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他们,回首高考那年往事

今天,2021年高考如约而至。

当又一批年轻人告别青涩的岁月,开启崭新的旅程,总能勾起我们对逝去流年的回望和喟叹。高考是一种经历,经历之后便会明白,每个人对高考的理解各不相同,期盼、兴奋、紧张、痛苦、煎熬……那一刻的心情,那一刻的改变,埋头苦读纠结不已的身影,别无选择奋力拼搏的一年,只为了静静等待走进考场、迎接未知的那一刻。

如今,岁月流逝了写满字迹的试卷,却没有流逝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即使岁月如梭,白发陡生。近日,记者采访了6名不同年代的高考经历者,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回忆,一起重温那些闪耀着汗水和梦想、笑颜和泪光的日子,一起回首40多年来不同年代的高考片段,串联起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共同回忆,感受整个社会的变革……

高考片段1

上世纪70年代

三“闯”高考两次单科成绩全市第二

主人公:王溱 1956年出生 市党政机关工作退休 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

王溱

呼啸而过的回忆,记录下一代人渴求改变现状与命运的追求。

“1977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因为那是冬天里听到的‘春天’喜讯,怎能不兴奋? ”王溱回忆,然而当周围的人开始摩拳擦掌准备迎考时,他自己却并没有那么紧迫。“后来许多人都说,知识改变了命运,高考决定了人生,实际当时人们并没有那么高的眼界,也不会看到以后的前景如何,更多的人只是想改变所处的状态,期望能变得好一些。 ”王溱坦言,比如他那在一家小集体企业工作的长兄,再比如母亲朋友那个在农村插队的女儿,还有那些一直在家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摆脱不满意或不甘心的境况,是他们更为迫切的第一要务。而王溱说自己当时刚刚顶替了母亲在一所小学当老师,而且临时代替少先大队辅导员工作,正“春风得意”。

所以即使王溱在1977年冬第一次报了名参加高考,也并没有很用功地准备。 “当时也没有什么复习资料,理工科还好些,公式、解题步骤方法等总有些抓手,但我考的文科主要仗着平时的积累。 ”王溱回忆道,那次高考尽管题目不难,但对基本没正经上过学的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来说,犹如一道知识鸿沟,有人能跨过去,有人就被阻挡住,王溱在那次高考中虽过了录取线,也参加了体检,但由于志愿报得过高,最后很遗憾没有被录取。不过后来得知,尽管总分不够,但政治分数居然全市第二,这也让他对自己拥有了一点信心:还行。

周围的人也挺理解:考不上明年再考。更多人说:当个老师多舒服,上什么大学啊……“今天这话听来似乎有点‘目光如豆’,其实当时许多人并没意识到高考对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更不会想到几年后文凭会一跃成为 ‘宝中宝’,干什么几乎都缺不了。 ”王溱在半年后第二次走进考场,却又与成功失之交臂:“这次败得让自己无地自容,地理居然只考了可怜的40多分。此时光阴虽然不过闪烁了百十多天,但人们的观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人不再认为考不考大学都一个样了。大学生在人们眼里成了 ‘榜样’‘佼佼者’‘未来之星’。”那时的王溱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压力,尤其跟已经在当时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就读的长兄相处时,更感到自己的“矮小”和“浅薄”。

王溱告诉记者,一年后的1979年高考是自己最后一搏了,如果考不上,来年绝对没机会了,因为应届毕业生的实力跟社会考生不在一个平台上。“那一年算是‘拼’了。我白天坚持在学校教课,课间休息或者没课的时候,就找间没人的办公室去复习。晚上还要去上高考辅导班,终于功夫没白下,最后语数史地政的总分超出本科线不少不说,原本劣势的地理成绩竟然一跃为全市第二。 ”王溱高兴地说道。由于当时规定公办教师只能报考师范类,王溱便选报了当时的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并被录取。 “四年后从大学门走出来,随着职业的变化,整个生活也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改变。后来我在想,假如当初没参加高考继续在学校里工作,或许也会不错,但那不是我最想要的,也不是最期待的。 ”王溱总结道,是大学和知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灿烂更美好。

