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元说诗词 | 好好生活,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告慰

金风送爽赴盂兰,人间老少盼平安。

农历七月十五,又是一年中元节。这一天,勾起我们对已逝亲人的追思……

中元起源

中元节,是佛教、道教与世俗融合而成的节日,庆贺丰收,酬谢大地。

古代中国人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供给神灵、祖先品尝,感谢神灵和祖先的庇佑,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称为“秋尝”。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最适合祭祀亡灵。

先秦时就有秋尝祭祖的活动。汉代时,庆贺丰收、酬谢大地成为例行的节日。北魏时,始称“中元”,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现在,中元节在民间更多被称为鬼节或七月半。传说这一天已故祖先的灵魂可回家。

古时,人们非常重视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

典籍中记载: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元习俗

祭祖

“七月半”是祭祖的日子。民间相信,这一天,祖先会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向祖先汇报一年的情况,并祈求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

我国是农耕文明,为了有好收成,人们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初秋,在收成时,人们祭祀土地和神灵。感谢神灵,并祈求来年丰收。

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据说,这天已故亲人重返人间,人们点一盏河灯,给其照亮回家的路。

焚纸锭

中元节时,民间用锡箔糊制成银锭状。将纸锭焚化给死者,供其当钱使用。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诗词

中元节是一个怀念的节日。几千年来,文人们写作了大量描写中元节的经典诗词,诗人们或思念或感伤,或描写中元祭礼盛景。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西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转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府试中元观道流步虚》

唐·殷尧恭

玄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静,中元夜景清。

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倘赐刀圭药,还成不死名。

《中元日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沈冥不愿醒。


中元节,是一个“缅怀”的节日。这一天,我们与逝去的亲人对话,感念哺育之恩,也勾起我们对逝者的追思。人生欢聚难得,离别常有,惟愿逝者安息,而活在当下的我们,有生之年更应好好珍惜。珍惜稍纵即逝的年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