一个老式的开放式小区。小区内楼宇密集,道路狭窄。小区主路的南端就是网友所说的街心花园小广场,记者观察,该广场的面积约200平方米左右,横七竖八地停了20余辆车,把本来就不大的广场堵了个满满当当。

街心小广场成了“停车场”。

记者观察,小广场与楼宇间道路相连,广场东侧还建有一座欧式凉亭,并配有桌椅供居民小坐。“按理说,这个小广场是居民休闲的地方,本来不允许停车,可现在竟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停车场!”一位业主叹息道。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周边位置也车满为患,欧式凉亭周围更是被私家车包围。“这些车停得乱七八糟,极不规范,里边的车要出来,挪车都要费半天劲儿。”另一位业主说起小区乱停车问题忍不住摇头。

记者看到,小区楼宇之间的大部分道路仅2米宽,路面上停放着业主的面包车、三轮车和摩托车。小区主路也仅为两车道,记者到现场时,主路上已停了多辆私家车。车辆进出都需找空档错车才能勉强通过。

附近业主透露,由于青铜峡小区紧邻沿海游艇码头,周边道路虽然规划了停车位,但很多车位被旅游车辆占据,加之小区很多公共区域被圈占,小区内的小广场就成为居民停车最后的“救命稻草”。一位小区业主表示,休闲小广场乱停车问题是小区多年的“老毛病”,此前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就是解决不了。

一些业主向记者反映,街心休闲小广场成了“停车场”,与很多楼底公共区域被圈占不无关系。记者在小区内探访时发现,很多本来是公共空间的楼底空地,都被业主用植被或铁栅栏围挡起来,形成许多独立院落。在小区东北侧,记者看到,两座楼之间一大片空地被一家业主私自“开发”使用,里面种上了各种花卉,俨然成了“私家花园”。在小区中央主路旁的一座居民楼,一楼业主直接在阳台处开了个门,门外“开发”出一个小院。还有部分一楼业主将窗下空地圈起来存放杂物,晾晒衣物。“这些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很多座楼下的空地都陆续被一楼业主圈占,做什么的都有,这也无形中挤占了有限的停车空间。”一位业主说。记者观察,与青铜峡小区相邻的青铜峡路和龙羊峡路,两条路上各有三个出口,这六个出口附近两侧有一半以上的空地被居民圈占。

“小区本来停车位就少,公共空间又被圈占了这么多,想停车就更难了。如果能够把这些圈占的公共用地空出来,规划成停车位,肯定能有效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一位业主建议说。

镇平路区域无路灯,谁负责?

7月8日,本报7版刊发市民王先生留言,反映市北区镇平路至镇平一路区域内未安装路灯,居民和司机经过时提心吊胆,安全隐患很大。目前,周边区域居民众多,道路也已经通上公交车,夜间活动较为旺盛,对夜间照明的需求非常迫切。

镇平路夜晚漆黑一片。

7月15日,本报10版刊发市北区就该留言的回复,称暂无背街小巷路灯安装计划、资金安排,已对市民诉求进行登记,将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待下一步背街小巷路灯安装计划下达后,优先考虑在此处道路增设部分照明设施,满足居民车辆通行和夜间出行需要。

留言回复刊发后,仍有多位市民给本报舆论监督热线打来电话,表示此前他们已就该问题投诉过多次,相关部门的回复大体都是一样,可一直都没有真正推进问题解决,希望相关部门能正视市民诉求,切实行动,尽快为该区域安装路灯,改善照明条件。

镇平路区域的夜间照明问题为何如此引人关注?8月22日夜间,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记者驱车沿四流南路、唐河路行驶,下穿胶济铁路后进入镇平路,此时是20时许,道路上漆黑一片,视线极差。为了安全行车,记者只得将车辆近光灯调成远光灯。

记者现场发现,道路虽然漆黑,但过往车辆却不少,几乎每隔一两分钟就有一辆通过。除了轿车、大客、大货外,还有不少两轮电动车。由于道路照明很差,这些车辆通过时速度明显减慢,但由于周边漆黑一片,依然让人提心吊胆。

记者开车在周边道路转了转,发现除了镇平路外,附近的镇平一路、瑞海北路、镇平支路也没有安装路灯,粗略估算,这些道路的总长度约在4公里左右。其中,瑞海北路因紧临环湾路,能够从环湾路“借”点灯光,通行条件相对其他区域略好一些。

有路无灯的状况给过往司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公交车司机对此意见很大。镇平一路东侧有一处公交车停车场,366路、373路、375路公交车都在此始发。因为每到晚上附近道路漆黑一片,公交司机通过时都须格外小心。“路上没个灯,视线不好,不但开起车来特别累,而且安全隐患很大。”一位公交司机说道,“这些公交车从这里开通始发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本以为附近很快就会安上路灯,没想到竟然拖了这么久还没结果!”

