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绳子造得比钢缆还强一倍

徐连龙让“蛟龙号”“大洋一号”“天问一号”等重大科考都用上了“青岛制造”

把绳子造得比钢缆还强一倍

■徐连龙(中)与同事一起查看新一批产品。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蛟龙号”载人潜水任务、“大洋一号”海洋科考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都有“青岛造”特种缆绳的身影。记者日前采访其主要研发人员徐连龙时,他正在浙江参加应急安全领域的专家研讨会。得知记者的采访需求后,他显得很谦虚:“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徐连龙现为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当年初入厂时,徐连龙发现自己的研发工作困难重重——特种绳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原材料封锁,国内技术理论相对匮乏。即使大学期间修习了纺织类专业,徐连龙也得“从零学起”。2009年,徐连龙接到重要任务,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研发出一款用于科考船只的“物探缆”,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徐连龙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一艘物探船上需要拖着6到12条“物探缆”,每条缆绳至少长6公里。物探缆在深海应用过程中需要悬挂众多传感器等勘探设备,为了保证勘探设备上的信号线在复杂深海环境中不断裂,绳缆的延伸性必须达到钢缆的级别。

“生产这种缆绳可不简单,不仅技术被封锁,原材料也被封锁,我们光原材料就找了两三个月。”徐连龙说:“每种原材料找到后都要进行试验测试,还要进行内芯加捻、编织内芯、编织护套等多道工序。当时我们都没有经验,在摸索中不知道有过多少次试验失败。”经过一年多的日夜攻坚,徐连龙终于研发成功,他研发生产的物探缆强度是相同直径钢缆的2倍,重量却只有钢缆的五分之一,打破了此类产品只能国外进口的困局。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徐连龙所在团队还参与了“蛟龙号”深海勘测、载人航天飞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多个国家级项目。除了科技研发,徐连龙对一同参与项目研发的多位老党员、老专家印象深刻。“他们无私奉献、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值得我永远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徐连龙说。

截至目前,徐连龙共参与申请专利51项,还参与了一项国家标准制定。而现在,他又有了新的任务。

“我们制造的缆绳可以在消防救援、应急搜救这些领域发挥很可观的作用。”徐连龙说:“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有绳索领域的相关技术,尽力承担社会责任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公司也始终坚持实业报国理念,定位于细分市场,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保持一致。现在我正在做应急救援的相关装备研发,以后也会继续深耕主业,把绳缆做到极致。”

现在徐连龙所在的技术中心有一批“70后”“80后”的党员技术骨干,年龄最小的已经是“95后”。徐连龙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要通过学党史、悟思想,不断提升责任感、使命感。我现在也带了几个徒弟,我时常告诫自己,也会跟徒弟说,要永远不忘初心,秉持匠心,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奉献在工作中,努力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打造民族品牌,让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绳缆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

党员档案

徐连龙,男,37岁,现为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曾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大国工匠”“中国纺织大工匠”“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工匠”“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称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 博)

责任编辑:张慕鑫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