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00个先模故事80 | 于德翔:把党建作为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带领23人零起点创业,于德翔用十多年的拼搏打造出一个中国同行业的翘楚

把党建作为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特来电的机会和风口来了,我最近几乎都在出差。”这句话道出了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的常态。

2001年,于德翔放弃国企高管职位,“下海”经商。2004年,他带领由23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从零开始创业,成立特锐德,瞄准的是箱式变电站。当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多数人对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于德翔在相关论坛上介绍企业产品。

创业初期很难,公司的钱经常不够用,于德翔就拿自家的钱来补充。没有像样的办公室,他们就用木板隔出房间给技术人员画图。“那时候,为了跟采购方的领导说上一句话,就在对方办公室门口饿着肚子等一天。”于德翔说,创业初期,吃苦受累是常事。

2006年,对特锐德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公司中标了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并随即在中国铁路市场崭露头角。从那时开始,特锐德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毫不夸张地说,随着特锐德的“版图”越做越大,中国高铁沿线每两公里就拥有一台特锐德的箱变产品。

2009年,于德翔带领特锐德真正走进公众视野。那一年,特锐德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家上市公司。那是特锐德的高光时刻,其股价在上市当天就经历了84.87%的暴涨,振幅高达121.81%。

然而,国家对于铁路的投入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自2011年开始,中国铁路总体建设节奏放缓,于德翔清楚地看到了特锐德发展的“天花板”。于是,他在2014年着手第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他们决心做一架“飞机”,机体是设备制造业,这是特锐德发展的根基;两翼分别是充电生态网和新能源微网,这是特锐德腾飞的两个新引擎。同年,“特来电”应运而生。

回忆起第二次创业,于德翔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赌注”,“亏得让人心惊胆战”——特来电成立7年,累计亏损达到12亿元。

但这些压力没有压垮于德翔,他一直咬牙坚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特来电在充电终端数量、充电量上都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成为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能源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唯一承建主体,代表行业最高水平。根据中国充电联盟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特来电公共充电终端数量21.7万个,位列全国第一。

于德翔热衷创新,他深有感触地说:“别人都做充电桩,我们一开始就做充电网,充电网是具有物联网属性的新基建基础设施,深度链接着人、车、能源,并保持实时在线和高强度交互,把车联网、能源网、数据网深度融合到一起,是工业互联网最大应用场景。”

于德翔预想:“未来的车,开车跟司机没关系,充电跟车主没关系。到那时,每一台车就相当于一个‘蓄电池’,成为电网中的一环,结合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充电网’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最佳路径。”

特锐德成立17年来,核心人才流失率几乎为零。其中,党员和党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于德翔从公司成立之初就把党建作为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党建不能做成企业的成本,必须形成企业的利润;党建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扎在地下的根”,这是于德翔多年抓党建的心得。

于德翔说:“现在充电桩纳入新基建,充电桩背后是充电网,充电网带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产业,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闭环。”

党员档案

于德翔,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1965年出生,1985年入党,管理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专家,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 萍)

责任编辑:孙源熙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