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多项技术改造,林洪聚用30年的匠心守护初心——
确保每一瓶啤酒都是完美的
■林洪聚在车间检查啤酒包装效果。 刘 萍 摄
有韧劲、肯钻研,这是林洪聚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啤酒包装车间,林洪聚穿梭在一条条生产线之间,在洗瓶机、贴标机、装箱机、码垛机前,熟稔地拿起酒瓶,随机抽查包装效果,遇到问题不时与现场的操作人员交流。
这位1991年毕业后就到青岛啤酒三厂任职的老青啤人,在30年的时间内从一名普通的发酵工逐步成长为工艺技术的一线管理者,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用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啤酒工艺技术,与团队成员一起做到了让啤酒安全、好看、好喝。
林洪聚说,啤酒生产的关键是如何控制工艺,严格控制生酒的微生物等指标,确保每一瓶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啤酒都是完美的。
2011年,青岛啤酒三厂计划新增一条啤酒生产线——4号线。按照以往生产线的使用规律,一条生产线使用1周后即需要进行工艺大刷洗。如果早于1周刷洗,会影响生产效率。但晚于1周刷洗,会影响杀菌效果,微生物控制也不易达标。
“一开始,由于操作不到位,不到1个周期就得提前刷洗。”林洪聚说,那时订单多,频繁地刷洗会影响生产效率。于是,他就想方设法排查问题。
当时正值夏天,室外高温,车间的温度更是高达40多摄氏度。有人建议林洪聚带着团队在会议室里研究设备,但是他觉得不到一线一遍遍地调试,问题就难以解决。于是,他穿上防水鞋,跟其他人一起奋战在车间。经过4次工艺大刷洗和调试,最长的一次调试刷洗干了10个小时。最终,林洪聚和操作人员一起找到了容易遗漏的关键点,并一一列了出来,有些毛刷刷不到的地方,他就带着工人换小牙刷一点点刷,问题圆满解决。
“说起来都是一个个小问题,有时候也不是解决一个就能立即奏效的,但是把这些小问题积攒下来,最终出厂的酒肯定是不完美的,就会有损青啤的口碑。”林洪聚说。
正是因为这种执念,林洪聚经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严格按照公司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瑕疵。4号线贴标机刚投入使用时,由于磨合不到位,贴标总是会出现偏移,林洪聚和他的团队又一次投入攻关。
先是请青啤一厂、二厂有经验的老师傅到现场指导,又亲自上手试验、改善。最终,他对设备的万向节、进瓶螺旋、标盒等进行了技术改进,解决了贴标问题。由此展开,他又对2号线铝箔水平搭接不齐问题进行质量攻关,让贴标合格率大幅度提升。针对提盒酒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封箱不稳问题,他召集工艺、设备、品管、生产等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集思广益,一番攻关之后,不仅彻底解决了提手脱落的问题,还通过试验确认了箱内提手宽度及增加受力面积,从而改善了顶盖变形的情况。
生酒PCA和NBB-A高低是决定包装生酒微生物积分的两个关键指标。林洪聚就把提高这两个指标的合格率作为质量团队的首要任务。从人、机、料、法、环几个环节入手,逐一突破,多次分析、对比,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管控流程:修复、完善各线装酒机CIP自动清洗程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浓度、循环时间、温度偏离标准要求,最终使得包装生酒微生物积分达到了青啤公司领先水平。
“有时候看似1毫米的差异,那也是不符合工艺标准,必须为解决这1毫米想尽各种办法。”林洪聚说,他要做的就是把酿造酒的口味维护好,把包装做得极致精美,让每一位消费者不仅喝着舒服,看着也舒服,“这是我的匠心,也是初心。”
党员档案
林洪聚,1970年3月出生,2003年11月入党,现任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三厂包装部工艺部长。在青岛啤酒三厂先后做过发酵工、担任过检验班长等,因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刻苦钻研,在产品质量攻关和设备技改方面有突出建树,先后荣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劳模”等荣誉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 萍)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