高考片段2

上世纪80年代

那年虽有遗憾

重振旗鼓终圆梦

主人公:周玉平 1963年出生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高级工程师退休 1982年考入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现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周玉平

周玉平曾在1981年参加高考,回忆那段五味杂陈的青葱岁月,对他来说,好似一段封尘的记忆,细节虽然模糊,但当时的心境,却没有因岁月蹉跎而遗忘。记者的问题,像打开记忆箱子的钥匙缓缓转动,把周玉平拉回到那个令他心潮澎湃的年代……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我正上初二,看着意气风发的高三学子踏入全国高考的大门,我也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四年后,高考如约而至,考试前周玉平暗下决心,为了自己的未来,家人的期望,拼了!“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意味着工作、家庭都有了着落。 ”考前百日,周玉平所在的河北正定中学,紧张的学习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早晨3点,天还没亮,就已经能听到有人悄悄起床开始背书,直到晚上十一二点,还有人偷偷在自己被窝里点灯苦学。”周玉平说,当时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学不学,怎么学,都是自己的事,自律这个词,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并不新鲜。

然而,高考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赛,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高考升学比例很低。 “没能考上最理想的大学,现在回忆还是略有遗憾。 ”周玉平告诉记者,走出考场时,感觉发挥还算可以,理工科的分数比较容易估算,周玉平大约算了一下分数应该能考上。然而那年全国各所大学的录取格外严格,几所重点高中的升学比例不到10%。虽然周玉平的成绩超过了本科录取线,但却没有被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录取。不想退而求其次的周玉平,虽然遗憾与理想大学错过,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找到了另一条出路:“一直有着参军梦想的我,带着自己的成绩,来到了海军部队。 ”周玉平告诉记者,正是部队艰苦朴素的生活,让他在这里一边训练,一边学习,在第二年的全军统考中,周玉平以更加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现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进入大学校门后,周玉平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新的平台。后来,他来到青岛,在这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四十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如今退休后的周玉平告诉记者:“求学之路上,错过、遗憾都不算什么,勇往直前,不畏前路,才是高考带给每个人最大的意义。”

高考片段3

上世纪90年代

父母在村里“豪横”宴请亲朋好友

主人公:张晓梅 1979年出生 高中教师 1998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

张晓梅

前两天,学校里高三学生陆续离校了,看着他们踌躇满志的身影,张晓梅不禁想起自己23年前参加高考的样子。

张晓梅回忆,当年中考时她放弃了还可以直接包分配的中专,选择了奋斗拼搏三年后才能知道结果的高中,所以内心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我平时刻苦学习,高考前夕更是不敢松懈,每天下晚自习后借助月光和路灯再学习一会,吃饭时间都是奔跑着去餐厅,书桌上总是高高的一摞摞书本。 ”每一分,每一秒,对她来说都弥足珍贵。因为高考,是她可以改变命运、不用再像父母一样务农的唯一途径。

“1998年高考时间是7月7日到9日,我是文科考生,高考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历史。比较幸运的是分在自己学校——莱西的一所高中考试,但是也因为住校高考,没有了父母的陪伴。 ”高考前一天晚上,张晓梅在宿舍里根本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设想各种情况,很忐忑。 “终于熬到天亮,早上享受了学校专门为高三考生准备的、平时没有的自助餐,就那样上了考场。 ”张晓梅清晰地记得,打开卷子的那一刻,心立刻沉浸下来,没有任何因为失眠带来的困顿,没有想象中的各种问题,有的只是刷刷的答题声。当时没有手机,没办法跟父母联系,所有事情她都自己一人扛着,就这样,顺利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考试。 “现在想来,自己还是很坚强的。 ”

