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深入挖掘“莱西会议”经验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基层民主,为地区发展集聚起智慧和力量
基层民主建设的“青岛实践”
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青岛,不仅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在包括基层民主在内的政治文明建设上也走在前列——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基层协商民主蔚然成风。
制度不断健全,保障“自治”的力量
时间拨回到1986年。
彼时,莱西牛溪埠村年久失修的小学需要搬迁。但因为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动工。当时,村民李学春、王忠言二人挨家挨户游说村民。在他们的带动下,几天的时间,全村筹集了两万多元钱。有了资金,村里小学很快竣工了。这件事对村干部启发很大:村里有不少像李学春、王忠言这样热情高、会办事的人,如果能让他们以“农户代表”的身份出来“参政”,许多事情就好办了。于是,村两委因势利导,建立起“农户代表”制度,让农民“参政”,请出8名村民作为“村民议事会”代表,为农民说话、办事,反映下情、转达上情,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桥梁。由此,村民议事会制度在当地形成。
作为“莱西会议”经验诞生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莱西市首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了加强党的领导与推进村级民主的深度融合。“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村级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部活力”,是“莱西会议”经验的重要创新。
多年来,青岛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扎实推进,特别是村委会直选、村务公开等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时下,在青岛广袤的乡村大地,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健全。在平度市田庄镇孟埠村南坦坡网格,村庄在落实民主议事制度的同时,不断推进村庄的各项民主制度建设。村庄着力村务财务公开建设,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监事会,监事长由成员代表担任,掌管着财务监督专用章;推选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代表会,“党支部和理事会”成员定期向党员大会和成员代表会述职,根据评议结果,确立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对群众意见较多的限期改正。同时,村庄多次征求村民意见,经过多次修订完善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小宪法”——《南坦坡村村规民约》,引导和规范村民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截至目前,村庄已经建立了涉及成员代表议事制度、村庄纠纷协调、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制度、文化志愿活动开展、家风乡风文明、移风易俗、信用体系建设等近30项和村庄治理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在城市社区,青岛在全国较早开展社区建设,逐步构建社区依法民主自治新格局。
2016年,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在全市156个城乡社区开展协商示范活动,并指导各区市全部制定出台了《城乡社区协商目录清单》,将政府公共政策、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物业权益、志愿服务等涉及居民共同利益的内容纳入社区协商范围,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构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社区协商机制。
形式不断丰富,为群众搭建起自治“舞台”
在青岛,丰富多样的基层民主形式有力促进了社会共识的凝聚,为地区发展集聚起智慧和力量。
在胶州市洋河镇温凉河村,“党员茶吧+村民客厅”的创新形式,为群众自治搭建舞台。洋河镇温凉河村在党群服务中心中创建“党员茶吧”,内置红色图书、茶水设备,每晚7点至9点播放新闻联播,党员集聚其中,看书、喝茶、看电影、商讨村庄事务。一旁的“村民客厅”,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客厅管理员,将有矛盾的村民邀请到“村民客厅”做客,备好水果、热茶,营造轻松氛围,客厅管理员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调之以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1年4至6月,“村民客厅”共调解村民矛盾46起。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之间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产生纠纷,这些问题政府“不好管”,但如果听之任之容易导致矛盾升级。于是,街道通过创新工作法,激发居民在协商民主中的主动参与作用,由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掉”。
在城阳区,覆盖全区的“市民议事厅”为居民搭建起表达看法、提出意见建议的“公共客厅”。
从2012年开始,城阳区围绕“问民需、听民计、议民生”主题,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开展市民议事活动。议事主题上,区级、街道级议事活动议题涵盖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城市事务管理,重要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其他对辖区居民影响较大的事项;社区级议题主要涵盖社区经济发展、社区自治、集体资产处置、旧村改造、项目建设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重大事务。为了防止议事会走形式,每次开会,当地组织部门和街道方面都有人现场督导。议事会上提的问题,社区干部不仅要当面答复,现场落实,还要报区里督办,从区委书记到社区居民都能随时了解办理情况。
在这些平台上,促进了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于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尊重,来自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被上升为政策制度,由此,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渠道不断拓宽,有事多商量、遇事会商量
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多变。在基层,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和工作无所不在。有事多商量、遇事会商量,既是为了凝聚共识、寻找办法,也加强了政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彼此“懂得”。在青岛,市民拥有多种渠道,顺畅地提出对城市发展的想法、意见和建议,抑或只是表达情绪。
“‘三我’活动管用、办得快,有事找它就对了。”家住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的唐孔明谈起“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竖起了大拇指。作为村子里第一批经营民宿的业主,唐孔明因为自己的房子太旧、周边配套不全,租金总是上不去,看到“三我”活动已经全面进入社区,他便找到社区平台“说一说”。
平台将唐孔明的诉求反映到街道,改变随之而来——结合“三我”活动,沙子口街道一方面引入外部资本,一方面争取上级经费,翻新房屋、升级道路、改善卫生设施,又引来了外边的公司到社区谈合作,住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单位也在“三我”平台机制下经常坐下来一起沟通商量,“我们自家的老旧房屋变成了时尚民宿。”唐孔明高兴地说。
听民意、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使得民主渠道不断拓宽,政情民意传递也更加畅通。
据统计,青岛自2020年3月5日启动“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以来,“三我”活动持续深化,不仅建立起受理-办理-反馈-监督“四位一体”完备机制,让多元互动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起始点,倒逼政府部门把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落实在日常的每时每刻,也很好地引导广大市民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城市发展“成长中的烦恼”,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在活动的推动下,“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已成为青岛推动工作的新常态。截至目前,全渠道收集诉求总数达320余万件,群众满意率95%以上。(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青岛日报2021年8月13日3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