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丽玲访名医|细如发丝的手术缝合线 可解除老年人偏瘫问题

2020-08-27 15:5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走在街上,经常会遇见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或者走路一高一低不利索,这时,我不禁会想,自己老了千万别这样,可是如何避免呢?我不得而知。

医学的解释是偏瘫多由脑中风引发,脑血管破裂和脑血管阻塞均属脑中风,比较而言,脑血管堵塞也就是脑缺血或者叫缺血性脑卒中占绝大多数。脑血管堵塞看起来是脑部的疾病,对吧?其实呢,这个病大部分的根源在脖子,也就是颈部动脉。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刘兵说,缺血性脑中风俗称脑梗,有数据统计临床上近90%左右的栓子是因颈部病变引发。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根源之一。在偏瘫患者中,60%是脑缺血所致。现在国外一些研究数据也表明,瘫痪的病因竟然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脖子,这意味着,脑部发病,病因在脖子,是从颈动脉狭窄病变开始恶化。脑部血液是通过心脏供给,心脏向大脑供血必然流经颈部,如果颈动脉狭窄,导致脑部血流供给减少,而且血管斑块或者血栓一旦脱落,容易流向脑血管,堵塞而致偏瘫。国外开始倡导通过筛查颈动脉来预防脑中风。

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脑缺血的病人,怎么也治不好,更多的医生或患者只专注于脑部,其实有相当多的病人首先是颈动脑狭窄,导致颅内缺血,进一步恶化发展成偏瘫,如果从颈动脉狭窄入手治疗,道路越走越宽,问题迎刃而解。




刘兵主任


我去采访刘兵主任时已是下午3时,3时的青大附院没有午后阳光的惬意,依然如清晨般繁忙。刘兵穿着绿色的手术衣刚从手术间出来。我问刚才做的什么手术,刘兵说,是一位74岁的老人,已经是第二次来手术,上次患者出现头晕,眼睛发黑失明,经检查是颈动脉狭窄,眼动脉及颅内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刘兵给其做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一个月后,病人头晕消失,视力恢复,患者体会到了手术的效果,这次来做另一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这个手术难度大吗? ”刘兵沉吟了一下道:“在血管外科属于常规手术,国内开展得很早,但普及得很慢,患者知晓率低,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

刘兵2009年血管外科硕士毕业,后又读的博士、博士后,在十多年的血管外科临床中,完成各种血管手术5000余例,其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00余例,安全率在99%以上。2015年,他开始和手术团队一起开展此手术,他和他所在的手术团队平均每年完成近100台,国内很多地市级医院也开展了这项手术,但做的例数微乎其微,青大附院血管外科在这一领域比较超前,开展的例数居山东前列。

如何判断颈动脉是否狭窄呢?刘兵说,60岁以上老人如果出现头晕、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眼睛发黑,要去查一个颈动脉B超,排除是否颈动脉狭窄。如果颈动脉淤堵超过50%,需进一步做颈动脉血管CT,排查颈动脉淤堵斑块的位置和性质,选择治疗方案,适合支架、药物,还是手术。如果CT显示斑块稳定,狭窄率不大,药物治疗即可。尽管颈动脉血管CT比颈动脉B超精准,他还是建议先做B超筛查,发现问题严重,再进一步做CT。从性价比上,颈动脉B超200多元,颈动脉CT2000多元,对于问题轻的病人可以节省不必要的费用。

刘兵解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就需要手术。对于没有症状,但狭窄率超过90%,为防止病人出现灾难性脑梗后果,手术也是需要做的。

手术缝合用线比头发丝还细

人体颈部动脉血管直径是6—8毫米,最细的位置3—4毫米。刘兵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时,是把如此纤细的血管切开,把斑块剥脱,如果直接缝合会加重血管狭窄,需要添加人工血管补片一起缝合。缝合的线有多细呢,6-0或7-0的线,比头发丝还细,线放在空中自己会飘起来。刘兵是1982年生人,视力极佳,做此手术全程不用放大镜,整台手术下来,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切开和缝合的时间一般只需十分钟,缝合的时间越短,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越有利。这个技术对外科医生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

刘兵做过的手术年龄最大的是90岁,还健在。当时因脑血管堵塞导致失明,做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畅通无阻,90岁高龄的老人,视力重新恢复。

