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观海快评丨相比“补偿式返乡”,我们更呼唤“常态式团圆”

2021-04-01 10: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清明小长假来临,疫情防控形式总体向好,近期,国内即将迎来一波返乡高峰。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清明节和“五一”假期机票预订量均超2019年同期。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在外地工作、求学的游子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年”。清明期间返乡,既可踏青扫墓追思故人,也可以弥补过年没有陪伴亲人的遗憾。由此,这波返乡高峰被网友冠以一个专有名词“补偿式返乡”。

如果说“就地过年”是大义驱使下的共同选择,那么“补偿式返乡”则是小爱召唤下的心之所向。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回家二字不仅温情而且有力量。但是,相比“补偿式返乡”,我们更呼唤“常态式团圆”。

不管是返乡还是出游,小长假的集中出行会导致交通拥堵、事故增加,服务成本上涨、质量下降,将是对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景点等公共服务的又一次“大考”。在全球疫情仍未结束的今天,实现错峰休假,尽量避免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集中出行,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保证人们出行体验和满意度的需要,更是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可行之策。

“补偿式返乡”虽然是疫情之下产生的特定名词,但是跳出这个背景看,这个词可以读出更深的意味。对于很多为了理想离乡工作的人来说,远离故土的滋养,舍弃家人的陪伴,本身是一种缺失。而常回家看看,就是对这种缺失最好的“补偿”。

然而现实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团圆是一年一次的奢侈品,所以过年“没有回的家”要补回来。探亲需求和实现难度的巨大矛盾,也是“补偿式返乡”现象出现的根源。

候鸟难归的原因多多样,时间是第一个亟待扫除的拦路虎。很多人一边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边囿于996、007的工作压力,只逢年过节才会计划回家这件小事。

《劳动法》早已明文规定的带薪休假,各地也正在积极探索2.5天弹性休假、奖励性休假、子女护理假、新探亲假等各种错峰休假方案。只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开“绿灯”,用人单位配套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假可休,有胆去休”的氛围,常回家看看才不会成为空谈。

不需要等一年一次的春节,不需要挤人山人海的小长假。想家的时候都能回家看看,相比“补偿式返乡”,“常态式团圆”才应该是乡愁的正确打开方式。(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责任编辑:荣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