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齐鲁名校长∣青岛沧口学校校长张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20-07-15 15:4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在自主互助中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

2020年注定是历史年轮中不平凡的一环,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让中高考时间推迟了一个月,同时又是山东高考和青岛中考全新改革试水的一年,还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收官之年。在这个非凡之年的高考尾声、中考前夕,胶州湾畔,李沧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园内,阵阵急雨洗却夏日烦尘,冲去绵绵蝉噪,送来丝丝清凉……欣赏着悦耳的雨脚,注视着窗外满眼的新绿,良久,青岛沧口学校的校长张伟掩卷手中的工作材料,抽出一张A4纸,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写下了五句话:一、用机制创设公平,用制度激发活力;二、建设多彩多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自主选课中寻找更加完美的自我;三、构建学习共同体,在自主互助中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四、教研一体,促进教师的二次成长;五、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的高光时刻,都应全力以赴对待。

一堂让课堂灵动串烧的语文课

27年前,同样是一个夏天,作为当地的引进人才,20岁的张伟在泥泞的小路上双手把着一辆大梁自行车,几乎是连骑加推带扛地抵达了他教育人生的第一站——莱芜市口镇“申陈村小学”。

初来乍到,他便将语文课从沉闷的教室搬到院子里的大柳树下,并因为知了的打扰临时将课堂改为了“逮知了”,且在之后的作文课上将题目定为《捉知了》。这一次的课堂创新,让“伯父级”的同事们目瞪口呆,甚至摇头兴叹,但却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泼起来,让羞涩的农村娃欢笑互动起来,让枯燥的作文课因为实践而丰富起来,让应付式学习变得饶有兴趣且脉动起来……

接下来的两年里,张伟的课堂又随着季节的变换搬到了火炉旁、打麦场、脚踏风琴边……从此,语文从普通的灌输式教学,变成了《平凡的世界》轮流读,音乐课从风琴风尘蒙面到奏出第一支乐曲,体育课从单调的跑步升华为节奏操……

“在申陈村小学的那段时间,让我懂得,教育要尊重生命,根植生活,保护好孩子的童真童趣……生命必须贯穿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张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

1995年,张伟被调至当地的口镇中学任教,从小学到初中,执教的学段变了,但他的课堂,“创新改革”却一直在“素质教育”的启蒙中灵动。

“除了一些中层职务,我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三个班的语文老师,工作确实多了点。可是我的青春能这样度过,是值得我一生骄傲的财富。”张伟在回忆录中写道。

2001年夏天,张伟开始担任口镇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那一年,他因职务的变动又将课堂改革提至全校的层面去思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老师们兢兢业业;考考考、分分分,同学们忙得焦头烂额……本该属于学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少年时代在哪里?学生生命的光彩在哪里?考试的成绩,应该是师生全部的教育追求吗?我们是在激发学生的生命张力还是在积压学生生命的空间?”一连串的问号在张伟脑海里被摁下了又浮起……

当年寒假前夕,一篇有关制作灯笼的文章突然戳中了他诸多问号的拐点,激发了他解局的灵感,“对啊!灯笼制作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镇的文化特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觉得把灯笼制作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定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张伟兴奋地说。于是当年春节,口镇中学的同学们有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

那年寒假,同学们拜访民间艺人,学习灯笼的扎制工艺,搜集有关春节、元宵节的起源、典故以及民风民俗,写春联、制灯谜、猜灯谜,学剪纸、装饰灯笼。正月十三,整个学校道路两侧挂满了近3000个学生的灯笼作品,一直到正月十六,同学们领着家长、邻居,来校园赏灯、猜谜,在传统文化中徜徉,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在流光溢彩中品评,由此,口镇中学元宵灯会成了当地的一道文化大餐。

当时口镇中学的师生们或许没有想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竟然会演变为当地的一道传统文化大餐,又发展为紧随其后、效果显著、屡获教育成果奖项的校本“灯笼课程”。在这一课程里,同学们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拓展了测量、计算、绘图等所需的数学、力学、美术、书法、文学、电学、历史、诗词等复杂学科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在一股兴趣动力的驱使下追求灯笼的各方面完美,等灯笼制作好了,才缓过神来,期间我们拜访了好几位民间艺人、查阅了好多学科资料,相互协作,意外掌握了好多知识,突然感觉乏味的物理那么有用有趣,还爱上了书法和美术!”当年一名参与制作灯笼的同学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一系列布局下的中学蝶变

