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重点发布烟台市“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大市建设重点任务和举措。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表示,“十四五”时期,烟台将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大市。
【高点定位】
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
“十四五”时期是海洋事业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烟台会以什么姿态发展海洋事业?
李传强说,烟台市将持续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大市。
看海洋发展定位——
建设国家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突破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国际一流的海洋产品。
建设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城市。协同推进莱州湾、庙岛群岛、四十里湾、海阳千里岩四大海洋牧场示范带建设,推进海洋文旅、海工装备、海洋牧场等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海工装备制造名城。统筹布局全市海工装备、船舶及其他涉海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市场活跃度高、配套带动性广、规模效益显著的海工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群。
建设国际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城市。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深度挖掘仙岛、渔盐、海防等海洋文化资源,凝练烟台仙境海岸文化特色,塑造“仙境海岸”城市文化品牌。
建设黄渤海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全面对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东北亚经济圈建设,提升港口资源配置和物流协同能力。
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名城。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重点,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试点,扎实推进烟台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看海洋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以烟台市城区为空间载体,包括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蓬莱区5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开发区和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3个功能区。集中布局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兼顾海洋科教服务、滨海文化旅游、港口航运服务等海洋服务业,统筹建设烟台海洋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两翼”突破,以黄海丁字湾沿岸和渤海莱州湾沿岸为两翼,通过陆海联动、双向拓展构建全市沿海海洋经济带,对接胶东经济圈及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形成“核心带动、双向突破、两翼齐飞”的烟台海岸带发展格局,促进全市陆海经济协同发展。
“七湾”联动,以芝罘湾、套子湾、龙口湾、四十里湾、蓬莱湾、太平湾、丁字湾七大海湾为主要空间载体,以临港产业基地和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突出湾岛集聚、海陆一体,大力发展湾区经济,打造以芝罘湾为中心,套子湾、龙口湾为重点,四十里湾、蓬莱湾、太平湾和丁字湾为支撑,以庙岛群岛、崆峒列岛、养马岛、屺㟂岛、桑岛、千里岩等海岛为节点的海上经济带,构建南北海岸互通、东西湾区互动、海陆产业互补的陆海“点—轴”发展新格局。
【产业体系】
到2023年年育苗量达到3600亿单位
烟台市将突破发展现代渔业、海工装备和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产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
在现代渔业方面,烟台将以提高渔业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引导渔业向深远海拓展、向绿色高效转型,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水产苗种年育苗量达到3600亿单位,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在160万吨,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数量达到60处,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
海工装备和制造业是烟台市的优势产业。烟台市将优化提升海工装备制造水平,稳步发展海上油气开发装备产业链,引导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处。
如何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产业?李传强表示,将以海洋食品、海洋酶、海藻肥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利用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新型生物技术,重点突破海洋药物产品。到2025年,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8家。
烟台市还将攻坚海水淡化项目工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综合利用三大方向,打造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50万吨以上,建成山东乃至全国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的综合利用基地。
到202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烟台市将统筹布局五大港区建设,以烟台港西港区建设为重点,龙口港区、莱州港区建设为辅助,加快转移芝罘港区定位,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原油及液体化工物流中转基地。
在滨海旅游业上,烟台将全面落实烟台市全域旅游发展布局,突破发展“两核一带”,实现“滨海旅游”向“海洋旅游”转变。到2025年,预计全市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1800亿元,争创各类国家级度假区、产业融合示范区2处以上,旅游品质、旅游业态、入境旅游实现新突破。
【发展优势】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
“十四五”期间,烟台市将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工作措施,破解海洋经济发展难题,厚植发展新优势——
坚持面向未来、创新引领。到2025年,力争省级及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
坚持港城一体、区域协调。以完善港口物流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临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到2025年,全市海洋保护区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超过20%,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海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
坚持立足优势、开放合作。到2025年,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快速推进,涉海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新蓝图。
坚持持陆海统筹、岛陆共享。在坚持共享的原则基础上,以6大产业为重点,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启动实施近百项海洋领域重点工程项目,构建起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相关链接】
到2025年,建30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在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孙成列说,烟台将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60处,其中国家级30处,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孙成列说,“十三五”期间,烟台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从规划设计、试点示范、创新支撑、生态保护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全市已累积投入海洋牧场专项建设资金1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现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7处,其中国家级17处,占全国总数1/8,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20万亩,保持全省领先。
下一步,全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烟台市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海工装备实力强等独特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提质增量、延链增效,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力争到2022年,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50万亩,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5处,其中国家级22处;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60处,其中国家级30处,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实习生 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