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生机勃发,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潍坊风情画卷正在潍坊大地上徐徐展开。
三年来,潍坊全方位探索和实践五大振兴,提升和丰富“三个模式”的内涵,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个个散落在隽永画卷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更是脉动潍坊乡村振兴的题眼。
三年来,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四一三”行动,聚焦聚力农村“七改”,优化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潍坊已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像正浓墨重彩地呈现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三年时光,回望潍坊“三农”创新之路,潍坊市在突破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效能上创新作为,蹚出了一条提升农业综合实力、改观农村整体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新路径,潍坊大地上凝聚起的乡村振兴“精气神”,激发出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不断加速着乡村振兴的进程。
典型引领,共治共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做好了,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治理体系和制度是走不长远的,所以要将治理体系末端化,深入到村民的精神面貌,渗透到民风、家风中,让乡村充满精气神,才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同频共振。
三年来,潍坊市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果好、可复制推广的“过硬党支部”“乡风文明村(社区)”“平安乡村”先进典型,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农村深化改革中,潍坊市把乡村治理的作用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潍坊市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针,健全“遇事多商量”的自治制度,完善“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机制,推进“有话好好说”的德治实践,深化“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狠抓过硬党支部、文明新风、平安乡村“三大建设”,突出“三资”管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三大任务”。
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固本强基,打造新时代活力洼里村;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探索“三自”治理,推动乡村振兴;青州市邵庄镇马石西村建立起了村、巷两级村庄治理体系,推行“街坊议事”制度,议出乡村治理新气象,打通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一个个过硬党支部在乡村振兴路上寻找“新坐标”,建设美丽乡村(社区),凝心聚力惠民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还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三年来,潍坊在全市培育家风正、民风淳的良好氛围,让农民精神强起来,为乡村发展汇聚新动能。
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的蜕变有目共睹,“产业发展了、居住条件也改善了,行为习惯却还是原地踏步,文明的穷根也得拔掉!”松兴屯村“两委”班子用一套村规民约“树”起一股文明新风。
如今的松兴屯,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更有“崇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是名副其实“近者悦,远者至”的全国文明村。
社区改造后,基层党组织怎样服务?朝哪转型?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面对“平房”变“楼房”、“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的巨大变化,强产业、抓治理、精服务、提品质,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新路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善治幸福村、省级文明村,成为普通农业村向城市新社区转型的典范。
典型引路,潍坊市扎实推进3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镇、5个示范村和15个市级示范镇街、228个示范村创建,总结推广省级乡村治理典型案例3个、市级60个,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和水平。
乡村振兴服务队48支、480人沉到乡村,走进田间地头。选派564名第一书记进驻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302个,创建五星级村党组织1863个,18774人进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镇、村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农村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当先锋作模范,村党组织挑大梁、唱主角,支部、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群众对镇村党组织有了依靠,镇村基层治理也有了抓手。
就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来说,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在调查中发现,潍坊发展“村社合一”有着现实条件,将破解村集体经济基础整体还较薄弱难题的“小切口”落在了“村社合一”这一关键处,引导各村结合产业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实行一村一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探索出多种类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序推进、稳扎稳打、取得实效。
支部举旗、抱团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建立起了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紧密连结的共同体,高密市丽珠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昌乐县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青州市南小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一批叫得响、效益好、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在希望的田野上星罗棋布。
50个合作社被选树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典型案例,总结推广9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实现“村社合一”的合作社达4286家。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9.37%。
正是通过党建带社建、党员带群众,村级工作出现“热点不热、难点不难”的可喜局面,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党员、群众主动走上“前台”,从“各扫门前雪”到开始关心村集体,处处带头、事事争先,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从无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无产业优势的“三无村”,到如今发展成为村级班子强、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宽裕、村民富裕的先进村、示范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科普惠农先进村”“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村里有自己的农残检测中心,不定期对每个种棚户的瓜菜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纳入积分制管理,年底的分红根据积分来。”通过积分量化考核,充分调动起社员抓好瓜菜质量的积极性,打响“庵上湖”食品安全品牌。
庵上湖村在农产品安全上实行的积分制,逐渐推广到了整个乡村治理过程中。积分管理写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村居环境、党员干部考核等都包含在内,与评先树优、村内福利等结合起来,这些创新之举正是潍坊大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潍坊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雪亮工程”,划分基础网格12044个,配备网格员21118名,选聘村(社区)法律顾问1437名,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农村社会治安持续向好。
各县市区均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52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6401个。
“软实力”成为“硬支撑”,它们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推动“五个振兴”在潍坊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外修颜值,内修气质——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的“三个模式”以及“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金字招牌,这其中既有对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的肯定,又有对潍坊干部群众创新创造、苦干实干的肯定,更包含着对这片希望的田野的更大期望和更高希冀。
美丽乡村,人人向往,那美丽乡村究竟美在何处?