2006年,张伟开始担任口镇中学的校长,并开始着手对学校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当时山东出现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张伟带领着学校全体担当起时代的“弄潮儿”,一系列的布局和落实让口镇中学发生着进阶式蝶变。从“向善 向上”的办学理念生成到课堂、课程、德育、评价、教师发展,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了走班制差异化教学等26中多样化、师本化的课程教学范式,打造出了适合每个人的教育,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开设“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学分制管理”的校本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15年出版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成果经典之一《探寻学校自主变革之路》(初中卷)一书中,口镇中学的创新举措及改革成果被列在《引言》之后,以10页的篇幅在455页的内容中成为开篇之作,被编委定题为“‘高原’突围”。

2009年,37岁的张伟被评为首届齐鲁名校长,经过五年的创新改革淬炼,学校也从“荣誉荒漠”成为全国的典型,同学们从学习成绩到各种特长再到综合素养,各项荣誉及成果扑面而来,而张伟所带领的团队并未就此收兵,随之而来的是架构重组、流程再造的二次突围和提升。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它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因而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张伟说。

价值引领为学校内涵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多彩课程让学生过上完满的学校生活;生命课堂开启学生智慧与生命的力量;四全育人让心灵成长成为一种习惯;把教师带到研究里,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山东素质教育大潮出现前、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萌生时、教师发展“瓶颈”现象形成间……张伟似乎总能提前准确把脉教育的方方面面,率先发现、思考、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准备、跟进或预防措施。

又一次“初来乍到”

2015年,已经担任了十年校长,扎根农村二十二年的张伟又接到了新的任命,成为了李沧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青岛沧口学校的校长。

青岛沧口学校由原青岛22中学迁址扩建而成,是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分初中、小学两个学部, 54个教学班建制,是一所教学设施完善、理念先进的现代化学校。随着这样一所投资巨大的现代化学校的建成,李沧教育和体育局、社区居民、学生、家长都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这所投资大、标准高的学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品质。这就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九年一贯,一路走来,张伟先后担任过语文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副校长、校长,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课改名校长、山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先后担任全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专家、山东省基础教育评估省级专家组成员、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青岛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教育学会初中语文学科专家等职务——但改变的是履历和称号,不变的是坚毅、奋进的步伐……

又是一次初来乍到,只是此次肩负的期望值更高,此时的张伟43岁,相比于首次“初来乍到”,同仁中少了“伯父级”的保守,较二次“初来乍到”,同仁中少了“代际差异”和“职业倦怠”,但这次他却置身于结构多元、教育价值观多元、教学业务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新环境,作为一校之长,如何拉好队伍谱写出新的雄壮战歌?成为张伟脑海里的新问号。

静水流深 沧笙踏歌

在自我角色重新定位的新形势下,这个时期的张伟宛若一名刚入学的学生,又似一名刚入职的教师,每天、各学科的课堂里都会出现他的身影,认真地听、详细地记;校长办公室被“搬”进了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办公室,静静地看、悄悄地交流;校园的各个角落经常闪现他独自一人散步静悟的身影……静水流深,沧笙踏歌,经过一些列深入调查研判,在李沧区教育和体育局和兄弟学校的指导帮助下,张伟凭借自身的教育素养和团队协作,很快找到了沧口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症结,并以再造学校理念、课堂、课程、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关键要素为抓手,形成了一套切合校情、学情实际的重构方案。

鸟瞰当时青岛沧口学校的软环境,记者不难想象到,张伟在这次变革中将是怎样的严谨谨慎又不得不斩钉截铁,既要微创手术,又不得不大刀阔斧。

从青岛沧口学校的发展现实诉求来看,学生的家教环境良莠不齐,但对教育的期望值高。2014年新校初建,吸纳了周边不同小学、初中各年级的学生,学生数量大增,生源主要来自回迁户和新市民子女,其中新市民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6.7%。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学业水平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同学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缺失、合作与竞争意识淡薄。学生越是这样的情况,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就越大,他们寄希望于学校改变学生的这一现状。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需提升空间较大。学校教师队伍以原青岛22中教师为主体,占60%,其余教师为新招聘和兄弟学校交流而来,结构多元、教育价值观多元、教学业务水平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断层较大、中坚力量不足。学校急需提高教师队伍以业务素质为中心的整体素质,以推动学校的大发展。

