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青岛老手艺 这家烤鸡博物馆你造吗
- “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挂百味鲜”,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美食。从三尺讲台的教师到“兰底烤鸡”掌门人,平度市民郑科春历经曲折,脚踏实地,让这一美食在青岛平度乃至整个胶东地区独树一帜,有独特工艺和一众铁杆粉丝。目前,重视文化创新的郑科春已经着手给“兰底烤鸡”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他还筹建了山东首座烤鸡博物馆。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记者 宋新华 唐婕摄影报道
- 郑氏铁锅烧鸡始于清末1860年,延续至第三代传承人郑文才时,取经于北京烤鸭,创造出土炉烤鸡,成为兰底土炉烤鸡第一代创始人。后来,郑文才的六儿子郑培安(外号“郑老六”)将烤制工艺不断发扬光大。如今的掌门人郑科春依然坚持采用祖传土炉法烤制烧鸡。
- 2009年,父亲郑培安因多年劳累导致身体不适,家中的烤鸡生意受到影响。他对郑科春说,“挣钱是小事,关键是咱家这门手艺,现在有那么多人喜欢咱家的烤鸡,要是失传就太可惜了。”父亲对于烤鸡的衷情,令郑科春大为感动,并陷入深深的思考。他能够理解父亲对于烤鸡的深厚情感,有心回家接手,但内心仍有些抵触。最终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回家接手,随后烤鸡生意越做越大,一年烤制数量达到十万只。
- 2018年9月,郑科春偶然在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爷爷郑文才于上世纪80年代流落的描写烤鸡工艺的老匾,匾文由清代杨旭所题,冥冥之中的指引和缘分更加坚定了他做烤鸡文化的决心。“爷爷当年受生活所迫忍痛割爱,以30元的价格把牌匾卖给了一位识货的烤鸡生意人。三十多年后,当我在古玩市场看到这块被标为非卖品的牌匾时,既意外又惊喜,讲明牌匾的来历,花一万元买回。”从那时开始,郑科春积极着手筹备建设平度烤鸡博物馆,试图深度挖掘和全面展示胶东烤鸡文化特色,促进企业更快发展。
- 爱新觉罗瑜嘉的群鸡图被郑科春收藏。
- 郑科春心目中的烤鸡博物馆历经数年筹备,却遭到许多反对。有人说,你建这种博物馆根本没有用处,有人在背后说他爱出风头。郑科春为此曾有过苦恼,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2019年4月,平度烤鸡博物馆终于动工。2020年春天,总投资600万元、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完成了工程建筑。目前,博物馆已完成大部分装修,进入文化布展阶段,预计最快今年中秋节前建成。
- 博物馆集餐饮、旅游、民宿、美食、非遗、文创于一体,将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与烤鸡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