潍坊给出的答案是,美丽乡村,美在颜值,美在气质,更要美在老百姓心里。
潍坊给出的路径是,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方面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一方面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融共生。
潍坊市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狠抓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乡村环境整治模式,外修颜值,内修气质,全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是牵引。留得住青山和绿水,记得住乡愁和田园,打造更加生态美丽的优良人居环境,我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坚持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让农村更加美丽宜居。
纲举而目张,潍坊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组建市人居办,统筹协调、调度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任务。
制定《潍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包保工作组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方式,对县市区(开发区)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检查,层层传导压力,督促整改提升。
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验收认定办法》,明确7大类、24项重点任务,21个市直部门逐个明确任务清单和实施方案,实行项目化、清单式推进。
实施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乡村水环境治理专项工程,探索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管护机制,大力推进农牧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粪源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按照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要求,充分发挥省级试点村示范引领作用,建成一批地域文化鲜明、建筑风格多样、田园风光优美的美丽村居。开展“百村千镇”景点景区创建活动,以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村庄。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加快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2020年,全市改造提升农村厕所13.5万户,累计完成115.06万户,改厕比例达到92.36%,300户以上自然村农村无害化公厕全部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着力打通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6449个计划实施“户户通”的村庄已全部完成。
村规民约、保洁员、门前三包、街巷长等制度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到2020年,潍坊市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累计达到174个;创建美丽庭院11万户,比例达到15.3%。
寿光市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寿光市洛城街道矢志建设“产业强、环境美、文化好、治理善、农民富”的乡村集聚区,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加速现代农业持续突破的同时,在补齐农村短板上精准发力,推动美丽村居涅槃蝶变。
目前,该镇22个村全部实现“户户通”,建成8个精品示范村,牟城、寒桥、尧水三大片区22个村形成汉风唐韵主题集聚区,构建起“亮点闪耀、主线精彩、片区锦绣、全面美丽”的格局。
走进该镇寨里村,徜徉在8米宽的“银杏大道”“彩虹大道”两条特色村路上,走过村西的“唐风寨里”广场,再看村东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汉风唐韵”新农村扑面而来。“现在是环境优美,产业发达,日子越过越好。”这是村民最深的感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全市已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76.88亿元,让乡村真正体现生态美、环境美、自然美。
2020年,潍坊顺利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省级验收。
回望过去三年,潍坊市着眼农村人居环境这块短板,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有着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使命的潍坊没有止步,他们在千里沃野上精耕细作,在千村万户用心用力,引导推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三生融合、种养融合,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吸纳更多要素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风光、森林村庄、美丽家园。
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研究样本。
南湖区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以生活社区为单元,以生产园区为支撑,以生态景区为底色,深入推进“三区”共建共享、融合发展,让农民群众生活在社区、就业在园区、休闲在景区,匠心打造了省内独树一帜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工程,常山示范区以位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并作为片区发展的标准化在全省推广。
南湖区推行“龙头企业+社区公司+种养农户”运作模式,由传统的“农户融资、农户投资”为主转变为“企业融资、企业投资”为主的建设、运营方式,实现资本精准投放、高效利用,走出一条借助市场优势、做活土地文章、带动农民富裕的共赢之路。
其中蔡家沟村招引万兴集团来此投资,建设投资2亿元、占地6000亩的苹果乐园田园综合体,目前,该村1100亩土地全部流转,农民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800元/亩,仅此一项,户均年可增收3500元。
南湖区“三区”共建共享实践,突破了原来主要以龙头企业带动、三产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在经济发展前提下同时带动生态、组织、文化等超越村级层面重新配置资源的全面振兴,赋予了“诸城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走在了前列。
从美到兴,城乡一体——共同富裕激活内生动力
建设美丽乡村,生活富裕是根本。
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1元、增长6.3%,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9:1,小于全省(2.33:1)、全国(2.56:1)。
这组数字的背后折射着潍坊由美到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暖色调。
回溯潍坊一路大刀阔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为了让老百姓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潍坊进一步激活美丽乡村建投的内在动力,奏响让村民富起来、让村社强起来、让村庄兴起来的协奏曲。
三年来,潍坊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打通制约乡村振兴资源要素瓶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人”“地”“钱”等要素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临朐县柳山镇为例。在2016年以前,柳山堪称临朐“位置最偏、村庄最散、农民最穷”的乡镇,为此,将破贫解困的棋子落到了盘活土地等资源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核心和关键上。
到2020年,全镇共流转土地近1.8万亩,签订开发合同56项、总投资近2亿元,增加就业岗位4000余个,新注册专业合作社22家,新增家庭农场27家。
