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则兴,背海则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两个月后的2018年5月,山东迅疾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动员大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海洋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谋划部署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三年来,拥有全国六分之一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的山东,不断拥抱海洋、深耕海洋、保护海洋,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新动能,紧锣密鼓,部署推进,不断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海洋力量。
6月23日,山东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对三年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成就的“大检阅”,也是再动员、再部署、再出发!
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三年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山东特色海洋强省建设新路子。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事实一再表明,山东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山东高规格召开海洋强省建设会议,就是要站在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山东未来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海洋、定位海洋经济,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努力造就一个海上山东,奋力开创海洋强省建设新局面。
刘家义强调,建设海洋强省要在7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推动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科技实力、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海洋人才高地、深化海洋法治建设、守牢海洋安全底线、加强组织领导等。
千帆竞发,势起如炽。作为海洋强市的青岛,被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更多“龙头”牵引的重任。
刘家义在讲话中多次点到青岛——
要重点加快青岛国际航运服务示范区建设,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互融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区,推动海洋国家试点实验室入列,加快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建设;
青岛要强化责任担当,突出海洋功能和特色,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勇当经略海洋的先锋;
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涉海高校提升海洋学科建设质量,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优化海洋专业学科设置;
……
经略海洋,青岛从来没像此刻这样迫切。今年山东省两会期间,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参加青岛代表团审议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岛要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其中一项就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3月5日,赵豪志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互动交流时,再次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发言。
“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再“加码”,仅6月份以来,赵豪志就先后三次或实地调研,或主持召开相关会议,“顶格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能力越大,责任越强!对于正发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青岛来说,在海洋强省建设中谋求进一步引领发展,既是山东经略海洋的“呼唤”,也是青岛在更大坐标体系中开辟更具核心竞争力新空间的使命所在。
青岛责任
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经略海洋,既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
山东标注起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起于2018年。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是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发展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
山东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担当,而青岛则是重要的“助推器”。在同年4月29日至30日,刘家义在青岛主持召开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并进行深入调研,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山东海洋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海洋强省听取意见建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为山东、青岛经略海洋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出成效,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5%,2020年增速6.1%,占全市GDP比重近三分之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新起点,建设海洋强省,山东必须让已有的“存量”释放动能,同时增添更多发展“增量”。作为海洋强市的青岛,更应该拿出“舍我其谁”的气势,勇挑重担,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展现青岛担当。
青岛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积极融入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建设,放大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向海洋深度推进,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抢占海洋发展的制高点。
青岛底气
在山东打造海洋强省中勇当发展龙头不是青岛在“盲目自信”,恰是这座城市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天然底气”。
山东“向海洋进军”需要找到发展“抓手”,实力雄厚的海洋科技、彬彬济济的海洋人才和根基稳固的海洋产业基础都是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中不能不提的优势。而在这些方面,青岛是全省当之无愧的发展“排头兵”,会议中,青岛这几张“王牌”更是被反复提及。
青岛研发的水产新品种白玉参,价格高达3.2万元/斤。
会上总结了全省的海洋科研优势。在这个领域,青岛在全国范围内可谓“独领风骚”——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不乏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拥有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无疑是山东打造海洋强省的最强根基。
而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更是推动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喷涌勃发。全国海洋领域的国际领跑技术过半在青聚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无疑为全省经略海洋发展提供了创新保障和能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左一)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
基于北斗卫星成功实现6000米深海全水深大容量数据实时传输,使我国全球海洋定点定时观测能力居于世界前列;“海燕—X”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到10619米,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会上,以青岛为代表的多项海洋科技成果得到了刘家义的频频“点赞”。
的确,仅“就近”回望“十三五”期间,青岛便持续在海洋传感器、海洋深水钻探、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频繁取得突破,有14项成果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在青岛的带动引领下,全省海洋领域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在全国占比达37%。
青岛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青岛,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趋势已经锐不可当;与此同时,实现海洋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硬件”实力也在持续增强。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东方红3”“蓝海101”“深海一号”等一批先进科考船先后入列,为青岛、山东乃至全国向深远海“进发”提供了更先进的保障。
如果说海洋科技的领先让青岛傲然挺立在全球海洋创新的前沿,那么海洋产业的发展则铸就着海洋强省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全国20余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有20个在青岛都有布局。
海洋产业最直接的“承载者”就是枝繁叶茂的海洋企业。青岛培育了北船重工、中石油海洋工程、中海油海洋工程、明月海藻、聚大洋、鲁海丰等一批海洋领域龙头企业,在此次大会上被反复“点名表扬”;海洋企业带动产生了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科教管服、涉海设备制造等5个年产值过千亿的海洋产业,以及海洋水产加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涉海原材料制造等4个年产值过五百亿的海洋产业。
青岛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是城市巨大的发展优势,也是山东打造海洋强省必须用好的资源。青岛不仅仅让港口发挥物流运输作用,更是探索将国际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险、产业发展等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使青岛港成为了全球航运、贸易的重要空间节点。这无疑为山东向海图强,建成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做出了“表率”。
青岛路径
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既要发挥优势以“扬长”,也要解决问题以“补短”。
所以,在今天的大会上,山东下大力气进行了“自我剖析”,列出了海洋发展统筹力度有待加强、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科技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发展问题。
肩负着经略海洋的国家战略、承担着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青岛此前在机构改革中组建了海洋发展局,筹建了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以“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布局和气势,在全市发起了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现在,更应该进一步“靶向”解决这些海洋发展的普遍问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谋划大局、深度推进、更多作为。
经略海洋的核心是海洋产业,而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海洋项目。因此,青岛把“双招双引”作为“第一战场”,仅去年一年就引进了100多个涉海项目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49.6%,不仅给“十四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产能的释放打好了“提前量”,更是给全省海洋产业的发展“打了样”。
具体到招商引资发展不均衡、海洋产业“小”而“散”等问题,青岛在全省给出了发展的路径“指引”——集中力量抓大项目、招引新兴高端项目、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同时,围绕龙头企业和正在推进的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
围绕大力发展的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海洋产业,青岛正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引进龙头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大项目。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青岛正谋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让科技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青岛注重“内外兼修”。
对内,搭建企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的一体化统筹平台,完善信息对称。特别是要利用好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使政企、科企、银企的合作更加密切。
对外,引进外地科研机构,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和研发成果在青岛、山东集聚,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目前,青岛与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已完成注册工作,首批3个拟落地项目正按程序申报省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集聚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涉海研发机构30余家,众多高精尖科研成果为产业化注入了新动能。
从近海走向深蓝,依海而生的青岛还在布局更多前瞻性的深远海产业规划。组建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推动实现我国深远海开发技术自主可控;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打造深海微生物采集、保存、研发和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加快提高我国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山东最大的潜力仍然是海洋,最大的优势仍然在海洋。山东作为海洋强省,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应当也必须作出更多贡献。中央要求山东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大有可为。
国家、省委对青岛经略海洋寄予厚望,青岛市委市政府为此高度重视,频繁为发展海洋经济凝心聚势。6月9日,赵豪志到崂山区和青岛蓝谷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强调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两天后的6月11日,主持召开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青岛海洋工作必须创一流、当排头,走在最前面。要坚决扛牢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的责任使命,加快建设更具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海洋城市。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然吹响!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远眼光经略海洋,青岛必须肩负起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奏响宏伟的蓝色乐章。(作者 | 勋祥 耿耿 摄影 | 丘欣敏 等)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