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我热爱大青岛,我怎么那么爱山东人民呢!”近日,北京游客王女士(网名阿珠)深夜发出的一段视频火了。视频讲述的是她中秋假日期间,在青岛旅游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件小事。她的分享,感动了无数关注山东以及青岛的人。视频发布一天,点赞量8万多,评论超过1万。网友纷纷对她的讲述表示认可,并分享自身的经历。
从王女士讲述的语气和表情都能看出,她的感动是从内心流淌而出的。她非常急切地想告诉更多人:青岛人的好、山东人的好客、这片土地上所涌动着的热情……而这种心与心的交流、真情与真情的同频共振,也格外能够动人心弦。
理性看来,这三件事都并非什么大事,而是人们旅程中大概率会碰到的“小事”。在这些原生态事件当中,有着朴素的善意、信任、服务意识等。
视频截图
第一件事,民宿中,王女士想给孩子喝牛奶,店里当时没有。民宿老板不声不响出去买,很快就送了一大桶牛奶过来。这是民宿老板对孩子的善意,也是对游客的服务意识。
第二件事,吃饭时,点了散啤外卖,啤酒送来时漏了气,口感打了折扣。虽然王女士明确表示不会给差评,只是提醒商家以后多注意。但商家很快就主动给退了款。这里有王女士的善意,也有商家对顾客的服务意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第三件事,大街上,王女士的孩子跟其他小孩一起玩滑板,没玩够。王女士想在二手平台买个滑板,给孩子玩两天,离开时不带走。附近店家直接要把滑板送过来,借给她玩,走时还上就好。一个“借”字,充满了对游客的信任,让人暖心。
这三件事,涉及到酒店、餐饮、电商,还有公共空间等。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日常化场景,本应都是充分市场化的,有着清晰的权责边界。但青岛人的做法,让游客体验到了出门在外“想体验到的服务”或“超乎心理预期的服务”,而且不少近乎“古人之风”。比如,讷于言而敏于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在生活细节中得以体现。
也许,正是这种奇妙的“错位感”,让作为游客的王女士深深感动,从而发出了这段怒赞青岛、怒赞山东的视频。
其实,这样的事在青岛发生,并不令人意外。疫情之前,青岛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过亿,凭借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如果没有培养多年的服务意识,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人持续涌来。不可否认,青岛旅游也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并不是主流。当然,个别人的出格乃至违法行为,会对城市带来极大伤害,必须要防。
从这一层面来说,北京游客王女士展示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青岛。她的怒赞,也留给青岛诸多启示。青岛的旅游形象,在于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所谓的服务和体验,也都在细节之中、行动之中。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一切,都会展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