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农民日报》报道威海乡村规划师团队服务乡村建设经验做法,通过设立“乡村规划师”,吸引优秀人才主动向农村聚拢,为乡村建设服务。以下为报道全文——
去年1月份以来,威海市乡村出现了一支新队伍。他们穿梭在广袤乡村,走山望水测绘丈量、翻阅村史挖掘文化、问道老农把脉产业,为乡村建设尽心出力,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乡村规划师。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然而,农村人口外流,规划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何吸引人才、集聚人才?2020年9月21日,在山东省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提出:“要尽快开展‘农村规划师’试点,支持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
据威海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介绍,自去年以来,威海在山东率先建立乡村振兴规划师制度,开通渠道,出台政策,选配规划师团队,分包指导优化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规划编制和落实,在规划层面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威海已选配规划师团队7支,吸纳各类规划人才29人,参与全域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规划编制,已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为主的各类规划90余件;威海已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303个,占全市村庄数量的13.7%;荣成市获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全国清洁村庄行动先进县等荣誉,文登区获省级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等荣誉。
开通四条渠道 不拘一格选人才
近年来,山东众多乡村已经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为此,不少地方花重金聘请高端规划团队,然后却难以避免“追求高大上、不够接地气”“规划空悬、落地困难”等问题。对此,威海选聘乡村规划师团队,坚持实用好用为核心标准,不把眼光局限于“高大上”,而是按照务实管用、乡情兼具原则,开通了四条渠道,做到“多条腿走路”。
面向市场选,吸收已经经过市场考验的团队。这部分人长期从事城乡规划行业,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后把业务重点转移到农村,参与过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如乡道运营团队、立天世纪团队,前期在环翠区里口山景区王家疃、姜家疃和临港区汪疃镇前白鹿、后白鹿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受聘后联系相关片区,巩固深化了良好合作关系。
依托院所选,吸收专业机构的规划人才。这部分人专业知识扎实、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有的经常参与地方各项规划编制,了解一些区域的特点。比如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威海职业学院等规划师团队,已经多年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基层干部和村民都成了“老熟人”。
着眼高端选,面向行业领先人才抛出橄榄枝。这部分人毕业于一流院校,来自国内外一线城市大平台,有着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并且希望在乡村建功立业。比如设计谷团队牵头人李久太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曾获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设计过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等经典作品。
立足实践选,发现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这部分人不一定出身名校大院,但对该行业充满兴趣,注重专业素养提高,更重要的是热爱、熟悉并有志于奉献乡村。比如个体规划师邢建波自己进修美术设计,参与清泉康谷样板片区规划建设,长期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与农民一起交流,做出的作品不仅有韵味有水平,而且兼顾基层实际,经济精巧能落实见效。
紧抓五项重点 明确职责用团队
“选好团队是第一步,如何调动积极性,用好这支团队才是关键。”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辉说,“对此,威海制定《乡村规划师团队工作细则》,把规划师团队主要责任固定下来,指引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多为片区建设出谋划策,确保规划既高点高质又接地气可操作。”
参与片区规划审议,在把关上“参谋”。会同片区所在区市和镇街参与整体规划审议,及时了解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对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安排等提出切实可行、兼顾经济实用与美学要求的意见建议,优化产业融合、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布局设计,促进“多规合一”,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优化片区景观设计,在提升上“点睛”。加强与片区建设指挥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联系合作,指导挖掘用好特色资源,蹲点调研指导路网、绿网、水网、村庄等文创设计和细节提升,从里到外、由点及面改善景观环境,塑造具有识别性的村庄空间,推动农村景区化、景区品质化。
规避片区建设风险,在落地上“纠察”。及时建议制止规划定位不准、同质同式、照搬照抄等问题,防止产生“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现象,对过度大拆大建、突破耕地红线、破坏自然生态和乡村风貌等建设隐患进行提醒,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杜绝举债“垒大户”“堆盆景”,努力做到经济、可行、美观统筹兼顾。
强化调度督导考核,在行动上“督促”。建立乡村规划师团队下乡制度,规定每月至少2次深入片区实地调研,定期组织召开规划师团队调度会,组建微信群,加强团队之间交流协作。实行规划师团队进入退出动态调整,年末由市委农办组织对规划师团队进行述职评议,对履职尽责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及时予以解聘。
落实落地奖补政策,在待遇上“激励”。在《威海市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十二条》中,对规划师团队工作经费保障和实绩奖励专门作出规定。整合涉农资金,依据分包区市任务轻重,按照10万元和15万元两种标准如期兑现。
做好结合文章 多元融入美乡村
在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平言语中满是自豪:“在规划师陈本刚的帮助下,俺村发挥好独有的兵营文化,依托田园文化,开发集温泉、康养、民宿、旅游、采摘于一体的原生态院落式田园综合体,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90万元。”
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吕晓光介绍,从近两年的实践看,规划师团队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发挥了“规划+”效应,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目标,有效为乡村振兴赋能,让“老村”焕发了新活力。
“规划+运营”,优秀团队不仅做规划指导,更负责片区规划编制、运营管理,投身“三农”的热情被极大调动。比如,乡道运营团队将乡村规划和运营相结合,打造威海网红直播团,不但让乡村美起来,同时也活起来、富起来。
“规划+人才”,引进培育了一批新生力量,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比如,李久太博士领衔的设计谷团队,不仅盘活片区村庄闲置资源打造了高端智谷,还吸引30多名设计、艺术、文创等顶尖人才扎根老村;威海职业学院结合规划师团队下乡,帮助培养乡村规划建设实用技能人才。
“规划+文化”,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利用民风、民俗等资源“量体裁衣”,实现“一村一设计、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像文登区大水泊镇形成设计村初家、漫画村瓦屋庄、康养村仁和坊等20个成方连片特色“文化小村”,流转废弃房屋400多栋,引入社会资本2亿多元。
“规划+生态”,秉持“修旧如旧”“变废为宝”等理念,运用废弃房屋旧物料、老物件和河道沙石等资源,不仅使村庄景观“眼前一亮”,还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审美观念。比如,用旧木板做指示牌标识牌,铺设“磨盘路”等,都是规划师的杰作。
“规划+治理”,把群众实际需求和设计理念相融合,在设计中兼顾农村风貌和农业特色,解决了乡村治理的一些难题。比如,设计师邢建波坚持为乡村未来“量体裁衣”,指导临港区西李家夼、兴山村等在村内规划布局带顶篷的农用车停车位等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打通了村内乱停乱放的堵点。(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