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破解“停车之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门系统学问。
近日,青岛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针对青岛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何时解决?会上大家直言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不难看出,青岛已然下定决心要击碎“停车难”这块顽石。
观象君在会上了解到,青岛市今年年度计划开工建设37个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1.7万个,目前已全部开工,已完成主体施工26个、泊位1.5万个,其他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计划再建设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
青岛市不少道路泊位安装鱼眼视频桩,进行智能化改造。
数字大幅上扬的背后是城市停车建设管理水平的进阶,是居民生活出行的日趋便利。当然,仅靠新建泊位并不能拔本塞源,要想彻底填补高峰期大量的停车位缺口,青岛亟须“多方合力”,实现一盘棋和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
为此,青岛市进一步理顺机制,明确分工,今年成立全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3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建设、疏解治理、管理执法、政策支持和难点堵点治理等5个攻坚专班。
同时,顶层设计也不断系统化和完善化,去年3月以来,青岛市围绕停车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规划建设管理、资金奖补、建设技术导则等多个方面,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自部署开展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以来,成效显著,道路交通秩序、重点学校和医院周边交通拥堵、老城区停车难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打铁要趁热。青岛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第一次会议作出多项重要部署——
要进一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停车设施错时开放共享,总结梳理前期工作经验,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
要结合实际需求,加强前期规划,合理科学建设停车设施,充分挖掘地下空间、闲置土地潜力,加强与园林绿化、城市景观等人居环境的协调,积极推动地下停车场以及立体停车、机械式停车设施建设;
要加快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把各类停车场纳入统一管理,研究合理收费办法,建立依法管理、规范服务的停车管理体系……
只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切实压实责任,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困扰城市和市民的停车难,就一定可以得到有效破解。
1、瞄准“刚需中的刚需”
今年青岛市新增超1.2万个共享泊位。
事实上,“停车难”不仅困扰着青岛市民,它也是各大城市一个共性的民生痛点,是现代大都市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
根据普查结果显示,青岛市中心城区(六区)小汽车保有量160万,现有小汽车泊位187万,比值为1:1.17,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基本泊位存在较大缺口。中心城区基本泊位128.3万,满足率为80.2%,缺口31.7万个,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201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此外,医院、商业区等部分重点区域停车也较为紧张。
针对“吃紧地带”,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聚焦老城区停车难问题,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供给,并鼓励非刚需群体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对于重点区域要利用零星边角地块以及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空间;此外还要发动有条件的单位错时开放共享停车设施。
着眼老旧小区周边区域,今年青岛市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力度加大——完成老旧小区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12个,新增泊位5200个,缓解基本泊位缺口。
目前,重点区域停车难均有破题举措,如中山路历史城区周边项目,济南路停车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李村路停车场主体完成,禹城路平原路通道打通项目完成50%,计划明年5月完工,六街口绿地地下停车场正在进行土方开挖,计划年底完成主体结构,龙山人防停车场已按计划开工,计划明年8月完成;前期在地铁枢纽完成5个P+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建设完成了火车北站P+R停车场,新增泊位300余个;闲置十余年的“湛山大坑”已建成广场公园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公共设施。 青岛李沧区图书馆、档案馆地下停车泊位面向周边市民进行错时共享。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老旧小区整治和城市更新改造,挖掘小区内边角地、绿地、广场等地块,见缝插针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优势,采取分类施策的模式,推动各类停车设施联网共享,弥补基本泊位缺口。”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医院停车难现象,也尤为凸显。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停车位,会上对重点医院的自身和周边资源进行深度挖潜探讨,除了在有限的既有资源上做绣花功夫,医院停车难问题还需要做到建管并举。
近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陆续宣布取消免费停车,这意味着青岛医院将迎来收费停车时代,通过发挥价格杠杆调节静态交通的作用,降低入院车流量,进而缓解停车难题。据悉,目前青岛已制定医院停车累进阶梯式收费政策,并开始试行。
2、该交市场的“交给市场去做”
青岛市一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去做”,解决停车问题亦是。从这个意义来说,运用市场手段,让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能够高效与快速弥补公共投入不足和滞后的短板。
去年3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管理属地化、建设市场化、运营智慧化、监管法治化”的总体思路。据了解,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针对停车产业化,其中包括土地规划、资金奖补、商业配建等等。“这个政策中首次提出允许停车项目配建不超过20%的附属商业面积,这让我们企业更坚定了经营思路,也看到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一位青岛停车产业从业者说。
通过政策引导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巨大的市场资本。数据显示,在市场化思维的拉动下,去年青岛市共新增停车泊位9100个,其中社会投资占比超过八成。
青岛软件园市南园核心园中心区停车楼项目已投用。
为加快“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建设,今年青岛市组建青岛静态交通公司,由青岛华通集团联合市政空间集团、财通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成为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全市公共停车资源的平台类企业,进而着力打造青岛城市停车“一张网”新格局。
不过,市场从来不是万能的,要认识到,向市场放开,不等于可以“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而是要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推进停车建设方面,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机制与规则,比如政府应适时从价格体系层面对停车价格进行调整等等,维系停车设施供给的稳定和服务价格的公益性。
3、用大数据击碎停车难“顽石”
香港中路37号华夏基石机械式立体停车库项目正式投用。
一味地增建停车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就像单纯修建公路不能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一样。有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停车难,实质上是供需之间有效对接与平衡的命题。既要通过新建停车位进行“开源”,又要采取智慧化、一体化管理措施实现“节流”,让既有的停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分建,七分管”,今年青岛多部门同向发力停车设施管理工作——
青岛市公安局综合运用“智慧交通”“大数据”,分析出全市老旧城区、学校、医院、景区、商圈周边等69处停车热点难点区域,确定了109条重点管控道路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违法停车行为27.7余万起,清理违法占用道路的地桩地锁等杂物2292个、“僵尸车”114辆;已初步搭建起“全市一个停车场”运行平台,加快推进经营性停车场联网工作。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7月底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已开放184个、泊位12500余个。根据摸排情况和推进计划,青岛市计划还将开放157个停车场,7362个泊位,年内将基本完成开放共享任务。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持续发力,先后开通了401路、416路等27条微循环公交线路,满足市民出行最后1公里需求;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6条,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
这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把各类停车场纳入统一管理,研究合理收费办法,建立依法管理、规范服务的停车管理体系。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依规查处各类停车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良好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安全和畅通。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宣传引导,切实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构建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停车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与城市规划、交通执法、城市治理、价格政策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动态科学分析方能切实解决停车难。相信通过全市多方合力,一定能真正让“停车难”不再成为百姓烦心事,助力城市品质不断改善提升。
作者 | 冰洁 编辑 | 长亭