土地一盘活,原先产值不足千元的山岭薄地,通过富硒种植、加工增值和品牌营销等手段,迅速跻身“万元俱乐部”,乡村的经济体量迅速增加,人财物等各类要素实现了回流乡村、润泽乡村。
“85后新农人”尹国鹏回柳山建起占地4000亩的家庭农场,构建“育苗+种植+冷藏储运+销售+水果深加工”产业链,已是柳山的农村电商领航人尹国鹏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每户年增收达4.5万元。
在潍坊,像柳山这样“村村参与土地流转、全镇发展规模经营”的镇村越来越多,全面带动全镇产业落地,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共同富裕的多赢效应。
在脱贫攻坚大局中,潍坊充分彰显农业大市的担当。
在2018年基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2019年以来,潍坊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围绕处理好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殊性与普遍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在体制、机制、规划、政策、队伍、举措六个方面积极探寻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打好组合拳,画好同心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为全方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奠定优势。
诸城市皇华镇华山农林榛子扶贫产业园,实现收益61.42万元,累计帮扶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1809人次。寒亭区西甜瓜全自动分拣包装流水线车间扶贫项目,获得收益全部用于周边13个村享受政策贫困户的帮扶以及村内公益事业发展……
昌乐县红河镇推广“党支部+合作社+项目+贫困户”办法,带来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双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红河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手,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创新实施了扶贫“五小工作法”等,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小康道”“小暖包”“小药箱”“小分队”“小菜园”等“小事”做好了精准扶贫“大文章”,贫困群众满意度100%。
……
这些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出的扶贫绣花功夫“五小工作法”“五个融入”物质精神双脱贫模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六个衔接”等“潍坊战法”,让脱贫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实现16.9万户、36.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33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退出。
其中,全市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1.86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41个,项目收益带动贫困人口12万人次。
为新农村“造血”,让人气回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三年来,潍坊市加大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力度。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开展乡村之星选拔活动,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职业农民学院培养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
“新农人”勇立潮头,“农民”正由身份向职业转变。
在寿光市,返乡或者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家种棚的年轻人比例明显增多,为大棚蔬菜种植带来了新活力。其中,寿光冬暖式大棚发源地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回乡种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30人。
在临朐县,还有被誉为乡村振兴“三匹小马”的“燕窝农场”场主马云强、“玫瑰庄主”马瑞典、“电商达人”马赛……正是这些“后备军”让农民成了有尊严的“绿领”,让农业更有奔头,让农村更有生命力。也正是他们,用新技术、新平台、新理念让土地生金,在乡村振兴版图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在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乡村振兴大潮中,让越来越多返乡的“燕子”留得住、沉下去,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长出筋骨,习得水性,成为新时代的乡村弄潮儿。
潍坊出台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系列政策,建立农业农村领域大学生和高层次人才招引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支撑,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引擎”。
一系列举措或现象的背后,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是“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在加快,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人力保障,又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2021年,农历牛年,又一个“历史时刻”,又一个“关键时间”。
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让潍坊农村更美,更有生机,更有活力,让“三农”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潍坊把乡村治理放到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全局中去谋划,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着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赋予“三个模式”乡村融合发展新内涵。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一批美丽宜居村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在擘画、在塑形,奏响了一曲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大合唱”。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秉承这样的理念,潍坊市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村庄布局规划完善多规合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让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潍坊市因地制宜,立足特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打造美丽乡村“潍坊样板”。到2021年,潍坊市将建成500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7个市级以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让美丽乡村更有时代气质。
……
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潍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育先机开新局,潍坊农村的高质量蝶变已经翩翩起舞。
一张张蓝图成为现实,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片升腾着希望和梦想的热土上,承载着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潍坊“三农”巨轮,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一往无前,驶向更开阔的未来。(潍报全媒体记者 王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