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不同的职业身份之间,“斜杠族艺术践行者”吴秋龑终要归家——
做艺术的“行者”,人生的“杂家”
2020年结束时,吴秋龑获得了一个新名号——歌手。他在江苏卫视的一档选秀节目《这!就是主唱》中称冠,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只不过是在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导演、教师等一系列职业头衔后又增加一条斜杠而已。
“斜杠族艺术践行者”!对于这一身份标签,吴秋龑乐见其成,也的确名副其实。自从离开家乡青岛,以当年专业课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他便开启了跨界艺术的“开挂”人生。先在学院的学科变革重整中“被迫”转换,这反倒成就了这位后来的新媒体策展人、空间媒介艺术家、致力于城市公共艺术与空间运营的跨界设计师、实验电影导演……他在中央美院多个系部开展影像、空间、策展方向的跨专业教学,担任央美城市设计学院实验电影系首任教研室主任、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导师、基础部主讲,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央美,他开的课常常人气爆棚……从前卫美术到潮流时尚再到创意文化,吴秋龑自由游走,游刃有余。
回溯马不停蹄的艺术人生,起始点总是意味深长,似乎早已预示了未来的“宿命”。
吴秋龑在一个注重孩子艺术修为的典型的青岛家庭长大。名字中的“龑”字,意指飞龙在天,生僻中隐含父母热切的期盼。他兴趣广泛,尤其钟爱动漫,绘画的天赋很快彰显,而一向严苛的父亲也顺势而为,买来插图版名著,请来各路名师指导,用心呵护儿子自发的热情。少年吴秋龑是那类从小学就立志报考中央美院的少数有资本自信的孩子,在青岛六中宽松的教学氛围里,尽管兴趣已转化为进入自己唯一理想院校的压力,却依然带给他前所未有的美好。至今,他都会记得与同学一起去火车站写生,在拥挤的人流中做人物速写的经历,那可是六中的一项老传统了。
多年来,吴秋龑天南海北地游走,参与策划的各地城市文化复兴领域项目不计其数,不过直到很久以后,他才开始真正关注这座作为自己艺术起点的看似最为熟悉的城市。“我们家住在八大关附近,说实话,小时候对于老城区的建筑、街巷好像并不在意,更在意的是海,还有冻煞人的海风。”童年时吴秋龑喜欢在海边堆沙子,做成雕塑城堡,不过无论多么用心的造型,都难逃自然的伟力,海水一来就湮没掉了。这成了他对老城区自然情境最深刻的印迹,也促成了某种人生观的初建。
他笑言,那时自己的房间里画满圣斗士,还有《西游记》里的人物,他也热衷在海岸寻找螃蟹的秘密基地……而这一切都是相对内向腼腆的自己吸引小伙伴来一同玩耍的方法。“现在看来,任何空间的设计,最终都归结为人的使用,人与空间发生的关系最为重要。这样一种设计理念的达成,应该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2021年,吴秋龑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生活重心放在青岛,一方面是因为女儿的出生,她还不到一岁;另一方面也缘于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依恋,青岛人都是恋家的,不是吗?这或许也是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最真实的体悟,他期待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
艺术家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许城市所需要的正是像我这样的‘杂家’,‘复合型’的艺术人才。”他毫不犹豫地回应,玩笑的口吻之后有属于艺术家的敏锐与严肃气息:“城市应当能够把民间资本和艺术创作团队有机结合,再与在地文化接地气地取得连接。用设计的方法在艺术和民众之间建立理解与沟通的桥梁……”而在他看来,做这一切的目的首先是一定要把年轻人拉回到城市中,引导形成新的文化群落与消费群体。“城市必须拥有针对年轻人的前卫文化的洗礼,在此基础上提升民众对艺术的认可度。”
他特别提到了成都,那是他所钟爱的另一座城市,因为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此生的灵魂伴侣,同样身为艺术家的妻子。他说,在那座城市的街头,一个普通市民可能都会知晓周春芽是谁,或许他们并不关注艺术本身,但在真正包容的城市气韵下,潮流文化比较容易开花结果。而拥有了此种接地气的亚文化做积淀,在与高端艺术的碰撞中,自然就会产生文化品牌效力的提升。“艺术之于城市,不应只是学术的畅想,也应融入普通民众的体验与共识。”
采访即将结束时,透过朗艺美术馆的临海落地窗,看向熟悉的海岸,艺术家有些心意难平,他说,这座城市理应回溯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情形,创造出有别于北上广深以及成都的文化艺术氛围,而他,也在期待这座城市的“伯乐”来深挖自己的潜能。就在不久前,他的一件装置作品刚刚被青岛市美术馆相中,或许不久后就会入驻那里即将全新打造的一个艺术展示空间。“杂家”吴秋龑的青岛艺术“游走”,才刚刚开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青岛日报2021年10月25日6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