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5日讯 在城市的发展轨迹中,建筑记录了时代的传奇。在建党百年之时,回顾青岛建筑业的发展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走向国际舞台,建筑业的崛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丰功伟绩。青岛市统计局梳理历史数据显示,如今建筑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取得的斐然成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筑业百年发展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这一时期,我市建筑业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各类工厂、建造教育设施等为主。其主要特点:一是建筑的投资、设计、规划、施工、工程技术等主导权控制在列强、官僚和民族资本家手中;二是建筑工人地位低下,生活举步维艰受到中外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三是建筑设施多为官僚权贵强化统治所服务,为中外资本家创造个人财富而建造,广大人民群众难享社会发展成果。
这一时期建造了青岛商会(建于1921年)、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建于1929年)、花石楼(建于1930年)、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建于1929年)、青岛八大关别墅群(始建上世纪30年代)等。然而,这一时期人民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居无定所、饥寒交迫。从1921年至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始终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瘫痪民不聊生,城市建设发展滞后,建筑行业极为弱小且无发展空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31年的青岛航拍照片)
第二阶段:改革探索阶段(1949-1991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秉持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建筑风格并不断发展和壮大,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前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进入全面探索阶段。建筑业经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三个阶段,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筑企业个数逐年增加。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企业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青岛建筑业乘着改革东风,市场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单位个数从1983年的21家,达到了1991年的32家,其中,全民企业15家,集体企业17家;全市从业人员由1983年的3.1万人增加到5.2万人,增长67.7%。
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力初显。1986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青岛建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注入新的活力。建筑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1.9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8.8亿元,增长3.6倍;1983年完成施工面积166.1万平方米,1991年达到190.2万平方米,增长14.5%;1983年完成竣工面积80.4万平方米,1991年增加到94.6万平方米,增长17.7%。
建筑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政企分开的要求,把国企改革导入“利改税”阶段,在企业经营层面推进改革,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留利,刺激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青岛建筑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983年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1991年3.3亿元,增长57.1%;1983年实现利润总额0.2亿元,1991年0.3亿元,增长50%。
(1970年,一座新式“天桥”正式竣工启用,右侧是老木桥。)
第三阶段:市场化改革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幕。青岛建筑业发展由此驶入快车道。
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企业改制稳步推进。1992年青岛建筑业企业单位个数达93家,1994年突破100家,达到122家,2002年增加到570家,比1992年增长5.1倍;从业人员从1992年的5.3万人,增至1997年达17.8万人,2002年增加到24.7万人,增长3.6倍。
建筑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199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从福利分房变为货币化分配,标志着住房产品市场化改革开始。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家适时出台了扩大内需政策,房地产开发与固定资产投资“双轮驱动”,助推了青岛建筑业市场主体,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1992年青岛建筑业总产值为11.3亿元,2002年完成产值166.3亿元,增长13.7倍;1992年完成施工面积445.2万方米,2002年达到2604万平方米,增长4.8倍;1992年完成竣工面积225.2万平方米,2002年增加到1354万平方米,增长5.0倍;1992年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2002年增至155.2亿元,增长22.8倍;1992年实现利润总额0.7亿元,2002年达3.3亿元,增长3.7倍。
(1992年8月7日,东部新市委、市府大楼开工奠基。)
第四阶段: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0年)
自2003年以来,青岛建筑业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多功能、深层次、全方位的大市场框架,描绘出了一幅科学发展新画卷。
建筑业整体向好发展。企业单位数由2003年的521家增加到2010年640家,增长22.8%;从业人员由2003年的24.5万人增加到42.8万人,增长74.6%;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202.1亿元,2010年突破800亿元,达到813.7亿元,增长3.1倍;2003年施工面积3001万平方米,2010年高达6972万平方米,增长1.3倍;2003年竣工面积1358万平方米,2010年增加到2158万平方米,增长0.6倍。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190.3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790.2亿元,增长3.2倍;2003年实现利润总额4.6亿元,2010年实现21.9亿元,增长3.7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发展大建筑业,培育大企业,拓展大市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至2011年,青岛已基本实现了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突破了以房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矿山等专业工程拓展,覆盖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的格局已逐步形成;纵向拉长了产业链,由传统的工民建向钢结构、路桥、防腐保温、装饰装修和智能化等新兴领域进军,大建筑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融合速度加快,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行业发展呈现新变化。随着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搞活的加快,青岛建筑业生产运营也发生新的变化。一是大型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逐步探索境外建筑市场。青建集团率先与央企合作“借船出海”,1995年获得了独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开启“驾船出海”的航程。二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建设步伐较快,建筑市场需求空间扩大,外地建筑企业大量进入本土建筑市场。据测算,外地建筑企业承接的工程量约占全部的四成左右,央企、江浙大型民企的进入为我市建筑业近距离学习和吸收先进运营理念、前沿技术等提供了契机,促进我市建筑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7年,西镇开始大拆迁。)
