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前夕,青岛经济近于崩溃,工业残缺不全、商业服务发展落后、城市设施异常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贯彻落实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在各个时期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青岛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历史最高峰7777.1亿元。自2018年开始,受国家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项目统计由项目实体工作量法转变为财务支出法,因此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平均7%左右的增长态势。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市着眼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7万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1年—1948年
战事连年城市百废待兴
近代青岛,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侵占为殖民地。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满足长期占领的需要,逐步投资修建了港口、铁路、城市路网,给排水系统和造林绿化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日占青岛后,认识到山东是产棉大省及青岛有良好的运输条件,自1921年开始,外商及资本家纷纷来青岛投资开设大型纺织厂。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在这一时期,青岛除建设了监视设施和军工企业外,城市建设陷入停滞。经过连年战事,青岛基础设施残破不全,整座城市百废待兴。
1949年—1978年
生产性投资为主导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性投资的大量投入,为青岛工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工业生产落后,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后新建”的原则,挖掘各方潜力,广开财力资源,对全市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及城市公用事业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1978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亿元,年均增长1.3倍。其中,生产性投资18.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80.1%。在生产性投资的带动下,青岛逐步形成了轻纺工业为主、其他行业相应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72年间生产性投资比重最大的阶段。
图为1959年7月,刚刚建成的崂山水库。
1979年—1984年
基础设施投资加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青岛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集中财力、物力,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纷纷落地开工。
从1978年到1984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年均增长20.2%。七年间,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占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3%。杭州路立交桥、宁夏路大桥、青岛港八号码头、流亭机场侯机楼等工程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为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
图为流亭机场候机楼。
1985年—1992年
投资拉开“大青岛”框架
1984年入列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青岛在国家新的政策指引下,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89年青岛重新调整城市规划,“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大青岛”框架勾勒完成。在规划布局的引领下,青岛也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济青高速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元庄—流亭高架桥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项目。同时,青岛也继续加快工业投资步伐,注重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在完善和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从1985年到1992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217.2亿元,年均增长23.5%。
图为济青高速公路。
1993年—2002年
东西两翼建设步伐加快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此后,青岛市全面启动了开发市区东部的发展战略,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城市东西两翼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国家适时出台了扩大内需、加快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保持适度增长。从1998年到2000年,青岛投资增速达到15%以上。
2001年至2002年,青岛在继续深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同时,紧紧抓住加入WTO有利时机,提出了经济重心“西移”的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这两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84.4亿元和478.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和24.4%。
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共计2031.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1.4%。从投资方向来看,除围绕加大产业投入,青岛还着力支持五四广场、颐中体育场等市政公益设施建设,以及海信立交桥、东海路打通、福州北路等城市交通设施建设。
图为1992年8月7日,东部新市委、市府大楼开工奠基。张岩 摄
2003年—2010年
服务业投入力度增强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青岛获得了举办奥帆赛的神圣使命。围绕举办一届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奥帆赛的目标,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此时,青岛还提出了构建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目标。两个目标同步推进,带动青岛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2003年起,青岛以“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为重心,加快了海尔工业园项目及家电信息产业集群基地、招商局国际码头、北船重工、中海油、大炼油、丽东化工等工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同三线青岛段、城市快速路、流亭机场三期扩建、滨海公路、青银二期、海湾大桥等公路建设项目序幕。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总量扩张,增速快步,结构优化的格局。在快速提升城市地位的同时,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3.3亿元,增长45.6%。其中工业投资755.6亿元,增长45.9%,占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2%;基础设施投资209.7亿元,占14.9%。
2006年起,青岛市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这一时期,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对外辐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2010年青岛累计完成投资10321.3亿元,年均增长23.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比重出现积极变化,由2005年的2.1:56.2:41.7调整为2010年的1.1:42.3:56.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004.4亿元,每年增长34.3%,占全市投资比重19.4%,比2005年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
图为2007年,西镇开始大拆迁。
2011年—2015年
投资由量向质转型发展
从2011年到2015年“十二五”时期,青岛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战略为指导,围绕“转调创”和“蓝高新”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在持续“稳”增长中不断由量向质转型发展。
五年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明确,既有“一谷两区”重点板块、中央商务区、中德生态园、金家岭金融新区等重点区域,也有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电动客车、工业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清洁能源客车等转型升级项目,还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同时,青钢、海晶、碱业等老企业搬迁改造项目步伐也不断加快;“十个千万平米工程”高端服务业项目持续推进;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带领城市设施建设步入新时代。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得到重视和加强,分别完成投资5622.3亿元和2949.7亿元,年均增长26%和28.3%,成为带动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积极动力。
“十二五”时期,青岛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5倍,年均增长19.3%。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1.7:48.5:49.8。
图为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隧道和胶州湾大桥同日建成通车。
2016年—2020年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从2016年到2020年的“十三五”时期,肩负一系列国之重任的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最前沿。青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投资领域“供给端”,有效投资有效供给不断落地见效,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和高质量增长提供了强劲动能。
2019年青岛投资增长21.6%,增速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创近七年新高。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投资一直呈现正增长,全年新开工项目3500个,在建项目接近7000个,投资增长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青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为着力点,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尤其是在一批“铁公机”交通、重点区域配套工程和文化休闲设施等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速,城市功能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十三五”时期,青岛基础设施投资比“十二五”时期增长41.8%;占“十三五”时期全市投资总量的比重19.1%。
“十三五”期间,青岛累计完成投资超2.7万亿,投资年均增长10.4%。尤其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全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青岛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速仍然保持了副省级城市和山东省前列水平。海内外企业家、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图为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
今天的投资影响着当下的增长,也决定着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展望未来,青岛经济发展新常态蕴含着新的前行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驾辕之马,也是供需两侧齐发力的重要引擎。扩大合理的有效投资在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中将起到关键作用。眼下,青岛正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全力推进青岛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以优异的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王元 孙文斐)
责任编辑: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