从社会期望值来看,投资大、标准高的学校,需要与之配套的教育品质。随着这样一所投资巨大的现代化学校的建成,上级主管部门和社区居民都希望办出一所高品质的学校。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层面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急需落在实处。在当时的形势下,如何在学校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地,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目的,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上述愿望,在张伟的帷幄运筹下,学校领导班子几经研究,确定了新的办学理念:“九年携手,一生相伴”,同时决定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的着力点。“三人行”互助小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由此擂响战鼓,并创新性地衍生出“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按学案走班”的教学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倒逼教师改革备课模式,又催生了课例研究制度,在全国创新设置了课例研究室,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又助力教师二次成长,教与学互为内生动力,并产生良性循环。

五年来,张伟带领的团队对青岛沧口学校的改革既有战略上的宏观,又有战术上的微观,改革五年来的成效硕果累累,难以一一道来,下面记者以走马观花+点到为止的视域稍作笼统阐述,以供管中窥豹。

秉承“和易”教育理念构建核心教育品牌

一、“和易”教育的理念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张伟确定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易”教育。“和易”出自《学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为教师只作引导,而不去强行牵着学生做自己的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行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够充分发展。能够在教学中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钻研,就可以算作是成功的引导了。

根据“和易”教育理念,张伟确定了他培养学生的育人目标:培养体格健康,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热爱生活,有高尚的生活追求;能欣赏美、体验美,有高雅的兴趣爱好;有理想信念,能不断进取的学生。秉承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张伟在他任职校长的两所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先后确立了不同的办学理念。在莱芜口镇中学,他确立了“向上向善”的办学理念,在青岛沧口学校,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他将办学理念确立为“九年携手,一生相伴”。这朴素的八个字表明了: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上说,两者是平等和谐的,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同路人、合作者、协助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从教育的目的上说,它表明了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

二、“和易”教育的课程

“和易”教育的课程体系,秉承“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理念,围绕“九年携手,一生相伴”中的“一生”,形成了“生存、生活、生命、信仰”系列学校课程体系。

“生存”主要指生命的存在,包含生存教育系列课程;“生活”主要指生活的技能,包含爱生活、会生活等系列课程;“生命”主要指生命的价值,包括和美艺术、健美体育、科技教育等系列课程;“信仰”主要指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包括道德、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课程。再加上国家课程(学科课程)、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文化渗透等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和易”课程体系。其中“衔接课程”即指体现九年一贯的学校特色课程——牵手课程,包含于学科课程中。

课程的建设体现了全面性、系统性,将散乱的点状课程连成线状,由线状进而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的鸟巢状。课程的实施方面,音体美老师打破年级学段限制,每位老师开设一门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走班上课。每名学生九年当中需要选择两门音乐、两门体育、两门美术课程,称为“新六艺”。“生存课程”方面,学校与“蓝天救援队”合作,每学期都在学校开展应急救援拓展训练。课程评价方面,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查。“新六艺”课程还有专门的“新六艺”评价证书。

三、“和易”教育的课堂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为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目标,学校在课堂中构建了异质、同质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在感受着安全感、归属感、爱与尊重的氛围中,充分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班内的学习共同体——“三人行”活力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张伟认为,教育的均衡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还要缩小班级内的学生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容易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很难关注到全体同学,尤其是学困生。学困生很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模型。而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对学优生没有挑战性。同时,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都在同伴关系方面有很多困扰,不知道如何合适的与同伴相处。好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同伴互动中愉悦地学习和成长。由此,张伟提出了在学生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做法。

“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已在学界达成共识,青岛沧口学校的小组是由三个人组成的,又称“三人行”小组。学校先把全部同学分为学优生、学困生和中游生三部分,然后由学困生去各挑选一名学优生和中游的同学,赋予学困生组阁权、优先权,形成小组。

目前小组合作教学比较常见的有对坐、围坐方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合作和讨论,有合作和讨论的课堂显得比较热闹。但张伟调查研究认为,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就急于去交流、去互助是没有基础和必要的。这些合作,表面看似热闹,其实学生的思维并不热烈。因此青岛沧口学校“三人行”小组采用整体向前的座位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更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那么,在充分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学生会产生认知障碍和认知冲突,他们自身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就有了合作互助的必要。在这一次的合作互助学习中,会解决掉一部分问题,但也会产生观点不一、意见不同甚至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时,他们会去寻求更高层次的帮助。所以,座次排列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以便于寻求更高层次组与组之间的探究学习。青岛沧口学校经过慎重思考和多次实践,在座次排列上采取了嵌入式凹凸结合的方式,凹凸的点即是组长,即学优生。这样的小组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以便于寻求更高层次组与组之间的探究学习。这样的座位排列首先保证了小组内成员享有独立学习、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又保证了组内有足够的资源共享,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上根据“三人行”小组的表现通过以小组为整体的捆绑式评价、对成员分级错位赋分的方法激励学生互学、共享成果。小组积分使用的是专门为“三人行”互助小组量身制作的“电子积分班牌”。它的面积接近一平方米,显示直观。并且采用触控式操作,简化了赋分操作流程。除了时实记录数据,还可以阶段性导出后台数据,对各班各学科的课堂表现作大数据分析。这个分析成为了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家长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一发明也获得了专利奖。

