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相声、唱快板、说评书,贴近生活创作曲艺作品讲述“青岛故事”……刘宗琦,一位土生土长的85后青岛曲艺创作、表演者,活跃在青岛群众文化大舞台,传承传统书场培养曲艺观众,创新评书说景点“红”上抖音。
刘宗琦说,他从小学就迷上了传统相声,后来成为青岛第一个曲艺专业本科生,如今作为岛城群文系统的曲艺干部,他乐于尝试更多的创作、更多形式的表演,“希望更多人喜爱曲艺、传承曲艺。”
刘宗琦期待更多观众爱上曲艺。
一盒磁带引发的相声情缘
别的小学生看卡通片,他听相声;别的小学生听流行歌,他还听相声。刘宗琦说,因为一盒相声磁带,他在小学就成了相声迷。“我还记得那盒磁带有三个节目,我最爱牛群、冯巩的相声《小偷公司》。”再后来,刘宗琦开始听马三立等名家相声,越听越上瘾,听着听着,刘宗琦就自学说相声了。“四年级的时候,我穿了一件海牛队的球服,在学校‘六一’演出中说了一段姜昆的相声。”结果,老师同学们反响很好,给了刘宗琦足够的信心,继续边听相声边学习。
2002年大家普遍开始上网的时候,不同于大众玩游戏听歌看片消遣,刘宗琦的网络生活只有一个主题——“相声”。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刘宗琦脑海里积累了大量相声资料,“大学之前,随意放一段相声,听两三句,我就能说出是谁说的哪一段。”
凭着对相声的热爱,刘宗琦报考了当时的鞍山科技大学(现辽宁科技大学),那里有田连元创办的全国唯一的曲艺本科专业。因为没有正式拜师进曲艺圈学习,刘宗琦进校的时候,文化课第一,专业课倒数。而进入大学之前的暑假,刘宗琦突然开了窍,“正式开学专业复核考试,我得了第一!”自此,他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开了挂”,相声、快板书、评书,样样名列前茅。同时,有幸得到田连元、杨振华、姜昆、王佩元、王平、崔立君、巩宝生、于铁、王俊明等老师的悉心教导。2007年,大学生刘宗琦拜知名相声和快板表演艺术家萧国光先生为师。后来偶然跨界去参加央视的热播栏目《挑战主持人》,刘宗琦也拿到了2010年的第五周“周冠军”、第二月“月冠军”。在专业过硬又有“明星效应”加持下,刘宗琦的毕业表演在2010年5月28日举行,《“琦”乐无穷——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刘宗琦个人相声专场演出》开进了容纳千余人的大剧院,自豪的他“感觉一直被捧着”。
这种“优越感”在毕业工作的时候突然被打碎了。刘宗琦回忆,阴差阳错,他错过了去央视做主持人的机会。回到青岛,暂时做了一家会馆演出管理人,还登台说相声,“有一次,我和搭档被醉酒的人哄下台来。”种种生活里的不如意,让刘宗琦第一次在曲艺的痴迷中迷惑了。后来,他辗转做了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做过制片工作。2014年,青岛曲艺社的曲艺前辈劝他重返曲艺舞台,想想那些年为曲艺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以及热爱曲艺的初心,刘宗琦拾起来老本行,开始重归曲艺创作、演出行列。2016年,刘宗琦报考青岛市文化馆的曲艺干部,被录取后,他在群文大舞台中,如鱼得水,不仅燃烧着自己对曲艺的热情,还带动了一批批岛城观众成了曲艺的“粉”。
刘宗琦在“群星书场”开讲传统评书。
说得了传统书场也能“抖”红景点评书
“我一直喜欢传统相声,也坚持传统曲艺的传承。”2017年,青岛市文化馆“青岛群星书场”开讲,刘宗琦挑起了重振青岛传统书场的重担。上世纪50-70年代,青岛也曾有过曲艺辉煌时光,传统书场多处开花,“几十年了,青岛没有过传统书场。”“青岛群星书场”接续了曲艺时光,先是在传统节日里,集结岛城乃至全省全国的曲艺名家来青演出,后来又于2019年开启长篇评书连载,而主讲人正是刘宗琦。
