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5月9日2版
援京又援疆,青大附院检验科潘华政为两地贡献核酸检测的青岛力量
甘当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抗疫“幕后英雄”
早上8点,穿上隔离衣,戴好防护帽、外科口罩、手套,青大附院检验科市南党支部书记、病区副主任潘华政准时进入实验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血液、尿液样本从医院的各科室涌来,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感染性疾病科乙肝、丙肝病人的样本,等待潘华政的检验结论,从而指导临床医生用药。
工作中的潘华政。
“每天接触这么多传染病病人的样本,怕吗?”记者问他。“这些检验只需要二级防护,不需要戴护目镜,与核酸检测的三级防护相比轻松多了。”谈及“核酸检测”,潘华政的思绪又回到了西海岸院区检验科,回到了北京、新疆,那一幕幕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战场。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疫情诊治的关键。疫情暴发之初,青大附院整个检验科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人员只有20人。潘华政主动向科室请战,被列入检验科赴鄂紧急医疗队第一梯队成员。他说:“我是科室党支部书记,又有多年核酸检测临床工作经验,前往一线义不容辞。”不过,他最终没能去武汉,却成了青大附院首位从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人员。2020年2月初,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受命开展核酸检测,潘华政又主动报名了。
“大家做好防护措施,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因为接触的标本都是来自确诊病人或高度疑似病人,潘华政一再提醒伙伴们。这份工作其实更像是“幕后工作者”,实验室内,大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齐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手套,不一会儿就会感觉憋闷、缺氧,甚至出现脱水等不适状况,护目镜也很快被雾气遮挡了视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经常不吃不喝连续工作八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检验人员精力、体力、耐力的巨大考验。 “和现在相比,那时的检测条件相对简陋,没有大型设备做辅助,每份样本至少需要4个小时才能出结果。如今医院的日核酸检测能力已达1万份。”他说。
去年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现新冠疫情,潘华政担任山东援京医学检验队副队长、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为确保检测如期完成,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24小时运转,检测人员和设备不分昼夜超负荷运转,标本随收随检、分秒必争。山东援京医学检验队在24天援京工作中共完成核酸检测6万余份。
从北京返回结束隔离期后的第三天,潘华政再次踏上驰援之路,目的地是新疆喀什,对口支援喀什第一人民医院从事核酸检测工作。工作之余,潘华政还对喀什维吾尔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受到了他们的称赞,直至今日潘华政还经常收到维吾尔族医生发来的微信,或是问候,或是探讨疑难样本。
由于抗击疫情工作表现突出,潘华政去年荣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前一段时间,他组织支部的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会后对记者说:“作为党员和医务工作者,要自觉守初心、担使命,把学党史、见行动、做表率、当先锋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今年以来,潘华政的工作重点转移到DNA检测等方向。他正在承担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课题为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筛选。这项工作主要研究肝癌患者的耐药性,借此检测出哪些病人适合免疫治疗,“希望可以借此帮助更多肝癌患者的治疗。”他解释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党员档案
潘华政,男,43岁,青大附院检验科市南党支部书记,检验科市南院区病区副主任。于2018年到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访问学习1年,从事肿瘤代谢等方面研究。先后荣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