根据后台数据和学习成绩的汇总,青岛沧口学校创新采取对优胜的“三人行”小组进行学校专门开发的“VIP课程”奖励。这些“VIP课程”有的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究点、难点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和探索,有的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点进行的拓展延伸,有的是对需要进行亲身体验、实践感悟的地方让学生去践行的实践活动,有的是一些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张伟介绍说,之所以不用物质奖励而采用课程的形式,是因为物质奖励主要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长期使用物质奖励容易将学生的内部动机弱化,容易破坏了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用课程来奖励学生,奖励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学生得到奖励的同时也保护和提升了内部学习动机。这种奖励方式发动了小组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困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下实现了从厌学到学会的转变(厌学---想学---督学---助学---导学---体会学习的乐趣---乐学---学会);学优生通过指导、帮助学困生学习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给学困生讲解的过程中,学优生也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这个过程,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发展(学会---会教---教会---会学),“会学”也是对人一生有益的竞争力。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每一名学生的进步。

(二)创设动态分类共同体—基于单元目标达成度的自主选班

“三人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班内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使各类学生受到了关注,得到了互助。但毕竟是在固定的班级内授课,还是不能完全满足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不同的孩子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化发展,青岛沧口学校打破原班级界限,在同一级部内进行了“基于单元目标达成度的自主选班”的教学探索。主要分为五步走:1.每个学习大单元结束后,教师调研学情、测试情况,以大单元为单位整合出适合几种不同层次学习群体的、不同学习类型的专题资源供学生选择(例如:基础班、拓展班、探究班、专题类);2.充分利用电子班牌、QQ、邮箱、微信公众号、全学通等信息技术平台定时推送学习资源,先让学生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预习;3.学生通过查看不同学习资源的学习目标,预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跳一跳便够得着的学习资源,然后根据学习资源选择班级,实现同质构班;4.教师从后台能清晰地看到学生报名情况,一方面调整一些报名不合适的同学,另一方面根据学习资源进行重新分工,每位教师负责一种课堂,再进行二次备课;5.上课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生成学习效果测评。

这种走班突破了传统按总成绩分快慢班、高低班或者是ABCD班的做法,克服了按等级贴标签的弊端,使学生能自我诊断、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且能够阶段性地自我调整班级和挑选学习内容模块,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基于单元目标达成度的自主选班是对“三人行”互助小组的学习方式的丰富和延展,形成了一个个跨越班级的“学习共同体”。

(三)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课例研究团队

以上这些学习方式的推进,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可以包打天下的局面,需要教师去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们去精心地备课。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并为了提升课堂授课质量,青岛沧口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制度,设置课例研究室,拿出了专门的时间,规定了专门的流程。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青岛沧口学校形成了一套课例研究操作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即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执教同一节课,听课教师在充分研讨后帮助这位教师继续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改进;

“同一内容+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即让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节课,每节课听课教师都进行充分研讨,形成“接力式”改进状态;

“同一单元+不同教师+接力改进”,即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单元的不同内容,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在基于前一位教师的课堂充分研讨后改进而来的。

同时,依托捆绑式评价,激励教师教好“别人班的孩子”。为了激励教师以课例研究为平台实现互帮互助、协同发展,青岛沧口学校每学期开展以集备组为单位的“团结协作奖”评选,这种捆绑式的教师评价,激励教师们用心去教“别人班的孩子。”同时捆绑式评价激励教师在团队中取长补短,不断钻研,为处于成熟期的教师及时补充能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的二次成长。

四、“和易”教育中“学校一体化课程”的探索

“十二五”以来,青岛市进行了管办评分离、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整体变革,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创新举措,赋予了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李沧区在向主城区嬗变的过程中,也结合教育使命和区情况,从政府和学校层面同步进行改革,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全区提出了以满足学生需求与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彩教育,并从内涵方面大力开展了基于育人目标的课程建设工作,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此大背景下,青岛沧口学校广大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贡献智慧,建设了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体验、兴趣提升的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的思考,青岛沧口校在张伟带领下开展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探索。

