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典范、山东首个“媒体小镇”,竹泉村的荣誉,凭啥?
- 3月24日,山东省首个“媒体小镇”授牌仪式在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举行。一个小小的沂蒙小山村,为何会得此殊荣,观海新闻记者来到山村实地探访。图为竹泉村入口处的石碑和竹林。(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首席记者 宋新华摄)
-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因村中有一清泉,泉边多竹,得名竹泉村。宋新华摄
- 竹泉村原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12年来,他们依靠村里特有的竹子和泉水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跃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图为竹泉村保留了老式民宅,内部改造成为精品民宿。宋新华摄
- 竹泉村的振兴,也得益于山东省市地报研究会和16市地党报的宣传,他们把乡村天然的生态优势与山东省市地报研究会、山东省市地报新闻摄影学会的平台优势相结合,走活、走好了乡村振兴与媒体融合这盘棋。图为竹泉村内雾气腾腾的泉水潭。宋新华
- 竹泉村的泉水清澈甘甜,造福着一方百姓。宋新华摄
- 这里,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宋新华摄
-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回顾总结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时,特别提到了沂南县竹泉村:士别三日,已经无法简单用“沂蒙小山村”来定义它了。宋新华摄
- “明月竹间照,清泉石上流”。刘家义用这句诗词来形容现在的竹泉村其环境之幽美。宋新华摄
- 旧村落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竹泉村的蜕变,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生动范本。图为用民居改造成为的商业区。宋新华摄
- 竹泉村充分发挥其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自然形态特色,保留和传承沂蒙山乡特色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成为“最美乡村·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的典范。图为村里的竹编坊。宋新华摄
- 竹编坊内作品颇具美感,就连灯罩也用竹编制作而成。宋新华摄
- 除了竹编坊外,村内还保留了草编坊。宋新华摄
- 草编坊内的作品对游客销售,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宋新华摄
- 在2007年以前,竹泉村还是个杂草丛生、庭院破落的“空心村”、“贫困村”。“那时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只有部分老人在村里居住,村里的几眼清泉,除了给村民带来生活用水的便利外,每到雨季村里道路都会泥泞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图为老人们穿起旧服装,成为名副其实的演员,只不过演出的内容是自己曾经的生活。宋新华摄
- 每一位村民都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今年 77岁的村民高寿会已经编竹筐50多年,如今他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编着竹筐,向每一位游客介绍自己的幸福生活。宋新华摄
- 说起自己的村子,高寿会一脸自豪,他希望用自己的手艺为村子的旅游作一些贡献。宋新华摄
- 以前,全村大部分人都去村外讨生活,而如今,仅竹泉村本村在景区务工人员就有近百人,景区还带动发展传统手工艺、沂蒙土特产、民宿、饭店等商铺200余家,周边村庄群众600余人实现当地就业,旅游旺季从业人员可达3000余人,全体村民也因景区的发展,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宋新华摄
- 做粉皮的黄先生也到竹泉村创业,为游客献上美味食物。宋新华摄
- 村子内美食种类丰富,相互补充又都是独一家,食物材料在管理方的监督下层层把关,安全可靠,这使得游客进村可以得到最好的就餐体验。宋新华摄
- 此外,村里还藏着众多的特色“潮品店”。宋新华摄
- 商业区也有浓浓的艺术感。宋新华摄
- 在辣椒坊,游客还可以体验自己碾辣椒面的快乐。宋新华摄
- 坐在村中,欣赏着泉景,吃着地道的美食,不失为一种享受。宋新华摄
- 竹泉村的建筑古色古香,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宋新华摄
- 村子内的道路和民居也是用当地的农产装饰。宋新华摄
- 村子内的玉米辣椒做成最有特色的装饰。宋新华摄
- 粮仓是村口最耀眼的装饰。宋新华摄
- 不远处的红石寨旅游度假区与竹泉村相互映衬,吸引着各方来客。宋新华摄
- 红石寨还是全国唯一的富有乡村特色的自驾游营地。宋新华摄
- 当地的山水资源被彻底盘活,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宋新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