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市发展改革委: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谱写伟大中国梦的青岛新篇章

2021-06-24 19:1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4日讯 今天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由市发展改革委介绍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青岛从起初的滨海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不足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12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527万元增加到1254亿元,常住人口规模从406万增加到1007万。”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杰介绍。

青岛的城市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1981年被列为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6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成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又被定位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奥帆赛、世园会、上合峰会在此圆满举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尤其2018年以来,按照“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重要指示要求,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青岛担当作为、砥砺奋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伟大中国梦的青岛新篇章。

锚定高质量发展,提速动能转换步伐

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速度,青岛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注重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持续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青岛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2017年正式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于2019年提前1年实现较2010年翻番的目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作为城市的活力因子,2020年,青岛市场主体发展到180万户;城乡居民获得感与日俱增,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万元和2.4万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青岛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4:35.2:61.4。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其中,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1.1%和5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2%。

这背后,是青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坚实步履。以获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契机,青岛持续打造以创新为主要支撑和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和“驱动器”的优势不断巩固。

在青岛,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青岛先后成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双试点,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这座创业城市里,创新企业和机构次第成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96家,10家企业进入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居全国第5位,卡奥斯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达到4家。

有了企业竞相生长的“热带雨林”,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这座城市形成:培育形成家电、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2个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让青岛成为一块“磁石”,吸引引领性大项目和高端资源不断集聚。推动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空客直升机、惠科微电子、东方影都等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4%。法人金融机构累计达到35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64家,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200亿元、进入全国前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9次进入前50。人才总量超过230万人,9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强,获评2020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撬动区域融合发展

努力拓展开放的广度,持续增加改革的强度,不断推进融合的深度,青岛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双节点”的价值,以开放倒逼改革,撬动区域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在更加开阔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重大活动在青岛成功举办,青岛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国际会客厅”。

助力畅通循环,青岛航运枢纽和贸易中心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承接着两个国家物流枢纽的青岛,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山东港口集团成立运营,2020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超6亿吨、居全球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1万标箱,居全球第六位;齐鲁号”欧亚班列直达16个国家、44个城市,累计开行1041列。青岛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业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20年,全市货物进出口达到6407亿元。截至目前,累计有16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设立了354个项目。

青岛持续发起15个攻势,不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青岛先后获批西海岸国家级新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大战略平台,“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正成为广泛共识。

青岛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率先建立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机制,获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位次逐年提升。青岛成功获批国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市属企业整体混改率达到71%;获批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深化“三权分置”改革,99.1%的村庄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青岛主动担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起势,发起“2020•青岛•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设立1000亿元规模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协同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湾区大都市建设全面推进。胶州湾东、西、北岸城区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纵深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3%。

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改善。在被国家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成即将启用;胶州湾第二隧道开工建设;济青高铁、青连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龙青高速等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加速成环成网,运营里程达246公里,跻身全国城市十强。抢抓数字时代机遇,青岛还成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增进民生福祉

城市品质的提升,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加大环境改善的力度,美丽青岛建设成效明显。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14.5%,自然岸线保护率达到4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海域面积比例达到98.8%,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前列。万元生产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彰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实现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深化国际时尚城建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始终保持政策的温度,民生福祉实现新的改善。精准脱贫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全市6万多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摘帽。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总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全社会就业人数最高突破600万人,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4%以内。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康复大学开工建设,养老床位数发展到6.8万张,每千人医疗床位数达到6.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人;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录取率提高到68%,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突破50%。青岛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