刘兵介绍,相比颈动脉放支架,手术效果要更彻底一些,术后血管干干净净,不会再出现狭窄,支架只是暂时改善了问题,当然对于有些心肺功能不耐受手术的病人,或者评估后不适宜手术者,刘兵也会选择给病人放支架。

脑梗病因多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病因源于动脉硬化,动脉硬化造成的动脉壁斑块,引起血管狭窄、闭塞,再往深处挖,动脉硬化病因除了遗传基因、血管自然衰老不可抗拒因素外,和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今天每一次的胡吃海喝,疏于运动,都会给未来的健康埋下炸弹。

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80%的人有动脉硬化,70岁以上的人高达99%,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和我国相差无几。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病变,为什么有的人动脉硬化轻或重呢?刘兵解释,这和遗传基因,饮食习惯,运动量多少有关。他建议,男性50岁以上,肥胖、有吸烟史的人每年做一次颈动脉B超筛查,女性60岁以上需要做一次筛查。

发生症状立即手术效果很好,但有些病人已偏瘫多时,做这个手术是否有帮助呢?刘兵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在临床刘兵接触大量病人,已经发生脑梗偏瘫,眼睛失明,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卧床,做完手术后,眼睛重见光明,偏瘫的肢体能活动了,卧床的病人甚至能自己坐起来……对于这些病人而言,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很难,但能恢复一部分身体功能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技术给那些偏瘫多时的人,带来新的希望。

相关阅读

最多一天养50只老鼠

采访时,在电脑桌上,我看到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画着病人病灶的位置,手术计划,精准到0.1毫米。这是刘兵主任的工作笔记,一个月用掉两本,手术十几年,用完的笔记本摞起来超过他半个身高。每一例病人,他都有详细的术前计划和术后对比,我一页一页翻看这本厚重的笔记,内心很震惊,80后的医生居然能把手术的准备做到如此极致。

血管外科在大外科手术中算是难度比较大的,刘兵何以在高手如林的青大附院崭露头角?面对我的探究,刘兵谦虚憨厚地笑了。刘兵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都学的是血管外科。读研期间,老师指导手术多用老鼠做模具。因老鼠血管细,血管直径只有2——3毫米,有时也会用兔子,但兔子血管粗。在常规实验室课堂做手术对刘兵来说远远不够,他自己掏钱买老鼠手术练习,一只老鼠30多元,是刘兵一天的生活费,他不得不节衣缩食,最多时他一天养50只老鼠。

刘兵把自己买的老鼠寄养在动物实验室,实验室人员知道学生没钱,也不收他寄养费用。刘兵就这样只要有时间就拿自己养的老鼠练习手术,他从做第一例练习时,所有流程都很严格标准,同样用6—0和7—0的钱缝合,给老鼠麻醉,让老鼠处于昏迷状态,而不是死亡,因老鼠昏迷和死亡的血液循环状态是不一样的。为省钱,一只老鼠做一侧手术后若还活着,再做另一侧练习,做两次手术练习后再无血管可练就扔掉了。现在仔细算起来,当年刘兵在500多只老鼠身上手术实战过。讲起这些,刘兵感慨,其实对老鼠也挺残忍的。医学界有一个说法,小老鼠一直在充当人类医学研究的“老黄牛”。

有一位名人说:“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 ”刘兵就有一双鹰的眼睛和比女人还巧的手,他还有一颗挚爱医学的心。

国外数据表明,颈动脉狭窄70%以上,即使无任何症状,三年内发生脑梗的概率非常高。刘兵一天最多做各种血管手术21台。采访那天,刘兵早晨5时就被医院从家里叫来做急诊手术,从日出到日落,已完成3台手术,晚上还有4台,估计夜里12时前是回不去家了。这是很多青大附院外科医生的常态。

刘兵对各种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如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治疗;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阶段、多步骤综合化治疗;急性肺栓塞的微创腔内治疗以及动脉硬化闭塞、糖尿病足的治疗;血管瘤的手术治疗等。他是国际血管联盟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血管外科青委会副主委,主持并参与“腹主动脉瘤破例、急性肺栓塞等”多项重大抢救,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青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玲)

责任编辑:高静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