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港口技术落后的情况。”1983年,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的张连钢来到青岛港工作,向国外专家请教核心问题却常吃闭门羹的经历,让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转眼间,38年过去了,以他为带头人的“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趟出了一条科技攻关、自主创新之路,建成了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七次刷新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速度”。
但张连钢脑海里的未来港口还远不止如此,这位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正在全力提速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冲击世界港口科技的更高点。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新一代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系统、5G通信、北斗应用等新技术不断迭代,让港口走向更加智能的未来,推进整个产业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
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20世纪最后十年,港航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自动化码头成为世界强港竞相追逐的“大国重器”。
2013年,当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时,全球已建成了三十多个自动化码头,而中国自动化码头仍然为零。港口码头业务“多面手”张连钢是项目带头人的最佳人选,但他并不敢马上答应。被查出患有肺癌的他,刚刚经历一场大手术,身体状态已大不如前。
但张连钢又不甘心放弃,毕竟建成一座中国人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是他多年的愿望。几番思想斗争,张连钢一咬牙,豁出去了!
项目初期,团队对自动化码头完全没有概念,张连钢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他和团队到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因为对方不允许下车看,也不允许拍照,根本学不到“真经”。直接买国外的成熟技术,面对的却是国外垄断、捆绑销售和坐地起价。
在整个项目组最焦虑、最迷茫的时候,还是张连钢拍了板,要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给中国人争口气,“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3000次,这是在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团队开技术研讨会的数量;几十万字,这是团队写下的分析报告字数;10多项,这是团队攻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打开张连钢翻过的资料,红色的括号、蓝色的波浪线,如同机械图纸一般,工整地画在纸上,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一位科技老码头的情怀和担当。
有志者事竟成。2017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一期开港作业便达到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打破世界纪录。为了这个时刻,张连钢和团队走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付出了无数心血。
在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中,张连钢又定下了“二期码头全面超越一期,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以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全自动化码头科技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方案”。
回顾这段经历,千难万难,张连钢只是很平静地说:“我是一名党员,国家培养了我,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我事业的方向,这是理所当然的。”
勇闯技术“无人区”
去年12月30日,中宣部发布“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央视演播室里,面对全国观众,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娓娓道来,感人肺腑的故事不断闪现。很少有人知道,镜头前神采奕奕的张连钢才做完第二次手术不久。
在“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看来,10年内做过两次肺癌手术的张连钢之所以这么“拼”,正是一种不服输、不放弃的永久奋斗精神,也是一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
张连钢形容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谈感受、谈贡献、谈牺牲,他三言两语就跳过了;但是一提到技术问题,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而且总是能把复杂原理讲得深入浅出,总是能用精准的数字证明自己的观点。“山东是富氢大省,但由于无法有效利用,氢气作为副产品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在自动化码头上应用,必然对整个中国新能源发展有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未来的码头不会是现在的往复式作业,而是会形成一个链式的连续作业。”“青岛口岸的进口液化天然气,从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吸收很多的热量,释放的冷能可以回收利用。”……
一个技术主义者对港口事业的矢志不渝和百折不挠让人肃然起敬,而他的理想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今年6月29日,由“连钢创新团队”和中车长江集团研发团队合作研发的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示范段)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竣工,实现了空轨技术与港口业务的有机融合,打通了集装箱运输港、船、站、场间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港口集疏运领域的重大行业性难题,对全球港口物流运输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意义。
10月9日,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山东港口日照港落地,为全球港口提供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中国样本”。作为日照港“特聘导师”的张连钢,与日照港研发团队会师攻坚,合力深挖制约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的关键瓶颈,为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功建成运营提供了“加速器”。
如今,61岁的张连钢仍然闲不下来。身为智慧港口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5大课题方向、21个子课题、20个示范场景建设任务摆在他面前。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应该树立起中国的样本和目标,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边,老是跟别人对标学习。”他说,“未来港口会继续向更高层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港口的作业模式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光是在集装箱领域,大宗散货、液体化工等货物都可以借鉴运用自动化码头技术。”
勇闯技术“无人区”,这位栉风沐雨38年的“老码头”仍在创造无限可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