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9日讯 今天上午,由青岛贝壳博物馆与北京北大宝石鉴定中心联合主办的“我陪恐龙数年纪——神奇的古生物钟科普特展”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开展。本次展览以恐龙、珊瑚、海百合、鹦鹉螺、热河龟等30余件典型古生物钟化石为展品,揭示其在地球环境变化中的神奇见证。
小学生们参观贝壳博物馆。
据青岛贝壳博物馆学术顾问、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江尚松介绍,地球在绕太阳旋转过程中,四季更替、昼夜变化和潮涨潮落的周期性变化时刻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这些变化在生物的生长过程中留下种种痕迹,类似树木“年轮”,记录着包括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古气候变迁、大陆漂移等远古信息,堪称是地质时代的见证物、古生物钟。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山组叠层石生长节律的研究,推算出12亿年前的每个月有40至49天。
青岛贝壳博物馆学术顾问、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家江尚松讲解恐龙化石。
贝壳博物馆展出的贝壳与恐龙化石。
江尚松表示,本次展览的20余件展品由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提供,其余10余件展品来自青岛贝壳博物馆馆藏。青岛在古生物化石收藏和展览方面相对薄弱,通过本次古生物钟科普特展,将进一步强化青岛贝壳博物馆打造的“小贝壳大世界”巡展、“贝精彩课堂”等科普品牌,实现科学普及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职能。
恐龙化石。
据了解,因展览恰逢青岛贝壳博物馆六周岁生日,且新馆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也将在年底竣工,本次特展不另行收费,展览时间将持续到2021年7月9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文 韩星/图、视频)
相关链接
化石展区相关展品介绍:
元古宙早期叠层石
叠层石,即蓝藻,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叠层石靠光合作用自养,产生了地球大气中约21%的氧气,是地球能够进化出复杂生命的关键。目前,只有叠层石才能提供前寒武纪时期的数据,被誉为“大地的史书”。我国古生物学家曹瑞骥通过对蓟县地区雾迷山组叠层石生长节律的研究,推算出12亿年前的每个月有40~49天。而对周口店地区铁岭组叠层石的研究得知,10亿年前地球的一年至少有516±20天、12.9±0.5个月。
米其林珊瑚化石
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幼虫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漂浮后会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推上,并分泌出外壳,即外骨骼,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珊瑚。珊瑚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计时器。在珊瑚体的外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天便在钙质的外壁上出现一圈环纹,即生长线,其厚度一般小于50微米。1963年,美国学者J.W.韦尔斯(Wells)发表论文,他在古代和现今珊瑚上发现“日生长纹”,即反映昼夜变化的“日轮”,并统计每一“年层”内日轮数量。发现现代珊瑚“日轮”每年恰为365左右,距今约三亿年的石炭纪,约为390,而在距今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约为400。即年代越老,每年天数越多。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