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如果你的宝宝“宅、孤僻、爱发脾气”,别怪孩子,只因家长没做这件事……

2020-09-06 11:59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

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他们体验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时间都是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来间接了解大自然的一切。久而久之,缺乏直接的触碰和感知,很多孩子无法灵敏地感知四季变化,区分不了五谷杂粮。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城市化大潮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近70%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究其原因,通过父母的理念和教育可见一斑。

大多数日常工作996的父母,虽拼尽心力为孩子提供一切优渥条件,却鲜少会陪孩子去户外游玩;

还有些家长把户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户外存在大量细菌和病毒,会把孩子浑身搞得很脏,所以很少让孩子独立外出体验自然,小心翼翼地把孩子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中;

而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更是把自制力差的孩子“绑架”在了室内。

试问,被困在应试教育和钢筋水泥丛林中,严重缺失自然教育,会培养出怎样的一代人呢?

当孩子不再想知道小鸟叫声是什么样的,不再关心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不再对小动物充满好奇,他们会越来越封闭自己,失去对世界的兴趣,对自然的敏感也会越来越差。

举个例子,三毛的《塑料儿童》中写了个场景,她在台湾邀请了几个孩子去领略大海的壮美,孰料他们一路打游戏,到了海边也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把孩子与自然割裂,看上去貌似只是信息或知识的缺乏,但其实,自然缺失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生理或心理健康。

三毛书中写的场景就是典型的例子,孩子已经觉得自然没有一点儿吸引力,失去了在真实世界学习的兴趣了。平时就想自己一个人宅在家里,与游戏/动画片作伴,更不愿意跟家人交流,时间一长,会变得越来越宅、孤僻。

同样,不愿意接触自然的小孩,也会缺乏同理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亲近自然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重要途径。

不喜欢在自然中玩耍的小孩,对自然缺乏尊重,也不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思维只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自己快乐就好,不会更多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会动不动就发脾气。

很多研究还表明,孩子长期远离自然,不仅会造成身体素质变差,注意力和创造力等能力的下降,甚至还会造成孩子忧郁症。 

自然教育,势在必行

而与“自然缺失症”的小孩恰恰相反,长时间的户外玩耍的孩子,他们的同理心、社交和沟通技巧、独立性和自我调节、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深度感知等能力都特别强。

在德国柏林,有一所很特别的幼儿园,在那里,孩子们学习的课室就是户外的森林。

在“森林课室”里,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森林,爬树,玩泥巴,踩水坑,用木头、树枝做各种装饰和工具等等,每天都在新鲜空气中成长。

不仅如此,幼儿园把课堂搬进森林里,认识动植物也是孩子重要的一课。

老师会针对各种动物制定不同的主题课程。比如让孩子们观察乌龟如何爬行,鸟儿如何做窝;看到蜘蛛网,老师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蜘蛛网不会粘住蜘蛛自己?

老师一步一步和孩子们探讨,也会通过很多艺术形式,做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更懂得生命的价值。

在国内父母通常会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而在德国,大人们更愿意把“玩具”藏在森林里,让孩子就地取材,在森林中寻找玩具。

孩子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有意思的“大玩具”。比如一群孩子在没有任何大人协助的情况下一起搭了一个小木屋,他们会自己点篝火,也能很快搭起一个露营帐篷、木头建的小教室……

这在许多家长看来也许很难想象,但在德国的森林幼儿园里,很多孩子都做到了。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老师和家长都能做到充分遵从孩子天性的召唤,完全放开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寻,给孩子开放的自然教育,用朋友式的陪伴陪着孩子一起自然成长。

这种“一起自然成长”的理念,不仅让家长从中收获了难忘的亲子瞬间和成长的快乐,而且帮助孩子的运动力、创造力、审美力、团队协作力等多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你觉得作者的观点正确吗?你赞成多带孩子亲近自然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