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风从海上来 | 上海AI:从“天上的云”到“地上的雨”

2021-07-09 16:4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9日讯 “我看到,展示人工智能硬科技的公司越来越多,说明这个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我也看到,不同于往年,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科技,不再是抓眼球的炫酷,而是实实在在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前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特意去上海世博展览馆的人工智能展区仔细看了一遍,在今天的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他谈了自己的观展感受,并将人工智能近年的发展形象地比喻为从“天上的云”到“地上的雨”——人工智能不再是人们看不懂的“云”,虚无缥缈,而是已化作“雨”,润物于无形,带给人们以方便。

今年已是上海连续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第四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今年的大会以“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为主题,围绕城市治理、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创新应用。数据资源、应用场景具有明显优势的上海,人工智能发展“一骑绝尘”。驻沪期间,观海新闻记者通过走访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大数据联盟、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商汤科技、深兰科技等科研机构、企业平台等,看率先抓住这波AI浪潮的上海如何在“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等方面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地。

要素完善

不约而同的选择,吸引行业巨头集聚

善于下“先手棋”,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一贯品质。回溯上海AI的发展,其实不过短短几年,但在关键时点,上海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族群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引发全球生产、投资和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敏锐嗅到先机的上海,在2017年于徐汇西岸举办了一场“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正是这个峰会,为上海种下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种子。“这首先要得益于上海在科创、大数据等方面的科研、产业基础,所以当人工智能在2017年上升为国家战略时,嗅觉敏锐的上海能立即行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宋海涛说,“不仅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意见,还连续四年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样的国际级专业大会,迅速集聚起产业基金、研究院、创新平台等全球资源,给上海AI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近1200家,2020年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逆势增长50%,2018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29.5%。如今,国际巨头与本土翘楚在上海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微软、亚马逊等国际科技巨头,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带来国际视野和开放协同交流的机会;百度、腾讯等国内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商汤、寒武纪、云从等行业领先者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赋能百业。值得关注的是,依托上海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和创业氛围,一些本土新锐也崭露头角,如海派龙头依图、深兰科技等增速不减;壁仞、氪信等一批后起之秀也正奋起直追。

作为人工智能第一梯队头部企业,深兰科技创立于2014年,是典型的海归创业团。这支看似年轻的团队,却已在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零售升级、智慧交通、教育、金融、医疗等领域有深入布局。谈及巨头们为何纷纷将未来的重心选在上海,深兰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海波谈到,不约而同的选择,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这里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水平的赛场,营商环境优越、产业门类齐全、高端人才集聚,这满足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赋能为王

城市是最佳试验场、价值最好实现地

当下,深兰科技的手脉识别技术,根据血液中血红素吸收红外线光的特质,获取手脉图像进行数字处理,从而鉴定个人身份,这样的闸机已出现在写字楼里;依图科技基于CT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凭借出色的“快准稳”诊断风格,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商汤科技,通过AI场景分割等技术,将区域内摄像头转化成为智能感知神经元,从而助力城市智慧管理……这些曾经憧憬的未来已走进现实,而这些企业均有一个共同点,即出身上海,且短短几年就在行业内“锋芒毕露”。

自上海将人工智能列为先导产业之时起,就提出人工智能最终须服务民生和经济转型,不能落地、没有应用的AI技术注定是走不远的。“不只看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产值有多高,更要看赋能百业的效应有多大。”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高宏对观海新闻记者说,“审定一座城市是否真正赶上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节拍,除了把技术创新程度作为‘硬杠杠’,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还要延伸到看产业发展、公共治理、社会生活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程度,强调‘赋能为王’。”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底,上海率先在全国启动AI应用场景建设计划,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开放应用场景,吸引更多新技术在上海率先应用。如上海市“一网通管”、洋山港智能重卡、进博会国网电力智能巡检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场景已成为“上海实践”样板。到目前,上海已经累计开放3批58个应用场景,对接280余家企业、500余个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以应用促产业、以产业带应用”的AI发展新路径。

而上海的这一套“审判标准”,在今年又迎来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今年初,《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聚焦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要来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变革。谈到AI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开幕式演讲中指出,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治理数字化转型,背后都离不开AI的算力、算法和大数据支撑,尤其是基于AI的智能解决方案,正在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城市也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试验场、价值的最好实现地。

生态培育

呵护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想象力”

去年,上海人工智能巨头商汤科技,在沪再落一子,商汤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正式在临港启动;位于徐汇滨江的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入驻率已达90%,逾20家人工智能创新研发机构与行业“隐形冠军”比邻而居;全国首个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落户浦东新区,城市智能治理以及市民想要的人工智能,藏在这里的“秒级”算法里……

产业的活力,是上海聚焦一流生态的持续培育,而培育的过程,则是依靠制度,来呵护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想象力”。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说:“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也是时代必然,其中重要途径就是培育数字要素市场。”

观海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两年,上海把资源向最想干事创业的有为人才集聚。不仅发布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上海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还从产业协同、数据开放、人才建设、资金引导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海陆空”全方位支持。日益完善的专家、企业家“朋友圈”正在上海形成。

这个“朋友圈”,不仅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一批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在上海人工智能百强企业的创始人中,近半数获得过国际顶级技术奖项或有过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上海人工智能从业人员18.7万人,占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1/3以上,三分之一为“80后”“90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年轻化、知识程度高、拥有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群体。当前,张江人工智能岛、徐汇西岸智慧谷、闵行AI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4个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四大核心承载区。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上海正在建设全球数据港、开源算法平台、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上海也正谋划着将AI已有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向广、向深不断拓展的“发展胜势”。

尽管如此,但是面对这一根本性转变,梅宏认为数字化只是“基础”“底座”,真正实现转型,还需要在数字化基础上完成流程再造和观念转变,尤其是观念转变。“我们国家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但不想、不敢、不会的现象仍然存在。要解放思想,实现观念的转换,建立互联网思维,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周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未来人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首席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荣潇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