第五阶段:创新发展阶段(2011-2015年)
改革进入攻坚深水区,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青岛建筑业进入到了创新发展阶段。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分享改革红利。2011年以来,青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市场主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1年建筑业总产值不足千亿元,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1338.6亿元,比2011年增长1.1倍;2015年建筑业企业个数达619家,比2011年增加42家;从业人员由2011年的32.8万人增加到2015年39.2万人,增长19.5%。
建筑业信息化持续推进,企业运营模式创新发展。我市建筑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实现服务的增值和创新。部分装饰装修企业依靠“互联网+”战略进军家装电商领域。2015年我市建筑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金额3.1亿元,比2011年增长92.5%。
建筑市场开拓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中国同沿线各国的经济联系,也为青岛建筑业的开放融合发展和转型优化升级开启了新的机遇之门。据测算,2011-2015年我市建筑业实现“一带一路”营业收入530亿元。我市建筑企业在海外运营,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生产施工体系。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山东电建铁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发挥自己独具的行业优势,形成以核电、水电工程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青岛市政集团公司、青岛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以房屋、市政设施、公路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设公司形成以石油管道安装和石油化工装置施工为主的境外施工体系。
(西海岸新区航拍图)
第六阶段:“十三五”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青岛建筑业也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全市经济社会向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产与效益同步增长,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2020年,青岛建筑业法人单位820家,比2015年增长45.9%,年均增长7.8%;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00.2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筑业资产合计2938.7亿元,增长88.7%,年均增长13.5%;实现营业收入2823.5亿元,增长89.3%,年均增长13.6%;实现利润总额53.8亿元,增长18.5%,年均增长3.5%。青岛建筑业有27家企业实现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占全部利润总额的87.7%,与2015年相比提高19.9个百分点。
积极迈入建筑产业化之路,实现高质量增长。青岛大型建筑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装配式建筑工程,逐步由理论探索向实践路径切换。例如,中建联合建设有限公司2016年承建市北区海尔世纪公馆二期F区项目,成为市区首个装配式高层住宅项目,装配率达到57.6%。据测算,2018年-2020年我市装配式产值累计超过100亿元,达到122.5亿元。
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建筑业成就斐然。“十三五”期间,青岛建筑业积极参与小康社会建设,在铁路、公路、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青岛完成铁路、公路建筑业总产值816亿元,其中,2020年铁路公路产值247.7亿元,比2015年增长2.2倍;完成科研、教育、医疗用房竣工面积累计970.3万平方米,比2015年增长1.2倍。
【聚集新动能实现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市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双驱动,为建筑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推动了建筑业由量变到质变,由单一主业到多元化发展,由承接国内施工到境外拓展,行业内的不断创新,让青岛建筑业取得了生产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新的跨越。
整体实力逐步增强。2017年青岛新增6家特级资质企业,2020年特级资质已达13家,占全省的三成以上,我市建筑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新经济”新动能持续聚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在建筑业大量应用。青建集团设立了行业内山东省唯一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内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岛建安集团成立绿色建筑研究院等,通过对生产技术、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创新研发,提高建筑有效供给,助推行业跨进产业化。
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建筑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全市经济社会整体向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至2020年,我市建筑业累计吸纳的农民工近200万人左右;全市建筑业企业累计上缴税金近150亿元,成为助力经济平稳持续向好发展的支撑力量。青岛建筑业还先后参与了2008年奥帆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2019年海军节等大型国际活动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展示青岛市建筑业综合实力。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业绩。据测算,2013-2020年青岛建筑业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1500亿元,年均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左右。据统计,参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南亚、西亚、东南亚三大运营区域,同时在境外产业园区、特许经营、投资贸易、带动国内优势产能输出等方面运营等领域取得新业绩。
展望未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又一机遇期。青岛建筑业企业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青岛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前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孙辉 肖婷婷 部分照片来自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