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为“青岛制造”铸魂
——第三届“青岛大工匠” “青岛工匠”群像素描
■图一:“青岛大工匠”周强投入一线生产工作。
日前,青岛市总工会经过逐级申报遴选,确定了20名第三届“青岛大工匠”和80名第三届“青岛工匠”。截至目前,我市“青岛大工匠”已达40人,“青岛工匠”达160人。此外,还有“大国工匠”2人、“齐鲁大工匠”3人、“齐鲁工匠”11人。
■图二:“青岛大工匠”薛刚在啤酒生产车间做技术攻关。
他们在业界都是“响当当”
梳理今年的名单发现,获得命名的“青岛大工匠”和“青岛工匠”涉及各行业、各工种,都是业界“响当当”的人物。其中,既有传统的技术工人,比如木工、电焊工、维修工、钳工,也有来自信息技术、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一线产业工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青岛赛维电子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培养的“能工巧匠”均榜上有名。
“青岛大工匠”、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电气主任周强是大型设备的“电器维修专家”。他研制的轮胎吊大车轮毂轴承拆卸专用工具让作业人员由5人减至2人,作业时间由5小时缩短为2小时,大大降低了维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实施的堆场轮胎吊转场自动化及电力改造项目,每年减少柴油消耗85万升,每年节约能源费用约300万元;在桥吊上安装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传统的人工巡检,实现了现场无人化、智能化管理。
作为老牌“青岛制造”的代表,青岛啤酒厂的生产一线频繁涌现出各级劳模、工匠。9号线生产线线长薛刚在获评第三届“青岛大工匠”前,已经获得过青岛市第十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双料冠军、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工匠”等荣誉称号。他从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靠着深钻精研,创造了“薛刚”韧性缓冲护瓶板等多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备改造成果和先进操作法,完成17项重点设备改造和行业技术攻关,多项创新成果在行业和公司内部被广泛运用,累计创造价值2000余万元。 他将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通过“教学练比”现场技能切磋,促使员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青岛大工匠”、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测管中心主任成益品是一位“走出去”的优秀工匠代表,他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在港珠澳大桥上诠释着青岛工匠的使命与担当。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测量精细化程度和难度挑战在工程测量领域前所未有,面对国内外技术空白,成益品带领团队克难攻坚,研发掌握了一套贯通精度稳定、操作可靠的测控方法,一举实现了沉管隧道12毫米贯通的工程奇迹。完成港珠澳大桥的测量任务后,他又转战深中隧道,在这一世界最宽的钢壳沉管隧道内,他在远超国家技术指导参考距离、完全无规范可依的情况下,带队历时9个月,创新研发出新型测距三角高程照准标灯,将照准误差控制在5毫米之内,又一次填补技术空白,打破行业技术壁垒。
■图三:“青岛大工匠”成益品在工地上做测量。
优势产业育出更多“高素质”
工匠与城市发展永远是相互成就的,产业基因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前提。盘点全市的产业发展,高速列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市又接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在今年的“青岛工匠”名单中,闫辉亮是青岛浦芮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磁光开关产品线组长,王辉是青岛科凯电子研究所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田永帅是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马志伟是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工程师,他们代表了“青岛制造”的新兴力量,指向这座城市更遥远的未来。
闫辉亮带领团队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嫦娥五号”“天和核心舱”,以及激光雷达、相控阵雷达等高科技领域,为航空、航天、雷达探测关键技术国产化贡献了重要力量。他还带队参加了欧洲航天局全球技术比选,荣获第一名。此外,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已培训了12名专业技术骨干。
王辉带领团队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军工领域,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经他完成的自动焊接机调试项目,使焊接工序效率提升10倍;自制的工装及检测设备,节省经费投入150万元。2020年率领团队完成混合集成电路产量7.9万块,实现年收入8400万元,年利润达2536万元。
“劳动创造幸福,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舞着全市职工风雨无阻、勇敢前进。我们现在的工匠评选维度更广,涉及的产业领域更全面。这是一种鼓舞,也是鞭策。我们相信,在打造‘工匠之城’的推动下,青岛将源源不断涌现出更多职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人才典范,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让‘青岛制造’品牌更加熠熠生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 萍)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