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1日讯 “我是大老粗,也不识字,但我从心里感谢党和国家,感谢青岛的好政策。”即墨区潮海街道窑上村71岁村民刘国忠朴实的话语中透着真挚的情感。得益于今年4月份出台的《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办法》,他的老伴杜淑香不仅可以享受到更高比例的医疗护理费用报销待遇,而且可以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生活照料费用报销政策。
青岛维普温泉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照护老人。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而一座城市对老人的态度往往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温度。据悉,自2012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历经多年探索,逐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了全市909万城乡参保人。2012年到2021年的9年时间里,青岛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待遇人数从约8000人扩大到了7.1万人,资金支出从约4500万元增长到了3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从143家增加到了978家,更多老人因此受益,晚年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长护险3.0版上线半年
更多农村老人有了高质量晚年生活
10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杜淑香家中,青岛香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维普德福诊所医生、护士正在为她做医疗护理,帮她按摩脚掌。一旁的刘国忠告诉记者,老伴杜淑香患心脑血管病、类风湿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有10多年,去年10月份曾突发疾病被紧急送医。急症期过后,刘国忠接老伴回家静养。杜淑香回家后便一直卧病在床,身上有褥疮、需要鼻饲,每次更换胃管还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即墨区人民医院,她的照护问题成了“大问题”。刘国忠年纪大了,只能做做饭、帮老伴擦澡,其他日常照料的活干不了。唯一的女儿如果回家伺候老人就会耽误工作,而且照护效果也不好。
家人为杜淑香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经评估为五级失能。自此,一家人的负担也大大减轻。定点照护机构维普德福诊所医生等负责医疗护理工作,每月上门巡视,为患者检测血糖、处理褥疮;护士每周上门一次,提供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服务;护士或护理员每周可以给老人进行5个小时的生活照料,给老人擦澡、洗头、剪指甲等。杜淑香身体状况慢慢好转,享受长护险一年以来,再没去过医院。不过由于政策原因,她只能享受医疗护理费用报销政策,生活照料费用需要自己完全承担。
青岛香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维普德福诊所医生、护士为杜淑香做医疗护理。
今年4月,“青岛长护险3.0版”(即正式的《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办法》)出台,将参保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80%;生活照料费报销群体从参保职工人群扩大到了参保居民人群,每人每月最高可支付1050元。杜淑香因此也成为享受新政红利的居民。记者了解到,仅即墨区就有912个村庄的失智失能老人享受到了这一政策。
据介绍,今年1-9月,全市定点护理机构数量增长141家,其中农村地区93家,占比65%;全市在床人数增长至4万人,其中1.6万名农村失能失智参保人直接受益,较去年年底增长了1.6倍;护理保险资金支出近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
九年探索创新试点
更多失智失能老人受益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青岛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4.26万人,占总人口20.28%,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老龄化导致失能失智人数不断增加,全市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7万多人。衰老与疾病并存、医疗与照护共需、家庭照护负担沉重等现象,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真实写照。
围绕“怎么保”“保什么”“谁来保”等问题,青岛在国家试点制度框架下,探索拓宽筹资渠道,扩大保障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已进行了9年的探索。2012年,青岛长护险1.0版出炉,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5年,将保障人群由参保职工扩大到城乡参保居民;2016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2017年,保障重点延伸到重度失智人员;2018年,青岛出台长护险2.0版印发《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突出整合式照护服务特点,在按比例报销医疗护理费的基础上,增加职工生活照料待遇;2021年,青岛长护险制度再升级,3.0版“上线”,实现了职工和居民护理保险两项制度的公平统一,补齐了农村照护服务短板,生活照料费报销扩大到参保居民人群,因城乡筹资标准差异,待遇水平也保持了一定差异。
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老人休息娱乐。
9年时间里,长护险日臻完善,也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机制。2021年职工护理保险资金通过医保统筹金划拨、财政补贴、个人账户代扣等渠道筹集,年筹资规模11亿元;居民护理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和财政补贴,年筹资规模1.45亿元。同时,建立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双重保障机制。医疗护理以健康管理和维持性治疗为主,生活照料包含长期护理、康复训练、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61个项目。针对多样化照护需求,设计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日间照护三种服务形式。参保人发生的医疗费据实按比例支付,生活照料费与个人照护需求评估等级挂钩。其中,参保职工医疗费报销比例90%,生活照料费每月最高支付1500元;参保居民医疗费报销比例75%-80%,生活照料费每月最高支付1050元。
探索延缓失能失智
变被动保障为主动预防
据介绍,根据国际经验,随着老龄化深度发展,被动给予失能失智人员保障的做法,从资金支出、照护资源等方面难以长时间维继。
为此,青岛积极探索保障关口前移,2020年建立了预防和延缓失能失智保障机制,将保障范围扩大到轻中度失能失智人员及高危人群,延缓其进入重度失能失智的发展进程。重点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料者,开展延缓失能失智理念知识、技能方法宣传。开展照护人员医疗、护理、养老等专业化培训,增强照护人员早期识别、预防干预及专业照护等技能。开展失智失智筛查及功能维护训练,比如吞咽训练、肌力训练、防跌倒训练等。
李沧区大枣园社区66岁的孙女士一年前被认定为轻度失智,被纳入了重点监控人群。为此,她参加了延缓失能失智赋能训练,学习动作要领,回家每天坚持早晚做一遍,逐渐养成了按时训练的习惯。半年后再次筛查,她的认知状态有了较大改善,并持续保持在正常水平,达到了延缓失能失智效果。
刘国忠(右一)向护理人员表示感谢。
在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名老年人正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借助助行器行走。据了解,该老年公寓内设置了诸多延缓老年人失能失智的器材,并向高龄半失能老人开放。
我市按照“政府+市场”的思路,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护理机构良性发展,实现护理资源优化配置,民营护理机构逐步成为了“主力军”;引入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理念,支持社区嵌入型连锁机构发展,全市连锁护理机构超30家,下设机构数量占全市机构总数1/3,面向全市2/3以上失能失智人员开展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化评鉴,今年上半年100家护理机构参与评鉴,评出了19家A级护理机构,促进了机构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优势企业“引进来”和本土企业“走出去”,培育了一大批照护品牌企业。
未来,在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上,青岛市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积极开展试点,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创新,努力建设更加完善、更可持续、更符合群众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