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医生的“碎碎念”像极了妈妈的唠叨: “好好吃饭,咱不做胃癌后备军”

近日,演员廖启智因患胃癌去世,从确诊到离世仅3个月,再次引发大家的重视和反思。相关数据表明,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症,近年来防控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多,胃癌“后备军”庞大……你以为离胃癌很远?其实不然。如果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暴饮暴食,它可能就在不远处潜伏。

还记得妈妈的唠叨吗:“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吃饭。 ”医者父母心,青岛阜外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包明业也有同样的“碎碎念”:“好好吃饭,咱不做胃癌后备军”。他告诉记者,三四十岁的青年胃癌患者并不鲜见,预防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更简单的防治方式是要规划好你的饮食。

【名医档案】



包明业,主任医师,青岛阜外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主任,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兼任青岛市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消化心身联盟山东半岛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主攻疾病:食管胃肠、肝胆胰疾病。对消化内科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独立熟练操作普通胃肠镜及无痛胃肠镜检查,进行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可熟练进行内镜下胃肠道息肉切除术、消化道黏膜切除术、取异物术等内镜治疗。曾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四篇,获得市级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一项。

那个年轻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近,38岁的小王经常感觉上腹部胀痛,一阵一阵时好时坏,有时则会反酸,吃了胃药也没有好转。难道是胃炎加重或是胃溃疡?他带着疑惑到医院做了胃镜,确诊为胃癌中期。不到四十岁,家族又没有肿瘤病史,为何如此年轻就患上胃癌?

包明业详细了解了小王的生活习惯后认为,“发病与患者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常年一个人在外工作创业,饥一餐饱一顿,常常不吃早饭,有时晚上饿极了就吃得格外丰盛油腻。”小王讲述,其实这两年身体已出现种种迹象,比如无缘无故胃酸反流,酒后便血,吃完麻辣高温食物后不舒服……

包明业证实了小王的说法,胃癌的发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需要十几年、几十年。也就是说,癌前疾病早就出现了,只是没有症状而已,而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年轻型胃癌患者普遍预后差

“从我们医院临床就诊情况来看,年轻型胃癌患者大多为大学生、上班族、创业者等,他们饮食不规律或主要吃外卖,发病也有一些共同点,发现时病期较晚,病理类型较差,预后也不太理想,比中老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差。 ”包明业指出,其实,胃功能三项检测进行临床筛查诊断,对早期胃癌的发现和确诊有重大意义。包明业告诉记者:“通过简单的抽血检查,可以通过指标得知胃部是否有异常,如果指标不正常,再遵循专家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

研究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40岁以上高危人群中应进行早期胃癌初筛,发现疑似患者再进行精确诊治。包明业提醒,高危人群是指:一是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三是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四是胃癌患者一级亲属;五是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资料图片

【名医坐诊】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关系吗?

包明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会有腹胀、腹痛、反酸、烧心等消化系统症状,研究发现80%慢性胃炎和70%的消化性溃疡,100%的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但也不是说每个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如果检测发现胃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国内及国际上均推荐四联药物的14天疗法,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足疗程足量完成治疗。在服药结束的1到2个月后复查根除是否成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

生活习惯和胃癌有多大关系?

包明业:临床中三四十岁的青年胃癌患者并不鲜见,回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会发现很多都有抽烟成瘾、嗜酒如命、喜食油炸热烫食物、烟熏烧烤肉食,三餐不定时、蔬菜水果摄入少、工作压力大、精神压抑、缺乏体育锻炼等共同点。人的胃肠功能,其实是情绪的晴雨表。当情绪紧张,压力较大,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时,胃肠免疫力会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加上吃饭不规律、嗜好高盐、熏烤和辛辣食物,这就让胃肠承受更大的压力。胃炎、胃溃疡,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这时就特别容易向恶变的方向发展。

预防胃病日常饮食该怎么吃?

包明业:首先要注意饮食卫生,多食新鲜、洁净食品。避免长期服用刺激性强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改变暴饮暴食、摄入过快、边走边吃等不良饮食习惯。禁食霉菌污染食品,要重视食品的防霉去毒。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牛奶及乳制品,维生素C、E能抑制体内亚硝胺的合成。β-胡萝卜素本身具有抗癌作用,还能转变为维生素A。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目前认为维生素A类物质是一种很有希望的预防肿瘤的化合物,牛奶及乳制品又可保护胃黏膜免受致癌物质的作用。

【谨防误区】

一提到胃镜,许多人就会下意识地拒绝。临床中常用的胃镜,是通过口腔及食道,将镜头直接送入胃内,对里面的情况展开直观观察,并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也可在内镜直视下切除病灶。包明业建议消除对胃镜的误解,走出认识误区。

胃镜检查能不做尽量不做

除了一些个别典型特异性症状,如胃溃疡的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的饥饿痛有一些特点外,实际上,单从症状很难判断和区别真正的病因。甚至有一些早期胃癌,临床表现不典型,和一般胃病的情况相类似。因此,在胃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胃镜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做胃镜,就不要拒绝或拖延。

可用其他影像学方式替代

临床上经常有人咨询,能否用消化道造影或CT等“拍片”方式来代替胃镜呢?答案是否定的。胃癌的早期表现非常隐秘,最先可能仅有胃黏膜颜色或形态发生了一点变化,目前的CT等影像学技术无法捕捉到如此细小的变化。而胃镜结合肉眼观察与病理学分析,能够对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给予准确判断。

做胃镜首选无痛的

两种胃镜方式各有优劣,是要根据个人具体状况来选择的。普通胃镜不需要麻醉,风险相对小,适应人群更广泛。但劣势是过程有些痛苦,一部分人会有严重的恶心和呕吐反射,会干扰医生的观察,甚至造成贲门黏膜撕裂或咽喉部损伤。

无痛胃镜则不会产生不适感,但因必须采用麻醉方法,所以需要更复杂的准备及家属的陪同,麻醉中有一定风险,如过敏、氧饱和度波动、心率异常或血压下降等。检查结束后,有的人会有头晕等表现,待2—4小时药物完全代谢后会逐渐消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徐小钦)


视频拍摄剪辑尉杨

更多精彩扫码阅读

责任编辑:李慧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