张晓梅告诉记者,1998年的高考实行标准分制度,跟现在实行的等级赋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查到自己的高考总分(标准分)是704分,原始分多少并没有告知,这个分数在班级和学校名次很不错,“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建议我当老师,在那个匮乏的、几乎没任何志愿填报信息可参照的年代,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因为分数不错,所以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间并不焦虑,最终张晓梅如愿被山东师范大学录取,开启了一段新旅程。 “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父母特别开心,他们很‘豪横’地请了村里的亲朋好友一起庆祝,恨不得大摆三天宴席,告诉所有人:我们家的姑娘是大学生! ”张晓梅说道,因为当时村里的大学生并不多,她还得到了红包奖励,这也算是人生第一次赚钱。

现在的张晓梅成为了青岛一所重点高中的心理教师。回想过往,她最感谢父母当年坚定地支持她读高中,供她读大学,更感谢那个始终坚持和努力的自己。“高考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一种人生成长的历练,希望每一个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人,前途更坦荡,人生更光明! ”张晓梅感慨。

高考片段4

本世纪00年代

非典时期高考

心无旁骛发挥

主人公:杜慧谦 1984年出生 律师 2003年考入太原理工大学

“2003年的6月,非典、高考接踵而至,对那年的我们来说,经历的是一场特殊的考验。 ”杜慧谦,如今是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律师。时针回拨到18年前,在山西太原市的一所中学里,学校大门紧闭,校内的每个班里紧张严肃,每个学生都在抓紧最后的冲刺时间,争取记住更多的知识点。

今天是2021届考生高考的日子,想到这儿,杜慧谦告诉记者:“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考验,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人生会变得完整且意义深刻。 ”2003年3月,非典在全国爆发,距高考还有百余日,杜慧谦所在的学校为了保证全校学生以健康的精神面貌迎接高考,让原本走读的学生留校复习。全校保持半封闭式状态,尽量不与外界接触。 “从早晨五六点钟开始,班里的座位全部坐满,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当时校外正非典病毒肆虐,但每个人还是尽量保证自己能在最后的几天里做到心无旁骛。 ”

“最后冲刺的日子里,一方面要充分保证自己的优势科目尽量发挥正常,一方面也要在短板科目上找到最大的突破点。 ”回忆最后冲刺复习的那段日子,杜慧谦告诉记者,虽然大部分学生偏科的情况在所难免,但文科生只要做到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更多分数,取得理想成绩。 “语文、英语、历史、政治,这几门是我的优势科目,为了尽量让这几门考到高分,最后的几天里,我又把重点知识重新梳理,加深记忆。 ”对于相对薄弱的科目,比如数学,杜慧谦将占分比例最大的大题,拿出来重点突破,效果让他信心大增。

转眼百日冲刺一晃而过,赶考当天,当地狂风暴雨,恶劣的天气给考生们又增添了一道关卡。 “马路上到处都是积水,大风吹得马路边的树木东倒西歪,出行很是困难。为了保证学生按时到达考场,学校发车集体送考,这才保证了我们正常考试。 ”窗外,骤雨狂风呼啸;屋内,考生安静严肃。 20多天后,杜慧谦以超过本科线30多分的成绩,成功迈进理想的学校太原理工大学。

“去年,经历过新冠疫情后的高考生或许会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越是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高考生越要拿出更多的勇敢和征服一切的精神去面对,经过艰难考验的洗礼磨练,高考生定能振翅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杜慧谦说。

高考片段5

本世纪10年代

“考神附体”收获理想大学与爱情

主人公:孙承琦 1994年出生 市总工会挂职干部 2013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

“人生就这么一次,拼一拼搏一搏,努努力使使劲就上去了,如果只顾着贪玩,可能就下去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仍然是一个转折点。”回忆自己的高考经历,孙承琦说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幸运的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好成绩,也就此考上了理想的目标院校,从而在大学时期收获了更多知识、技能以及爱情等所有美好的东西。

