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软糯爽口,汤汁鲜酸火辣,笋丁、木耳、花生等辅料提色增味。一碗螺蛳粉氤氲着广西柳州街头的烟火气,更蕴含着百亿元的大产业。
26日下午,正在广西柳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在这里,34家螺蛳粉相关企业入驻,日产螺蛳粉约150万袋,小米粉变成了大产业,带动了大发展。
螺蛳粉、沙县小吃、小黄花、小木耳……一个个特色产业分量着实不轻。
习近平总书记为特色产业谋思路,更是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找出路。
2019年6月,《求是》杂志发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章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特色产业如何成长壮大?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有大作为:壮大实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碗螺蛳粉,作料丰富多样;一条产业链,“链”出千千万万。
大米、竹笋、木耳、花生等农产品有了销路;食品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下游产业火爆起来。种加销产业融合,迸发了强劲活力。2020年柳州市预包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10亿元,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实体门店销售收入近118亿元。
这样的特色产业还有不少。扁肉、鱼丸、糍粑、金包银……沙县小吃扬名海内外。2021年3月,在福建三明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为你们提供了机遇,你们也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作出了贡献。可谓是应运而生、相向而行,希望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螺蛳粉和沙县小吃的成功证明,自身“体格”强壮,就能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产业化,是成长壮大的关键。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特色,是常常提到的关键词。2018年4月,在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火山石斛园,总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品牌,是提档升级的必选项。在山西大同云州区,黄花“穿”包装、打品牌,“飞”进千万居民的餐桌。习近平总书记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强调:“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
特色产业连“大账本”: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创造就业岗位30万多个,带动约5000户贫困户、2.8万人脱贫增收……柳州螺蛳粉产业成为了富民产业。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如何把广大农民紧紧“绑”在产业上?
田间地头话发展、农家院里算收入。农家“小账本”关联着富民的“大账本”。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秦岭深处的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一朵朵木耳铺就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如何联结?在大别山区,河南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里,总书记强调,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
产业“头雁”多起来,带着群众走向新生活。目前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0万家,300多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日益紧密,有效带动亿万农户增收致富。
特色产业有大前途:政策红利让“火一时”变得“火长久”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特色产业的培育更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补上短板,为产业发展添活力。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完善产业链条,让产业不断增值。在河南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关心农产品加工:“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在宁夏银川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这里不仅有‘一产’,还有‘二产’‘三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附加值也上来了。”
缺什么补什么,好政策纷纷“落”入广袤田野。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接下来将加快高标准农田、产业路等交通设施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东风吹暖,春耕正酣。大江南北,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特色产业蓄势成长,一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统筹:刘磊
撰文:王浩
策划:杜尚泽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鞠鹏、殷博古,视觉:赖向东、虞东升)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