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1日讯 创新实施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工作机制;在全省首创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延伸至村(社区);成立国内首个供应链行业法律公共服务中心……今年以来,青岛司法行政系统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教育整顿始终,聚焦精准务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多方面多领域大胆探索创新,截至目前,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共办理实事439件,其中,市司法局机关和局直单位分三批推出38件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
青岛市司法行政系统把工作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创造更多管用、好用的法律服务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在提升法律服务效能方面,充分发挥青岛在区位、开放政策、法律服务资源、地方经贸伙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申请司法部设立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青岛中心。成立青岛市会展法律咨询中心,开展“法律助力会展行动”。推动公证与不动产登记业务“全市联办”“全市通办”,实现学历、学位、驾驶证公证“跨省通办”,“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扩大至109项。建立市级移动端场景化法律服务平台——青岛市法治资源地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尖式”贴身服务。市司法局近日还印发《市、区(市)、镇街、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整合优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在拓展法律援助方式方面,创新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工作机制,在青岛市域内一体化受理、一站式办结。构筑“胶东五市跨城通办”服务格局,胶东五市群众不用跑远路即可办好法律援助手续。创建“12348”热线调解机制,拓展矛盾纠纷化解渠道,组织调解纠纷1182件。“12348”热线对来电咨询法律援助业务的,一键导入“法援在线”平台,推动热线与网络双网融合。
在优化基层治理模式方面,进一步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调整行政复议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建立调解和解委员会。建立年度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分析制度,做好涉企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继续保持100%。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遴选明白人、带头人3476人。打造市级网络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网络调解+统战”新模式。探索人民调解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协同衔接机制,推动全市村(社区)普遍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联动调解工作站。针对监所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创新建立联合监管机制,选取部分监所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组成工作组,对监所实施交叉式、流动式驻点监督检查,打破部门藩篱,解决监管难题,有力提升监所安全生产水平。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创新法治服务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一方面,聚焦法治建设提能级,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市机构设置,增设法治督察处,将研究室更名为法治调研处,更好地履行全面依法治市协调、督促、检查、推动职责。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制度,市委依法治市委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各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职报告。扎实开展法治指数评估试点,编制完成《青岛市法治指数指标体系》,聘请第三方进行预评估,形成法治指数可行性报告。制定《关于深入推进镇街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法治建设规范化镇街”评选活动。
另一方面,聚焦中心大局促发展。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年”活动,建立以市长为总召集人的协调机制,统筹指挥、协调、督促、推进示范创建工作。组织推进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行政执法工作。制定“项目落地年”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法治保障意见,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法治支撑。研究制定“十四五”政府立法规划。探索法律顾问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路径,建立市政府法律顾问提前分配任务、全程参与制定新机制。
聚焦市场主体优服务。全面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公布实施市级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345项,从源头上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优化升级移动执法App功能,动态调整“不罚”“轻罚”清单并扩大适用领域。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工作,建立园区内律师定期“坐诊”制度,惠企法律服务团队提供服务6454件次;并在市民中心设置惠企法律服务窗口,研发并启用线上惠企法律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一体化服务,该平台入选2021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司法创新案例。
日前,市司法局还印发《关于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意见》,围绕畅通拓展群众需求发现渠道、抓牢抓实群众实事项目管理、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跟踪问效三个方面,建立完善12项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全系统形成以上率下、全员参与、组织有力、督导有方、效果明显、宣传到位的办实事良好氛围。(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戴谦)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