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再一次就新发展格局作出部署,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即将迎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如何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习之”栏目总结梳理相关要点问题,一起来看↓
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哪些基础支撑?
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全面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供给基础、需求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供给层面,中国不仅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需求层面上,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具有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而且拥有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都位居世界前列。
在制度和机制层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全国大市场也在各类基础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下运转畅通。【详细】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哪些深层的考虑?
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增强“安全”的维度,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从人类历史上的经验来看,我们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就必须以内为主,在动荡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基本盘。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我们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深层次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要持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也要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寻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详细】
扩大内需如何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基点?
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独特优势。我国人口总量全球第一,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总人数超过4亿人,这是扩大内需的基础。
与此同时,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有效缓解了贫困等问题对消费率的抑制,这本身也有利于挖掘中国下沉市场潜力,促进中国市场的整合。
如果说扶贫是二次分配层面的重大政策举措,那么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则是从初次分配层面提高了劳动者收入,有利于消费增长。中国的数字经济带有很强的劳动友好型特征,例如外卖、快递等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比传统产业高。【详细】
新发展格局有哪些丰富内涵?
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发展国内循环和发展国际循环的着力点大致相当,一样要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准入限制,一样要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等。
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可以使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只有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融合,才能优化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和扩大优质商品、服务进口,满足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分量更重。【详细】
如何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要形成双循环的良性互动,需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正处于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阶段,“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还比较严重。只有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为双循环良性互动提供强力支撑。
要形成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还需要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优先解决关键领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同时将我国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数量庞大的高素质科研人员融合起来,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需要超大投入的科技领域形成优势。【详细】
如何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还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详细】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