市民王先生经常开车通过镇平路,因为没有路灯,每当夜幕降临后,他开车到此都须格外小心。“道路通行条件真不错,可视线太差了。尤其是两边会车时,都打着远光灯,行人经过根本看不见,这时候要非常小心才行。”王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有过两次惊险的体验,晚上八九点后出行,他都尽量避开镇平路区域。

路灯缺位也给附近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镇平一路与镇平路路口,记者遇到了正在匆匆赶路的市民吴先生,他家就住在附近,对周边情况很熟悉,说起路灯问题可谓牢骚满腹,“镇平路附近居民日趋增多,晚上出来锻炼的人也不少,可这段路黑咕隆咚的太不安全了,所以大家很少到这条路上来,多次反映过这个问题,但到现在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你说这路修得挺好,安个路灯咋就这么难?!”

背街小巷阻路树,谁来管?

8月12日,本报7版刊发了市民刘女士的留言,反映李沧区三清宫路康泰源尚诚小区南门口的人行道太窄,人行道上的梧桐树生长茂盛,因修剪不及时妨碍行人通行。此前下大雨,有一棵树被风刮倒了,现在还横在路上,妨碍市民通行。希望有关部门安排人员及时修剪、清理树木。

就该问题,李沧区城市管理局曾给本报回复称,此处不属于园林公共养护范围,为背街小巷,应该属街道社区自管范围。

泰源尚诚小区南门口的人行道树木倾倒影响行人通行。

那么,10多天过去了,这棵倒地的梧桐树如今怎么样了?这些茂密挡道的大树到底又该归哪个社区管呢?8月24日,记者来到现场进行一番探访。记者首先来到康泰源尚诚小区南门外,找到了这两排阻碍居民通行的梧桐树。粗略数了一下,这些梧桐树大概有20多棵,位于一条没有路名的非市政道路上。该道路长约150米,连接延寿宫路和康泰源尚诚小区南门,路边还有一处青果生鲜配送中心,每天有很多私家车和运送生鲜蔬菜的厢式货车从这条路上进出,居民为了安全主要在两侧人行道上通行。

记者注意到,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本身就比较窄,树干有篮球粗细的梧桐树就扎根在人行道上,行人只能绕着大树走“S”形。现在是梧桐树生长最茂盛的时候,很多枝杈肆意伸展,市民不得不低头“鞠躬”闪避。在靠近延寿宫路路口位置,一棵梧桐树从中间折断,枯萎的树枝耷拉下来,将人行道挡住了大半。行人到此只能弯腰钻过。

“这棵梧桐树是20多天前下大雨的时候折断的,倒在这里一直没有人管。”康泰源尚诚小区居民王先生介绍,7年前小区一期交付时,这条路就是现在这样,路上的梧桐树看样已经生长了很多年,但从没有见过有人来定期修剪,刮大风的时候,时常会看到树枝折断掉落,还砸过路边停靠的车辆。

“每年5月份,大风吹得梧桐毛絮满天飞舞,就像‘毛毛雨’一样,我们经过时都要捂着鼻子和嘴巴,眯着眼睛,有些老人和孩子还会因此出现过敏性皮炎或者结膜炎。”王先生说。

按照李沧区城市管理局的回复,背街小巷的绿化应该由街道社区自管。王先生说,这条无名路应该属于李村街道办事处的辖区,但到底属于哪个社区管理,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分不清到底应该哪个部门管,只希望责任单位担负起应尽的管理职责,定期对这两排梧桐树进行修剪,及时把倒地的树木清理掉,让人行道更畅通、更安全。”王先生说。

责任编辑:李婧菲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