孙承琦告诉记者,他的高中生活可能代表不了部分学霸同窗们,而是相对爱玩的伙伴们的缩影。“那时候我在城阳一所高中读书,高一高二时感觉压力还没有那么大,所以少不了常常利用晚自习前后的时间偷偷溜出去上网。 ”孙承琦笑着回忆道,他爱玩、爱运动,也爱音乐,那段青春恣意的时间仿佛还历历在目,但很快就来到了高三。因为孙承琦从小学萨克斯,音乐基础比较好,所以到了高三,他尝试走艺术生高考的“捷径”。虽然文化课要求略微低了一些,但是艺术班里的同学们依然“严阵以待”。 “我记得那时,我白天在学校学文化课,中午时间赶紧跑到琴房练习,晚上还会继续去辅导班学音乐,整个周末时间也是用来学专业。 ”整个高三上学期,孙承琦都是这样在来回切换中度过。最终在艺考的严冬里,他收获了许多学校的专业合格证书,“但我有一个目标,一定要考上中国海洋大学。所以我没想过其他音乐类院校,还是不能松懈,还是要继续冲刺。 ”

高三第二学期回到综合班后,孙承琦还记得当时的班主任是地理老师,特别和蔼,总是非常关心大家,即使对艺体生也一样紧抓学习。所以他的地理成绩也是最好的。“考试前,家长、老师不再跟我们谈学习,而是谈未来规划和理想,让我们自己有动力去做到最好,感觉越到最后越释然了。”到了考场上的孙承琦,发挥了自己一贯心态好、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作风”,成了妥妥的“黑马”,文化课比以往模拟考高出了近90分。

“我身边有同学没有经历高考,直接选择出国留学了,还有的在出成绩后转而出国,也有的去参军,可以有很多条路。”但是孙承琦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经过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大四时选择入伍又圆了自己的另一个梦。 “我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也收获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去年刚刚结婚的孙承琦与妻子,正是从校服到婚纱的演绎。

高考片段6

本世纪20年代

疫情期间在家备考进入考场超常发挥

主人公:曲子寰 2002年出生 大一学生2020年考入山东大学

现在在山东大学读大一的曲子寰,刚刚在2020年参加过高考,“我的高考不太寻常,在历次考试中,高考竟是我发挥最好的一次,虽然考试的时候也紧张,但不会有慌乱的感觉,真的是在从容不迫的答题中答出自己的水平。 ”曲子寰觉得这样的感觉,来自青岛一所高中三年的经历,来自独特而新颖的培养模式,来自2020年的每一场困难,来自身边点点滴滴的温暖。

如今回头望,曲子寰最大的感受是他的高中三年并不像电视里演的、小说里写的那样枯燥乏味,每天埋在题海里,而是真正的丰富多彩。 “我担任过学生会许多职务,负责各种大活动的举办,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让我学会了从容不迫。 ”他还清楚地记得,每当遇到困难,老师都为他加油:“你能冲过去! ”“没关系啊,这些方面你已经做得很好啦!不过那些方面还可以再改进一下……”曲子寰深深感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鼓励,更是一种处事方式和心态的培养,在高考备考中,即使成绩不稳定,自己也不会有失落,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我在真正面对高考的时候,没什么负担,也不会有多大压力,而是放开了写,答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 ”

由于2020年的疫情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都在家学习,曲子寰又跟别人有点不一样,他的父母是医生,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家备考,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心。“那时候心态啥的都不管用,每天就是逼着自己去学习,去做事情。”曲子寰还记得得知高考延期那天挺 “崩溃”的,“突然回到再备战一百天的感觉可不怎么样,我下午一个人去打了篮球,自己偷偷掉眼泪,自己偷偷在外面摘下口罩呼吸,虽然有点可笑吧,但还挺有用的。 ”曲子寰笑道。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晚上:晚自习放学之前,所有的办公室都没人,放学的时候却看见每一个老师都拿着一大把荧光棒站在楼下等待。“离开学校奔赴考场之前,还有老师给我们最后‘送行’,看到那样的场景真的很开心!”最让曲子寰感动的是,当时与老师们一起说了说话,与同学相互鼓励之后,一大群高三生结伴回宿舍,本以为那天晚上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走到宿舍楼附近,就听见楼上有无数人在喊,一抬头,原来四周五六栋楼的阳台上都站满了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学长学姐加油!”“高考必胜!”……现在回忆起来,曲子寰感慨那条路、那天晚上,不知道多少高三学子洒下热泪,感受着温暖与激情,硬核青春、奋斗无悔。(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钟尚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