每周五19:30,“群星书场”准时相约。刘宗琦开始说的,是根据明末真实案件改编的公案评书《三蒸骨疑案》,“第一场长篇评书开讲,观众只有十五六人。”这让刘宗琦很是沮丧。但铁杆粉丝的口碑相传,让“群星书场”渐渐有了固定的听众。八九十岁的老爷子,每逢散场都会跟刘宗琦打个招呼再离开;第一排左边中间位置,总是被同一位男老师早早占下,而右边中间的位置,总有一位老太太边听边记笔记;最后排,从初中开始就“报到”书场的学生念到了高一,依然在周五赶来坐定听书……刘宗琦说,可爱的青岛观众们,跟他一起把传统书场坚持下来了,“而且年轻观众越来越多。”
在坚持传统曲艺阵地的同时,刘宗琦也在适应时代不断求新。2020年疫情期间,他把书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继续开讲传统评书。青岛市文化馆开拓群文新舞台,刘宗琦负责用评书的形式,与抖音合作,网上开讲青岛景点。“大琦带你逛青岛”这个栏目,用一个个故事,让景点“活”起来,让还未出行的人“种草”了青岛。“很多人都在讲景点故事,我的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刘宗琦自己撰写故事文本,融入了很多评书元素,有评有讲。小青岛、崂山、石老人……青岛的山海文化、历史人文故事,浓缩成一个个不到两分钟的小视频,把好听好看的青岛景点故事传播开来。
“大琦说青岛”成了网红栏目。
在青岛讲好曲艺版的“青岛故事”
创作表演青岛景点评书,只是刘宗琦用曲艺形式讲述青岛的一种探索,这些年来,他以青岛典型人物为题,创作了多个青岛好故事。
“我在大学期间,创作一直是短板。”直到大四毕业前夕,刘宗琦被沈阳军区某部队邀请创作表演节目。“当时有点投机取巧,根据马季的《五官争功》,写了一个《五蛋争功》,就说导弹、信号弹、子弹、火箭弹、照明弹的故事。”没想到,这个相声还火了,在铁岭、抚顺等地巡演,“那一次让我感觉写东西没那么难,就开始尝试创作。”
2015年重返曲艺舞台期间,刘宗琦创作表演了相声《西游漫谈》,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第七届北京青年相声节新人新作大赛三等奖;创作表演相声《身受其害》,获得山东省群众文艺调演二等奖,青岛市“海燕奖”比赛曲艺类一等奖。“《西游漫谈》还被天津曲艺团购买了使用权。”对刘宗琦来说,得到曲艺巅峰团的青睐,是莫大的荣誉。
曲艺作品要以身边故事为主,让观众有共鸣,有生活才能创作好作品。刘宗琦说,在青岛开讲,讲“青岛故事”更接地气。近年来,他根据青岛民警王鑫的事迹,创作了《赤胆英雄》;纪念航海家郭川,他创作了《魂系大海》。城阳“草莓公主”王倩带着村民捧出“金饭碗”的故事,也给了刘宗琦灵感,创作出《草莓公主》。上周末,刘宗琦搭档张萍,代表青岛参加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新创群众文艺作品汇演,说的是对口评书《水下愚公》。《水下愚公》由刘宗琦、李雪联袂创作,“对口评书很少见,男女对口评书更是少见。”刘宗琦介绍,这个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生动讲述炸礁兵天天与波涛礁石相伴,与雷管炸药为伍,他们投身特殊战场,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对于我来说,更多作品是来源于青岛生活,更多创作都是生活感悟。”刘宗琦如是总结。而他也期待,更多年轻观众通过“群星书场”爱上曲艺这个舞台——“每周五晚七点半,群星书场聚宾朋。古今多少悲欢事,皆在你我笑谈中。”(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贾小飞 摄影 柳栋)
责任编辑: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