在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方面,基于学校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拥有勇于出海的开创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青岛沧口学校在“勇于出海”的核心理念引领下,衍生出了“珍爱生命、家国情怀、责任使命、开放包容、团队协作、探索超越”等素养目标。

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必须构建具有明确育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青岛沧口学校结合当前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以乘风破浪、航渡沧海的勇气,以务实创新、严谨踏实的作风,将各类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合,形成了有明确核心素养统领的“济沧海”课程体系。

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以信息技术助力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体化;发挥九年一贯的优势,实现小初自然衔接; 家庭、社会、学校融合,凝聚学校多主体共建课程的力量……近五年来,在张伟的主导下,青岛沧口学校在改革创新中,从四个方面建设出常被全国同类学校学习推广的一体化课程。

五、“和易”教育框架下整合社会资源,发展教育合力

近五年来,在张伟的主导下,青岛沧口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家长的联系,作为最早向周围社区居民开放运动场的学校,青岛沧口学校还在2015年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正面报道。此外,青岛沧口学校还积极与北京十一实验中学、山东师范大学、英国兰开夏、美国教育联合会等国内外的知名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九年携手,一生相伴

从农村到城市,从一线教师到齐鲁名校长,张伟的教育情怀一直未变。他关心后进生,努力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他关注弱势群体,每年都会到家庭、身体困难的学生家中家访;他牵挂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单县、甘肃陇南、西藏、内蒙、新疆、贵州、平度大田等地的不同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帮扶关系。从教27年,他一直致力于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切的教育,正是他不变的教育情怀。

27年的教学生涯,张伟从未离开过课堂。在校长岗位上已经走过了15年的他,始终坚持着每天听一节课的习惯,总是与课堂相伴,与老师们开展课例研讨,及时发现课堂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他先后主持省级以上重点课题7项,在重点期刊和报纸公开发表文章40余篇,在省级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经验介绍40余次。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校长,根本在教师。如何用好这个关键少数,带动教师这个根本大数?张伟深知,除了要带给教师们先进的理念,更要带给教师们坚定的信念,唯有自己全心全情地付出,才能带出同仁们坚强的步伐。

2015年九月十日教师节,这是张伟上任青岛沧口学校的第一个教师节,是体现尊重、鼓励同仁们的契机。可是这一天,他的岳母去世了……张伟分身乏术,只好在征得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忍着心里的悲痛与老师们一块欢笑;2017年8月,张伟的儿子要去中国农业大学报到,可也正是青岛沧口学校开学的临近期,张伟只能送到青岛火车北站……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除了开会,张伟一天也没离开过学校、离开过课堂、离开过教师们,他用满含真情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教师们的信任和支持。“作为首届齐鲁名校长,张校的专业能力我们一点也不怀疑,可是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这样带头实干,他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位老师的成长,他致力于让我们学校成为齐鲁名校、全国名校,致力于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和团结协作收获自豪感、荣誉感,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愿意一起努力奋斗!”青岛沧口学校一位教师对记者说。

窗外的雨停了,记者眼前的玻璃茶杯再次见底,“一壶好茶!”记者心中满是欣赏和敬意。起身离开时,记者向张伟索赠了桌上的那张A4纸,5句话,98个字,记者琢磨了一天,写出这一万字,张伟不建议宣传他和学校,但不反对公开教育理念下的各项架构重组、流程再造,因为他一直认为,“共享”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下全国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素养。

2020年青岛中考已经过半,参考的青岛沧口学校学子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人人有特长,其中不乏足球、美术、音乐、舞蹈、文化学科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们中的学优生在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中乘风破浪,学困生则因从“厌学”到“学会”的转变而实现着“学业等级”的“开口笑”,由“D”升“C”,自招率、普高达线率等更是连年攀升,更重要是,他们的精神面貌、文明礼仪、内生动力、透露出的阳光朝气,让教育之花开得绚丽烂漫……在这几天里,青岛沧口学校初中部的学子们从容走进中考的考场,微笑着踏出考场,相信他们在以后高考及人生考试中都会如此的从容、面带微笑,因为在进入青岛沧口学校的那天起,他们便开始接受着“生命的教育”,正所谓“九年携手,一生相伴”。(青报全媒体记者 杨海涛)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